延伸閱讀 清腸准備做足 結腸鏡檢查通暢無阻結直腸癌是“男人病”?
這個研究調查在重要的治療節點,如術前、術後、化療或電療期間對患者的生理功能、情緒和心理狀態、社交生活和對自我認同的影響,做了長期追蹤。
國大醫院結腸直腸外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陳科剛副教授指出,這項長期的跟蹤調查不僅填補了本地病患長期病例數據的缺位,還能給予未來病患更直觀的生活狀態軌迹供參考。
李國華憶述,剛得知噩耗的一個月裏,他心情極其低落,對生活差點失去了信心。“那時家人怕我想不開,甚至悄悄把家裏的門窗都上了鎖。雖然大家會鼓勵我安慰我,但我還是很害怕,看不到希望。”
研究也顯示,盡管所有患者在一個月節點的生活質量最差,手術患者在12個月節點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術前。
研究發現,對于結直腸癌患者,是否須要保留手術造口,對未來的生活質量的影響顯著;但多數無須化療,也無須留有造口的病患,能在三個月內恢複生活常態。
陳科剛強調:“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徹底清除癌細胞,保證患者的生命與健康;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盡可能爲患者保住肛門。”
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低位直腸癌患者也能接受造口還納手術,從而無須終身攜帶收納排泄物的造口袋。
李國華(59歲,德士司機)2019年3月確診直腸癌,之後的一年裏,他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療,包括電療、化療,兩次手術後,排泄漸漸恢複了常態。
在李國華快要萬念俱灰之際,陳科剛的耐心勸導拉了他一把。“他鼓勵我接受電療,還叮咛我臀部會有燒焦的副作用,要記得擦拭藥膏。一切情形都被他言中,我就越來越信任他,願意聽從他的囑咐。”
84%接受調查的病患接受了結腸或直腸切除手術,其中略多于一半的患者在手術後長期留著造口,輔助他們的日常生活。
手術患者在12個月節點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術前
盡管治療期間生理和精神上都承受著多重挑戰,李國華依然對主治醫生陳科剛滿懷感激。“他總是會細心地解釋治療的原理、後續的反應和應對方式,真是醫術高超,華佗再世。”
問及是否須要保留造口的決定因素時,陳科剛解釋說,具體是采取保留造口(stoma)的方案還是可以進行還納手術,要看患者的腫瘤位置、年齡、身體情況而定。
李國華是本地展開的首個結直腸癌病患生活質量跟蹤調查的284名參與者之一。
“在提到直腸癌或造口袋時,病患總是有很強烈的恐懼,他們甚至會誤認爲確診與被判死刑無異。有了這些長期追蹤的本地病患生活質量報告,他們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將經曆的一切和可能面臨的挑戰,也會更有底氣和信心。”
幸運的是,李國華的直腸癌變部位離肛門足夠遠,他順利接受了腫瘤切除與造口還納手術。重新調整了飲食習慣後,他現在已無須依賴紙尿褲,生活重回正軌,甚至還能照常出車開德士了。“很感謝醫生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特別是我的兩個孫子,給了我面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