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姜還是老的辣,雖然多爾衮比豪格還要小幾歲,但畢竟是長輩,曆史上一般侄子都鬥不過叔叔的。比如建文帝朱允炆,還不是被四叔朱棣給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多爾衮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妃阿巴亥是烏拉部的公主,身份高貴,非比尋常。“子憑母貴”,多爾衮自幼便被努爾哈赤捧在手心中,可謂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多爾衮聰明絕頂、思維靈活,四歲辯善惡、六歲學兵法,深受努爾哈赤的喜愛,努爾哈赤爲了培養多爾衮的政治思維,在多爾衮年僅八歲的時候,便立其爲和碩額真,給予多爾衮參與政事的權力。
這個和碩額真來頭可不小,當時一共就八個人,分別是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讬、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铎、多爾衮。也就是所謂的八大貝勒。
自幼便在殺機暗藏的政治圈中摸爬滾打的多爾衮,練就出了冷靜的頭腦,與冷酷的心靈。特別是努爾哈赤駕崩後,多爾衮母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衮洞悉了權力之下的親情淡漠,自此變得成熟異常。
多爾衮的武藝出衆,能征善戰。十七歲便跟隨皇太極出征的多爾衮在戰場之上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曾以少勝多擊敗明軍,到一年之內擊破大明三十六座主城、俘虜十數萬明軍,多爾衮一步一步的將自己的才華與野心推向了權力的巅峰。
手握正白、鑲白兩旗的多爾衮,在軍中的威信極高,連大權在握的皇太極也不得不通過高官厚祿穩住多爾衮。
大清建國後,年僅二十六歲的多爾衮被封爲和碩睿親王,任吏部尚書一職,文武百官的升遷降職都要經過多爾衮的審批,此時的多爾衮可謂權傾朝野。隨著多爾衮在朝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起來。于是乎,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便成爲了多爾衮的上位之路的絆腳石。
豪格生性陰沉、手段狠辣、渾身是膽,曾率領清軍剿滅察哈爾部、夜襲松山、圍剿明軍、橫掃香河、強攻塔山。雖然豪格的戰功不如多爾衮卓著,但依舊不容小視。
作爲皇太極的長子,雖然不是嫡子,但其頗受皇太極器重。皇太極稱帝之時,豪格也被封爲和碩肅親王,和多爾衮代善等叔伯乃是平級。而且憑借其地位軍功,其在朝中積累了不少的人脈,皇太極死後朝中支持豪格繼位的宗族勢力大有人在,比如說皇太極掌管的兩黃旗,因爲豪格皇子身份,是偏向于推舉豪格稱帝的。
在兩黃旗面前,多爾衮和弟弟掌管的兩白旗,便沒有了優勢,畢竟豪格還有自己的正藍旗,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是比較偏向于豪格。如此一來,多爾衮的支持者和豪格的支持者,便在朝中形成了兩個勢如水火的派系。
多爾衮與豪格之間的對峙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兩個人相互忌憚,相互憎恨,但大清國需要一個皇帝來穩定日漸分裂的政局。多爾衮見軍力不占優勢,便建議推舉年僅六歲的九阿哥福臨登基。
這一招對于豪格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福臨雖然年幼,但其母親是莊妃,五大妃之一,背後站的是科爾沁蒙古。當時五大妃裏面除了莊妃以外,還有兩位出自科爾沁,分別是哲哲與皇太極最愛的海蘭珠。
所以,子憑母貴,單論出身,豪格並不占優,兩黃旗也沒有反對的理由。與此同時,多爾衮還推舉掌管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和自己一同輔政。這樣一來,豪格就只剩下自己一個正藍旗了,根部無力對抗多爾衮。于是豪格只得接受這一結果。
這一次皇位之爭本該是豪格最大的機會,但終究是錯過了。再往後,豪格便開始被多爾衮溫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的推向深淵。
順治登基之後,多爾衮被推舉爲“攝政王”,大清朝的軍政大權幾乎全部由多爾衮掌握,而豪格則被多爾衮以出言不遜,惡意重傷長輩的理由削了爵位。當然,後來雖然又被恢複了,但其操縱全,都在多爾衮手裏。
當然,這些都只是面子問題,豪格手握重兵,黨羽衆多才是多爾衮的心病,所以他一直在找機會剪除豪格的勢力。
順治三年,大權在握的多爾衮下令派遣豪格率軍出征,掃滅盤踞在四川的前明余黨張獻忠。這其實是調虎離山之計,雖然豪格在前線捷報頻傳,立下大功。在豪格出征期間,多爾衮施行鐵腕政策,大肆排除政敵,豪格的黨羽死的死,亡的亡,倒戈的倒戈。待豪格凱旋而歸時,他在朝中的勢力早已經被多爾衮瓦解,曾經與多爾衮分庭抗禮的豪格瞬間變成了光杆司令。
如此一來,豪格就好比是被拔掉了牙齒的老虎,再無與多爾衮相爭的實力,一切都得看多爾衮眼色了。多爾衮可不是什麽仁慈之輩,對于這種難得的機會自然是要趕盡殺絕。
順治五年,多爾衮汙蔑豪格包庇部下慌冒戰功,將豪格關進了天牢。兩個月後,豪格突然在牢中暴斃,隨著豪格的死亡,這場充滿了陰謀的政治鬥爭,以多爾衮的勝出宣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