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米價上漲 亞洲農民擴大稻米種植面積氣候變化影響大米産量 世界尋找種植新法
尚達曼說,這方面的融資規模須擴大數倍,未來30年要投資3萬億美元(約4萬億新元)于發展中國家,這還不包括中國。
“非洲某地的糧食不安全不僅僅是非洲發生的事所導致。它是由于全球水循環中所發生的事情,從全球變暖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每個人都必須對此負責。如果不這樣做,我們的處境都會更糟。”
使用現有技術並擴大規模 可助應對糧食與水危機
各國不僅要籌集更多資金,而且要有不同的組織方式。如今的國際金融出現支離破碎的局面,不論多邊開發銀行、開發金融機構、私人領域或慈善機構都只做自己的事,沒有作爲一個系統運作。
在意大利羅馬訪問的尚達曼于當地星期六(7月1日)上午(新加坡星期六下午)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部長級會議上,發表麥克杜格爾紀念演講。他也重申,各國必須解決國內的兩極分化,以及人民對國內機構和彼此喪失信任的問題,這樣才能增進對多邊機制合作的信任,進而爲糧食等共同議題尋求互惠方案。
中國幾年前開展的“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産項目”也讓農民産量大幅提高約22%,並且和越南一樣,大幅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和減少40%用水量。尚達曼說,項目主要使用滴灌(drip irrigation),結合感應器和其他技術,讓農民能負擔得起。
他強調,唯有加強多邊機制才能實現這一切。但從政多年的他,與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交流時,大家都知道有些方面“出了問題”。
尚達曼:須解決各國國內兩極分化問題
也是全球水經濟委員會聯合主席的尚達曼,演講時談及如何應對全球糧食與水危機。他認爲,解決方案之一是使用現有技術和擴大它們的規模,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讓人們負擔得起這些技術。他也強調一個潛在機遇是改變大米生産方式,特別是在亞洲這個生産超過90%大米和消費超過85%大米的區域。
尚達曼因此認爲,多邊開發銀行應避免推動單個項目,而是聚焦特定領域或國家的做法,與開發金融機構、私人領域,以及相關慈善機構合作。這是擴大資源和影響的關鍵。
尚達曼已表態競選我國下任總統,他將在本周五(7月7日)卸下所有政治職務和退出人民行動黨,在羅馬的演講是他以國務資政身份發表的最後一場國際演講。
他因此重申必須解決各國國內的兩極分化,以及人民對國內機構和彼此喪失信任的問題,也必須在政治上更重視和認識到多邊機制的重要,因爲關系到人類利益的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會影響所有人。
亞洲目前的大米生産方式難以爲繼且極其耗水,越南和中國已采用新技術,減少用水量和提高農民産量。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說,如果不采用這些已知技術,亞細安或東南亞不久後將不再是大米淨出口國,而是淨進口國。
尚達曼指出相關技術已經存在但需要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對農民的融資援助。視技術而定,投資回報期並不是五年或10年,而是六個月、一年,最多三年,完全值得投資。
“如果現在不投資,科學已告知我們後果,未來處理這些問題的成本將更加巨大。”
他舉例,越南政府在湄公河三角洲推廣新灌溉技術——“幹濕交替灌溉”,即先灌溉到土表上方約5厘米高度,待水退至土層約15厘米深處再加水的做法。這減少了40%用水量並提高了産量。
“國內和社會本身出了問題。有充分證據顯示,人們對國際合作失去信任,與國內對政府和機構失去信任有關。”
他強調,如果不采用這些已知技術,不僅是亞細安或東南亞可能淪爲大米淨進口國,世界各地也可能不再有大米淨出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