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壯志未酬卻駕鶴西歸,李嚴萬念俱灰而含恨九泉,劉備永安托孤的兩位蜀漢重臣競相離世,蜀漢政權的命運走到了十字路口,另一場權利之爭的大戲即將如火如荼的上演,毫無疑問這場大戲的主角就是魏延。古往今來“魏延謀反”事件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的認爲魏延是罪有應得,有的認爲魏延是含冤而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各執一詞。我們在對某一曆史事件進行探討時,不能只對其結果爭論不休,而是要對其過程刨根問底。只有弄清楚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才能了解曆史的走向,更好的爲當代人汲取寶貴經驗。
本文將對“魏延謀反”事件裏的一系列疑問進行解答,並對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進行合理科學的分析。言歸正傳,要想答疑解惑就必須先把問題弄清楚。
“魏延謀反”之始末
公元234年秋八月,諸葛亮突然病重,秘密與楊儀、姜維和費祎等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安排死後退軍的調度,任命楊儀爲三軍臨時統帥,姜維爲副將,令魏延殿後阻擊敵軍。諸葛亮還特意囑咐:“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大軍便自行出發。”同月,諸葛亮去世,楊儀密而不發喪,派費祎去打探魏延的意向。果然魏延不服從楊儀調度,還想聯合費祎共同謀劃奪取楊儀兵權。費祎假裝同意魏延的計劃,卻借機逃之夭夭。
魏延發現費祎欺騙了他,而全軍都在按照楊儀的部署依次撤退,便勃然大怒,統領本部人馬搶在楊儀撤軍之前,延著褒斜谷率先南歸,所過之處燒絕棧道。魏延和楊儀在回軍的途中,又各自上表說對方謀反。劉禅以此事詢問董允和蔣琬,他們兩個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
由于歸途棧道被魏延燒毀,楊儀命人開山通道,日夜兼行,緊隨魏延其後。魏延先到,占據南谷口,並派兵迎擊楊儀大軍。楊儀派出王平抵禦魏延,王平斥責先魏延和他的部下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怎麽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虧,便不願爲他賣命,四處逃散。魏延見大勢已去,帶著兒子和少數親信向漢中方向逃亡,楊儀派遣馬岱追殺魏延,並夷滅三族。蔣琬奉後主劉禅之命,率領衛軍北赴漢中調查此事,剛走出幾十裏,魏延被殺的音訊傳來,蔣琬終止調查,又率軍返回了成都。
以上便是“魏延謀反”的大致過程,仔細品讀後就會發現其中有諸多令人不解之處,比如: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秘密軍事會議爲什麽沒讓魏延參加呢?魏延在撤軍的途中把所有的棧道都燒毀了,楊儀是如何緊隨魏延其後的?魏延與楊儀在回軍途中各自上表說對方謀反,爲什麽董允和蔣琬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呢?就是由于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才導致很多人都懷疑這是楊儀自導自演的一場陰謀。看來想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還得先從諸葛亮臨終前的軍事會議說起。
諸葛亮爲什麽臨終前不讓魏延參加軍事會議
魏延是蜀漢的開國元勳,爲蜀漢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劉備在世時就被封爲鎮北將軍,這比當時趙雲的職位還要高。後來北伐建功,又被升爲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爲南鄭侯,官職和權力都僅次于諸葛亮的丞相。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參加諸葛亮臨終前的軍事會議,確實讓人容易浮想聯翩。甚至有些人懷疑諸葛亮是猝死的,臨終前根本就沒召開過什麽軍事會議,所謂的臨終遺命都是楊儀自導自演的。我們先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裏明確指出了楊儀、費祎和姜維等將領都參加了諸葛亮的軍事會議,還安排了魏延和姜維兩個人分別斷後,如果說這是楊儀自導自演的一場戲,費祎和姜維等將領怎麽會心甘情願的配合他呢?楊儀的號召力還沒有達到能讓蜀漢將領集體膜拜的程度。
另外,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大軍的撤退不但有條不紊,還在半路設伏擊退了司馬懿的追兵。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引《漢晉春秋》記載: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司馬懿),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百姓爲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由此可見楊儀統領的蜀漢大軍上下一心,衆志成城,這一切可不是楊儀自導自演能做到的。既然如此,諸葛亮爲什麽不讓魏延來參加這場重要的軍事會議呢?我們先看魏延自身有什麽問題。
據《三國志魏延傳》還記載: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爲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仗著自己功高勞苦,不把其他官員放在眼裏,所有人都對他避讓三分,只有楊儀對他毫不客氣,魏延便因此記恨楊儀,兩人關系如同水火。
另外據《三國志費祎傳》也記載:
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祎常入坐其間,谏喻分別。
每當楊儀與魏延在一起開會時,兩人都會爭論不休,魏延爭論不過便拔刀揮向楊儀。楊儀打不過魏延,只能在一邊哭哭啼啼。幸好費祎出面勸解,才能使得尴尬的會場得以平靜。
那麽魏延與諸葛亮的關系如何呢?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每隨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爲怯,歎恨已才用之不盡。
(魏延)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魏延每次遂諸葛亮大軍出征,都請求分兵數萬與諸葛亮兩路進軍彙于潼關之下,而諸葛亮卻制止不許。魏延便認爲諸葛亮膽怯,常常感歎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魏延雖然功勳卓著,但是性格高傲,與蜀漢將領的關系處理的一塌糊塗,就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裏,尤其是與楊儀勢如水火。即使這樣,魏延還寄希望將來能夠代替諸葛亮掌管蜀漢。
此時,諸葛亮的第一要務就是確保蜀漢大軍能順利撤回,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不僅需要出衆的指揮調度能力,還要能夠百分之百執行自己遺命。雖然魏延能力出衆,但是諸葛亮知道其不會百分之分遵循自己的遺命,故將魏延排除在臨終前的秘密軍事會議之外。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是以楊儀爲隨軍長史負責謀劃調度,給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說明楊儀的確才能出衆,有掌管三軍的能力。楊儀跟隨諸葛亮多年,一直受到諸葛亮的重用提拔,對諸葛亮也是俯首貼耳,因此,諸葛亮認爲楊儀是保證蜀漢大軍順利撤退的最佳人選。
魏延早就對丞相之位垂涎三尺,諸葛亮在世時魏延雖然心懷抱怨,但是絕不敢有非常之舉。然而諸葛亮死後恐怕再沒有誰能夠鎮得住魏延,所以諸葛亮臨終前說:若延或不從命,君便自發。諸葛亮非常清楚,此時魏延想幹什麽已經沒人能阻止了。
既然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魏延有可能會作亂,爲什麽不提前解除魏延得兵權呢
一、諸葛亮治蜀是嚴格遵循法家思想的,在法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講求人贓並獲,不能以“誅心論罪”,即懷疑某人可能會犯罪而提前懲罰他。魏延此時不但沒有罪,反而有功,隨意加罪魏延,會破壞了諸葛亮依法治蜀的原則。
二、諸葛亮正與司馬懿兩軍對峙于渭水南岸,此時貿然解除魏延兵權是兵家大忌。當年曹操與袁紹對峙于官渡,袁紹貿然加罪許攸,結果造成許攸叛逃曹操,才有了後來的烏巢之禍,最終導致袁紹大敗。諸葛亮不會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
三、諸葛亮是從八月開始突然病倒的,同月就去逝了,可見諸葛亮病情之重,隨時都有可能一命歸天,魏延與諸葛亮大軍是分開駐紮的,如果解除魏延兵權的消息剛傳出去,諸葛亮恰巧此時也死了,那魏延會乖乖聽命嗎?很可能會反咬楊儀一口,事實上就在兩人回軍的途中還紛紛上表指責對方謀反。當年劉邦在臨終前命陳平和周勃去斬殺呂後的妹夫樊哙,幸虧陳平多了個心眼,沒有當場行刑,而是把樊哙押回長安再讓劉邦發落,恰好就在押送樊哙的途中劉邦死了,呂後大權總攬。要不是陳平多了個心眼,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
綜上所述,即使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魏延可能會生亂,也不會輕易解除魏延兵權,此時最重要的是把蜀漢北伐大軍順利撤回漢中,至于魏延的本部兵馬只能讓其自生自滅了。但是讓諸葛亮沒想到的是,魏延不只是生亂,他還差點葬送了蜀漢的北伐大軍。
魏延從和平奪權逐漸走向武力奪權的深淵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祎去試探魏延的意圖,果然魏延不服從楊儀號令。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曰: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官親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這段話把魏延的真實意圖展現的淋漓盡致。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很明顯已經把自己當作諸葛亮的接班人了。
“府官親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爲魏延是堅持北伐的,其實不然,魏延作爲久經沙場的將領,不會不明白,軍中主將突然病故,必然會造成軍心不穩,此時不可能繼續北伐作戰,魏延之所以提出要繼續作戰,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想通過“北伐作戰”奪取楊儀的兵權。在整個北伐大軍中,論帶兵打仗、沖鋒陷陣,魏延絕對是不二人選,如果繼續作戰,北伐大軍的指揮權自然會落到魏延手裏,等到大權在握後,魏延同樣會找理由撤軍。
“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這句話說的就更透徹了,魏延與楊儀水火不容,怎麽會給楊儀斷後呢?更不會聽從楊儀的指揮,這可是赤裸裸的抗命!
起初,魏延還是想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奪取楊儀的軍權,于是想要聯合費祎一起廢掉楊儀的統兵之權。費祎是丞相司馬,主要負責傳達丞相軍令,諸葛亮臨終前費祎也在場,而且魏延自認爲與費祎關系不錯,每當楊儀與魏延大鬧會場時,都是費祎出面調解,想必是沒少拍魏延馬屁。論帶兵打仗魏延的確是出類拔萃,但是論官場政治魏延恐怕要差之千裏。此時的費祎絕不會與他聯手,平時高傲自大,目中無人,關鍵時刻哪還會有人投懷送抱?費祎假裝同意魏延的計劃,隨便找了個理由就跑了。
當魏延知道費祎欺騙自己後,意識到和平奪權已經不可能,便一怒之下走向了武力奪權的深淵。魏延統領本部人馬搶在楊儀之前撤退,沿途燒毀棧道,妄想阻止楊儀統領的北伐大軍撤回漢中。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儀等搓山開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這裏有個疑問,既然魏延把棧道都燒毀了,楊儀怎麽就能緊隨其後呢?史書上只記載“儀等搓山開道,晝夜兼行”,也沒有提到如何修複棧道,這也是很多人認爲“魏延燒毀棧道”一事是楊儀杜撰的重要原因,那麽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何如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爲在楊儀大軍回漢中的褒斜道上不只有一條路。我們讀史書時會發現古代在山區行軍打仗似乎都要經過棧道,便主觀的認爲棧道是唯一的道路。其實不然,在沒有修建棧道前,褒斜谷就存在著諸多蜿蜒崎岖的小路,據《華陽國志》考證,早在石器時代,褒斜谷一代就有通行的道路。後來武王伐纣時,蜀人就從褒斜古道到達秦川,後沿著渭水至黃河到達孟津與周武王會師。由于開鑿棧道需要有堅硬的工具,在精良的鐵制工具出現前,是無法大規模修建棧道的。直到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大規模使用,才使得修建棧道成爲可能。
公元前313年,秦楚兩國在漢中一代爆發戰爭,張儀欺騙楚懷王把當初答應給楚國的六百裏土地變成了六裏,楚懷王一怒之下對秦國發動進攻,結果楚國大敗,秦國趁勢攻占了楚國的漢中地區,設置了漢中郡。由于當時褒斜谷還沒有棧道,這一系列軍事行動都是通過古老的褒斜小路進行的。到了秦昭襄王時代,秦國頻繁對外發動戰爭,急需把蜀地的糧食運輸到戰爭前線,由于蜀道艱險,運糧不便,秦昭襄王便令範雎開始在褒斜谷修建棧道,以保證蜀地糧草補給能夠迅速運往前線,從此以後秦國有了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最終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這條棧道爲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從褒斜谷有了棧道,人們就很少再走之前的褒斜小路,久而久之曾經的褒斜小路幾近荒廢。史書上記載的“儀等搓山開道,晝夜兼行”指的就是楊儀率領大軍繞道褒斜小路,由于小路走的人很少幾近荒廢,因此楊儀等人只能劈山開路,晝夜兼行才能夠緊隨魏延其後。
就在魏延和楊儀撤軍的路上,兩人紛紛上表指責對方謀反,劉禅以此事詢問董允和蔣琬,兩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董允和蔣琬一直在成都,按說對前線的情況不是很了解,爲什麽會堅定的支持楊儀而反對魏延呢?難道是他們聯合楊儀一起誣陷魏延?
既然要上表稱對方謀反,肯定是要聯合更多的官員將領聯名上表,這樣才能增加可信度。而魏延身邊只有自己的本部人馬,能聯名上表的自然也只能是魏延的本部下屬。反觀楊儀率領的是北伐大軍的主力,身邊有費祎、姜維、馬岱、王平等諸多官員和將領共同上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魏延是在興兵作亂,楊儀是在執行諸葛亮遺命。
另外,魏延平時目中無人,仗勢欺人,與蜀漢官員之間的關系搞得一塌糊塗,董允和蔣琬自然也不希望將來魏延成爲蜀漢的掌權者。蔣琬作爲諸葛亮接班人的熱門人選,而魏延又是蔣琬掌權的最大障礙,正好趁此機會利用楊儀除掉魏延,使自己日後少一心腹大患。
當魏延得知楊儀率領的大軍緊隨其後,便在南谷口設伏,妄想阻止楊儀大軍回蜀。可惜最終落得衆叛親離,身首異處的下場。蔣琬奉命北上調查“魏延謀反”一事,結果蔣琬剛走出成都幾十裏便傳來了魏延被殺的消息,便隨即返回,蔣琬掌權的最大障礙已除,此時北上已經毫無意義,他要留在成都准備對付即將歸來的楊儀。
楊儀把北伐大軍平安的帶回蜀漢,又誅殺了興兵作亂的魏延,自以爲功勞巨大,應當代替諸葛亮執掌朝政。讓他沒想到的是,劉禅居然命蔣琬做了尚書令、益州刺史,掌管蜀漢實權。自己卻被明升暗降,雖然貴爲中軍師,但無所統領,終日無所事事。
據《三國志楊儀傳》記載:
而亮平生密指,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楊戲在《季漢輔臣贊》對楊儀的評價也是一針見血:
威公(楊儀)狷狹,取異衆人;閑則及理,逼則傷侵。
“狷狹”就是偏急狹隘的意思。意思是說楊儀性情急躁、心胸狹隘,容易走極端。這麽來看楊儀的確不太適合做接班人。然而楊儀也絕不是滿足于現狀的人,竟然對登門拜訪的費祎抱怨:“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甯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費祎將此事密奏,第二年楊儀就被廢爲庶人,在被貶的路上,其“性狷狹”的毛病又犯了,上書誹謗朝廷,言語甚爲激切,遂被逼自殺。
魏延死于“性矜高”,楊儀死于“性狷狹”,兩人都是由于性格缺點而功敗垂成,都認爲自己功高勞苦,應該執掌管蜀漢大權,結果一個兵敗被殺,一個畏罪自殺,成爲一對仕途的冤家!
魏延之死完全是其咎由自取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魏延謀反”事件,這本來是一場內部權利之爭,然而魏延的行爲卻遠遠超出了內鬥的範圍。
起初魏延大張旗鼓的先行撤軍,以引起魏軍的注意,自己率先到達褒斜谷後又燒絕棧道,目的就是想讓楊儀的大軍被追上來的魏軍消滅殆盡。當魏延得知楊儀大軍死裏逃生後,又派兵在南谷口阻擊大軍撤回漢中。如果楊儀的大軍被消滅殆盡後,魏延的本部人馬就會成爲蜀漢的中流砥柱,自己也就如願以償的成爲了諸葛亮的接班人。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楊儀的大軍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竟然安然無恙。魏延的本部人馬在面對著死裏逃生的蜀漢大軍時,知道跟著魏延不會有好下場,便紛紛逃散。此時的魏延衆叛親離,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楊儀率領的北伐大軍可是蜀漢的家底,是諸葛亮的畢生所托,魏延竟然爲了一己之私,妄想通過葬送蜀漢大軍來滿足自己的權力欲。魏延此舉與謀反無異,最終被誅滅三族,身敗名裂一點都不冤。
當然也許會有人替魏延抱不平,認爲魏延此舉是被逼無奈,畢竟楊儀心胸狹隘,又與魏延勢如水火,如果讓楊儀執掌蜀漢大權,魏延遲早會被楊儀鏟除消滅。
《三國志魏延傳》裏也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這麽看來是不是就意味著魏延奪權的行爲可以被原諒呢?我們也不防思考一下,爲什麽楊儀掌權後會鏟除魏延,而不會鏟除蔣琬、費祎、姜維等人呢?蔣琬對楊儀的威脅絕不比魏延小,諸葛亮在世時就經常公開誇贊蔣琬,爲其日後能順利成爲接班人而制造輿論宣傳。
據《三國志蔣琬傳》記載:
亮每言:“公琰(蔣琬)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楊儀掌權後會鏟除魏延,當然有楊儀“性狷狹”的問題,但其根本原因還在于魏延“性矜高”的缺點。
楊戲在《季漢輔臣贊》裏對魏延的評價一語中的: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沖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昔始,實惟厥性。
魏延自以爲功高勞苦而狂妄自大,位高權重而目空一切,諸葛亮深知魏延“性矜高”的缺點,不足以擔當大任,便早已把他從接班人的行列中排除。魏延與楊儀勢如水火,與同僚離心離德,所以楊儀誅殺他,費祎欺騙他,董允、蔣琬排斥他,軍士將領抛棄他,魏延之死完全是由其自身性格缺點所致。倘若魏延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與人休戚與共、相敬如賓,絕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身處此情此境,不禁賦詩一首:
壯志未酬五丈原,屍骨未寒兵戎見。
衆叛親離仰天歎,身死名敗兩茫然。
“魏延謀反”事件令人的深思
魏延對蜀漢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入蜀建功平劉璋,鎮守漢中阻曹魏,北伐破敵威海內,是蜀漢軍中的絕對主力。可惜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一代名將魏延從位高權重到衆叛親離,從功勳卓著到興兵作亂,似乎只是一念之間,正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爲山九仞豈一日之功。無論成佛還是成魔,都並非一朝一夕之決斷,長期積累的善與惡,才是決定成佛與成魔的關鍵!尋常的生活會讓人枯燥無味,平淡的光景會讓人恍惚漠然,孰不知我們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痛苦,都寄托于這平淡而不平凡的每一天,只要能夠認真對待每一天,我們就是人生的贏家。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性矜高”的性格缺陷,這再次驗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條亘古不變的道理。要想改變“不公”的命運,就必須改變“缺陷”的性格,要想改變“缺陷”的性格就必須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只有用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天,才有可能改變“不公”的命運!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蜀漢三大疑案之一的“魏延謀反”事件告一段落,但其背後隱藏著一條鮮爲人知主線,這條主線把看似毫不相關的三大疑案串聯起來,並一直延續到蜀漢的滅亡,在下期的“費祎之死”事件中,將爲大家解密這條串聯三大疑案,左右蜀漢存亡的主線。感謝諸位關注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