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對孩子有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
由于高期望,父母在教育上也會很嚴格,孩子可能稍有一點過錯,都會直接采取暴力方式解決。
當然,也有部分比較明智的家長,不提倡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
其實打不打孩子,真不是個簡單的話題,需要分具體情況而定,下面這個例子就是其中一種。
教育方式有差距的實例
鄰居老王今年有個5歲半的兒子,叫做樂樂。
樂樂就是特別典型的那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類型,只要他一玩玩具,那就肯定把各種小的零部件拆的滿屋都是。
像是摳鍵盤帽,拿洗潔精兌出來的水澆花等惡作劇,更是家常便飯。
老王看到兒子的這種行爲就氣不打一處來,可妻子對孩子十分偏愛,不准老王動孩子一根指頭,她認爲孩子淘氣應該講道理才對。
老王看到妻子如此偏袒,也只好選擇睜一只
眼閉一只眼,等到實在氣急了才會訓斥幾句。
可老王卻發現兒子最近有些得寸進尺了,不但偷偷用小刀劃家裏的家具,質問他的時候,還撒謊不承認。
本來樂樂就做錯事了,然後還撒謊,這可真把老王惹急了,直接就狠狠把兒子收拾了一頓。
樂樂被打後,馬上就故意提高音量大哭起來,希望能吸引媽媽的注意,爲自己“主持公道”。
果然,樂樂這一哭,媽媽就氣沖沖從廚房裏面跑了出來,看到兒子被打了後,馬上心疼地抱在懷裏,火大地訓斥了老王,指責他不應該動手打孩子。
老王對此也是十分不解,自己從小可都被沒少挨父母的打,而且中國也有句俗話叫做“棍棒之下出孝子”,怎麽現在的孩子就變成打不得了呢?
小時候是否挨過打,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影響很大
經常挨打的和幾乎不挨打的孩子相比,20年後的差距,真的會很明顯。
1)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樣
在現如今社會中,人們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而此消彼長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卻越來越差。
我們平時在看新聞時也沒少看過,關于年輕人承受不住壓力而跳樓等輕生行爲。
相對來說,那些小時候被父母“拳腳教育”過的孩子,就比那些從沒挨過打的孩子的抗壓能力強得多。
那些自小就在溫室中成長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後,只要稍有挫折,就會被輕易擊倒。
2)性格差異
很大程度上來說,原生家庭會對孩子産生特別大的影響。
如果孩子做錯事了,父母二話不說也不問緣由,直接就暴力解決,那麽等到孩子長大了遇到不順心的情況,頭腦中的第一印象也是采取暴力解決。
如果父母的性格更加通情達理,孩子的性格也會理性一些。
所以,家庭教育和氛圍好的孩子,比那些經常遭受暴力教育的孩子可能會更有出息。
那麽,孩子到底還能不能打呢?
孩子可不可以打?這是好多家長間的一個疑問點。其實,當孩子還比較小且特別頑皮不聽話的情況下,家長是可以適當動手的。
但動手解決的時候也盡量少些,畢竟打的次數多了,孩子就不怕了。
而且,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方式更要減少,尤其是青春期心理逆反的孩子們。
總的來說,世界上沒有一種固定的教育方式,畢竟每個孩子的性格也是不一樣的。
有的孩子吃軟,有的孩子吃硬,有的孩子自覺且希望有自由空間,有的孩子不被牽著鼻子就不往前走。
總之,家長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這需要日常生活中的細致觀察和智慧。
誠如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說:“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麽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是的,我們並不能教給孩子什麽,反而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很多。所以在這裏爲各位家長推薦一套書,分別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正面管教》《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好父母不吼不叫》。
這套書能讓家長學會傾聽、讓孩子敞開心扉、幫助家長與孩子順暢溝通的親子書,爲你提供強力的技巧,以減少家庭沖突,促進合作、尊重和互理解。
你還會學到一些策略,幫助你在淚喪達峰值時管理好自己的壓力;掌握實用的解決方法幫助你恢複冷靜,能夠以讓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
這5本書裏面用的,都是最貼合實際的例子,從孩子的學習方法到孩子的性格培養,再到孩子的世界觀、金錢觀等等。沒事的時候看一看、睡前的時候看一看,都可以幫助您隨時隨地的解決育兒問題。
也就是爸爸4、5盒煙的錢;媽媽幾貼面膜的價錢。就可以讓您多了解一些不吼不叫就能教育好孩子的知識。何樂而不爲呢?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書的話,動動小手指,就可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