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跟隨文一教授,一起展望未來中國工業革命的前景:「在21世紀取代美國製造業地位和技術創新的國家之所以是中國而非印度,是因為中國重新發現了工業革命的秘訣」,而且「提高管理水平,這才是真正的進入工業文明的最關鍵的最後一公里」。】
中國目前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下半段,因而已經開始進入工業技術創新的爆發期,這將持續好幾十年,我們目前穩居全球第一的專利申請數就是證明,而且我們趕超已開發國家的空間還遠遠沒有窮盡,因此中國的這個中高速增長還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然後一旦順利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包含於其中的農業現代化革命,我們就有能力追上美國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前沿。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就是把所有生產過程智能化,是一場用機器代替人腦的革命。以前的兩次工業革命都是用機器代替人的體力,不是人的腦力。美國現在剛剛開始第三次工業革命,而且只有美國能開啟,因為它的信息技術的市場巨大,可以支付研發成本。中國一旦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必然能跟美國並駕齊驅,而且中國的規模比美國還要大,中國到時候一定能超越美國。中國目前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電子銀行、雲計算和微信市場就已經初現端倪。
所以,之所以是英國而非荷蘭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其根本原因是數代英國皇室和由它們執行的重商主義全球貿易政策,包括各種具體關稅條例、航海法令和半軍事化壟斷企業(如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為大英帝國在16至18世紀的鄉鎮企業繁榮創造了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市場、棉花供應鏈和貿易網絡——這才是引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秘訣(而不是制度經濟學家們所謳歌的君主立憲制和「光榮革命」)。
類似地,是美國而不是法國或德國在19世紀末趕超並取代英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也在於美國的政商兩界通力合作打造了一個比大英帝國更加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這一市場培育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和工業巨頭。美國通過南北戰爭,通過從墨西哥手裡奪走加州和德州,通過建設橫跨東西海岸的跨洋鐵路,創造了一個比歐洲大陸還要巨大的規模化市場,因此它不僅能把英國能夠量化生產的紡織品全部量化生產、變成白菜價,而且能把英國無法量化生產的產品變成白菜價。
英國的人口和地理規模不夠大,只是千萬級的。美國是上億極的人口規模和大陸級別的版圖,連電影都是量化生產,比如一年產幾千部好萊塢電影,法國文化再優越,歷史再長遠,一年產出兩部,你能競爭得過美國嗎?歐洲人沒有一人喜歡美國電影,說它沒有底蘊,但是美國電影和電視肥皂劇照樣能打遍歐洲市場。美國把快餐食品都量化生產了,漢堡、麥當勞、肯德基輸出全世界,所以美國比英國強大,不是因為它的制度比英國優越,而是市場和經濟規模比英國大,能夠把很多東西量化生產。
我們再回到中國,中國的潛在市場和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好幾倍,十幾億的人口,一旦這個國家啟動起來,找到了它工業化的正確路徑,以後就會比美國還厲害。中國現在的微信就是這樣,市場大,德國和日本人就算有再高極的技術,他們要和美國谷歌(google)競爭,搞不過的,市場太小了。而中國就可以。德國有這麼好的汽車引擎技術,可他能生產飛機嗎?它沒有足夠大的市場。你要先依靠國內市場培育你的飛機產業,然後才能夠打進世界市場。如果國內市場太小,你搞不了飛機這樣的產業。
市場規模很重要,但是市場規模不僅僅是人口規模。印度不也是人口大國嗎?但是他潛在的市場規模發揮不出來,因此它實際的市場規模很小,就連玩具製造商都孕育不出來,都要靠從中國進口。因為印度各級政府沒有能力去招商引資,沒有能力為私有企業創造市場和銷售網絡。這些公共品需要靠國家力量和有效行政網絡才能被創造出來。中國的工業化是依靠國家這個頂樑柱和各級政府官員這些催化劑才得以發生的,而其它發展中國家比如菲律賓和印度沒有這樣的頂樑柱和催化劑。
印度也是人口大國,但市場規模不僅僅是人口規模 圖/新浪財經
經濟學家誤以為市場是天然存在的,有了私有產權保護和民主自由,市場就要多大有多大,現代化大企業就自動湧現出來了,誤以為供給可以自動創造對自身的需求。最容易被民間私人力量創造出來的自發市場是毒品、妓女、賭博、和假冒偽劣產品。一個雜草叢生的野地和一個管理良好的生態花園是是什麼區別?是園丁水平、管理能力、嫁接、栽培、灌溉系統、產業政策的區別。所以說很多東西,目前流行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裡面是沒有的,是沒有意識到的。這些理論是誤導發展中國家的,就像林毅夫長期以來不斷告誡中國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的那樣。
因此中國崛起不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勝利,這恰巧是這麼多採納市場經濟的國家試了一、二百年和很多次都沒有出現工業革命的關鍵。人類幾千年長期處於市場經濟和私有制狀態,為什麼就英國首先開啟工業革命?而計劃經濟這個實踐與幾千年的歷史相比不過一瞬間。那些採納計劃經濟的國家恰好是由於私有制度和市場經濟嚴重失靈,沒有給他們帶來經濟繁榮,反而使他們長期飽受西方列強的蹂躪和殖民,因此才決定用計劃經濟來實現工業化的。
很多拉美國家採納了很多年的市場經濟,也沒有成功引爆工業革命。東歐國家和俄羅斯改革後完全擁抱了市場經濟,也沒有引爆工業革命,反而去工業化嚴重,淪為農產品和原材料出口國。那是為什麼呢?關鍵就是表面上看起來與「市場原理」衝突的很多非市場要素,比如國家能力和產業政策,被西方經濟學忽略了。因此按照華盛頓共識改革的國家,沒有一個成功的。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快速工業化確實是引進了市場經濟要素之後,但是同時我們還保留了別的十分珍貴的東西,沒有放棄。這些東西恰好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毛澤東時代提供的。我們長期對這點估計不足。在這個基礎上,然後再把市場競爭這個要素引回來,這樣我們的這個藥方就配齊了。而華盛頓共識裡面沒有我們保留的這些毛澤東時代創造的要素,因此盲目採納華盛頓共識的國家都沒有能夠實現經濟起飛。
俄羅斯改革的第一錘子就揮向了自己的「承重牆」,國家垮了以後,你還搞什麼工業化?光有私有產權和一幫總想不擇手段通過欺詐拐騙發財的投機者,你無法實現工業化。中國清朝和民國不是已經證明過了嗎?
總之,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進行規模化生產,你不進行規模生產,一輩子才能生產一件衣服,你怎麼變得富有啊?一輩子只能建一個房子,還是泥土茅草房,你能富有嗎?全部東西都要量化生產,但是你要量化生產,不光得有技術,你的市場又從哪裡來?你的銷售網絡又從哪裡來?規模市場是一個公共產品,個人沒法創造。看看歷史上的歐洲列強是怎麼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全球市場的?
當年荷蘭最著名的好多商人也是軍官,為什麼軍官和商人能結為一體,因為創造市場是要用有組織的暴力的。保護商道也需要暴力。正是地理大發現以後戰爭和貿易的結合,以重商主義和全球殖民為國策的近代歐洲國家,創造了後來的工業文明,其他東西都是副產品。
日本也通過學習西方走這條道路實現了工業化。19世紀中葉,當被美國強行打開國門的日本開始向歐美學習時,它看到和學到的是武力擴張、殖民、掠奪和征服,而不是民主自由;是強政府領導下的舉國一致的「重商主義」傳統和產業政策,而不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或想像中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解放。這使得日本工業化十分順利,很快就變得比歐美還更具有侵略性和擴張性,以至於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都深受其害。
20世紀英國偉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羅素就說:「只要是歐洲人對中國所犯的罪行,日本人都犯過,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羅素,《中國問題》)其他老牌主義國家,凡是採納英國式的由強政府引領的重商主義發展戰略來培育商人階層,為製造業創造市場的都如法炮製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很多人高喊自由,卻不知道自由是哪裡來的。其實工業化讓古代農業社會失去了很多自由,只是你沒有意識到,工業化讓人類通過失去自由來換取效率。比如在工業化社會你必須按時起床上下班,不能夠像在桃花源一般自由散漫;你在高速公路上有像農村田野里那樣任意轉彎、停留、後退的自由嗎?你有像清朝時期那樣對政府隱瞞你的家庭收入、年齡和婚姻狀況的自由嗎?你的一切隱私必須受到社會監控,包括對你的每時每刻生產力的評估,以此換取你其它方面的自由,比如出國旅遊等等。
英國工業革命絕對不是什麼小政府、有限政府搞的,而是強權政府主導的。但是,二戰以後的今天世界環境不一樣了,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再以同樣的方式,比如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奴隸販賣來實現工業化,所以必須採用一種新的方式。以往傳統是政府支持的商人集團去農村組織鄉鎮企業,幫他們進原材料,幫他們賣產品,從中賺取剩餘價值。
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在今天要想和平崛起,中央政府到地方到鄉鎮一級政府都必須扮演「公共商人」的角色,幫助農民組織企業,幫助農民提供商業信息,幫助農民創造基礎設施,幫助地方通過招商引資來創造市場和發展經濟。所有這些以前資本主義國家靠商人集團做的事情,政府官員都要積極地去做。這樣的話,才能把這個工業革命的星星之火點起來,然後使其燎原,熊熊燃燒,最後吸引商人和企業家都參與到這個市場創造活動中來。
市場的創造有一個正確的順序,從原始工業品市場,到勞動密集型規模化產品市場,再到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產品市場。而且每一步的市場升級都需要政府推動,最早是人工運河和馬路,然後是高速公路和鐵路,然後是高鐵和機場。像我們國家這樣快熟的交通基礎設施升級和高鐵網絡建設,拉美國家就做不到。因為它們當年沒有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打牢就企圖靠大躍進方式進入金融自由化和福利社會,把自己搞垮了。
沒有這樣一步一步地自下而上地產業升級和市場創造,不可能有資本密集型重工業市場來支撐現代金融和福利社會。如果80年代鄧小平的改革就跟著西方理論,不分發展階段去搞金融現代化,國家資源私有化,跨國資本自由流動,靠全民公投搞基礎設施建設,讓共產黨退出歷史舞台,中國根本沒有今天,早就垮了。所以說搞工業化一定需要國家主導,要符合工業革命的規律,而這個政治經濟學規律長期以來我們是不知道的,馬克思的東西被我們遺忘和拋棄了。
工業革命是有順序的。我們今天才開始真正推動金融業的市場發展,而且這個金融市場也要靠政府來搭建,它的監管非常重要。說到美國,表面上說它是自由經濟什麼都可以隨便交易,其實不是的。美國從食品到藥品,從教育到醫療,從理髮到金融,到處都是監管。這些監管的條例非常詳細,多如牛毛。正因為如此,它的龐大的律師隊伍才這麼重要,因為法律條文太多了,所以律師的分工非常瑣碎細膩。沒有這些多如牛毛的監管條例和法律,美國這個自由市場經濟早就坍塌了。比如美國在19世紀工業化時期監管不到位,假冒偽劣產品、假的醫藥產品很猖狂,假的東西滿天飛。
我舉個例子,美國歷史上政府是不發行貨幣的,當時美聯儲還不存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私有銀行自己發行的銀行票據,政府規定與銀行的黃金儲備掛鉤。而美國十九世紀歷史上有6000到上萬種假的票據在市面上流通。
美國歷史上的藥品假到什麼程度呢,藥廠商就在某個農村後院生產假貨,然後號稱它是歐洲的原裝產品,實際上只是到歐洲進口那個空瓶子,然後自己偽造商標,裡面塞東西全是假的。所以說沒有監管的市場經濟一定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經濟,市場的力量既可載國也可覆國。所謂企業家精神一定能夠在一個自由市場追求發明創造,不過是一個神話而已。
接下來我展示一些數據來刻畫經濟發展和正確的產業升級方式之間的關係,用數據來說話。而且我找的還不是非洲國家的數據,我找的是亞洲四小龍和幾個拉美國家的數據來作比較。在歷史上這些拉美國家與美國、歐洲一樣,都非常富有,但是缺乏正確的產業政策和強大的國家能力,工業化很不順利,最後掉進中等收入陷阱裡面去了。
找原因的話,西方經濟學家就說因為政府貪腐,因為沒有民主選舉。但是實現民主選舉後,政府還是貪腐,經濟還是不行,他們最後又竟然說是因為文化不行,是祖宗西班牙殖民者不行,沒有流傳下來一個好的法律制度。可是日本開啟明治維新的時候有什麼好的法律制度嗎?可見這些新制度經濟學家有多麼愚蠢。
我們的圖表是按照林毅夫和付才輝博士的一個新結構經濟學研究報告做的,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付-林圖。這個圖里橫坐標代表它的產業升級的程度,就是該國非農產品在GDP的份額與美國相比,美國農業的比例很小,全部都是製造業服務業,基本上就是百分之百。因此如果橫坐標的值是0.5,說明該國的工業化程度是美國的50%左右。縱坐標就是人均收入與美國的比值。
如果產業升級的政策對頭,那麼隨著產業升級,人均收入也不斷提高,加速度上升,逼近美國。但是如果產業升級政策不對,比如說清朝和民國把那麼多大工業都搞在了大城市,那麼人均國民收入就不會有很大提高而且還會下降,反過來影響產業升級,使得非農產值占GDP的份額下降(與美國相比),這樣一來這個圖裡的付-林曲線就不會是一個不斷上升的曲線,而會是一條紊亂的曲線,像喝了酒後的蜘蛛織的網,亂七八糟的。
第一張圖是中國。你可以看出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人均收入是隨著產業升級的步驟加速度上升的。而改革開放之前它一直在同一個水平上徘徊,說明產業升級有問題。
圖一 ppt截圖
圖二 ppt截圖
圖三 ppt截圖
第二張和第三張圖分別是阿根廷和智利,他們被視為拉美發展的代表,但是他們的發展也是不行的。你看隨著產業升級,這兩個國家的付-林曲線到處亂串,繞圈子,說明這些國家在折騰自己。而且還半天找不到原因,一會兒搞進口替代,一會兒搞華盛頓共識。
在美國搞宏觀經濟研究搞得最好的就是從這些國家出來的人,像智利和阿根廷。在美國一流高校的外國經濟學家不是華人,而是拉美人,華人搞經濟學不行的,但是正因為不行,我們國家的經濟才搞得很好。德國人就是這麼說的啊,他說他們的宏觀經濟很好,不需要宏觀經濟學家,而拉美國家的宏觀經濟一塌糊塗,所以才需要一大批人去美國研究宏觀經濟學。
當然也有可能是反過來,在美國訓練出來的本國經濟學家越多,回國後把自己國家的經濟搞得越糟糕。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時候,幸虧沒有海外華人拿著諾貝爾經濟學獎回來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是那樣就糟糕透了,我們不會有今天。俄羅斯政府當年就是相信了美國的經濟學,讓哈佛大學頂級經濟學家幫它搞改革,結果搞垮了。目前還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好像也不是故意的。葉爾欽的政府內閣都是一幫受西方經濟學影響很深的年輕人,自以為聰明透頂,照著美國教科書搞經濟改革。他們今天也不知道去了哪裡,有退休金沒有也不知道。
接下來再看韓國(第四張圖),韓國是戰後大家公認的工業化的典範,通過數據可以看出,隨著它的產業升級,收入也是在加速提高的。
圖四 ppt截圖
再往下一個是台灣地區,它的發展也是相當順利的,但是這裡面沒有包括民國時期的狀況,那段時期也會像拉美那樣轉來轉去的,找不到方向。
圖五 ppt截圖
下面我稍微總結一下今天的發言。我認為製造業和工業技術具有極其強大的外部性,因此僅僅依靠所謂放任自流的市場經濟和看不見的手無法實現工業化,反而很可能是去工業化。工業化符合一個類似於胚胎髮育的過程。人類社會通過漫長時間探索,開闢出一條工業化的道路,有其基本規律。英國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先行者,中國是後發國家,具備後發優勢,因而可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和追趕。
但是追趕需要技巧,你必須向前任學習,認真研究他們的歷史,而不是輕信他們的言論和教科書上的數學模型。模仿英國工業革命需要知道它當年走過的道路和使用過的工具,因此你的產業升級政策也必須正確,否則欲速則不達,會不斷失敗。就像在子宮裡發育胚胎,像在實驗室合成化合物,像在課堂里學習數學,其過程都可以比原先的自然條件下發生的過程短得多。但是你必須循序漸進,符合歷史規律。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也是一個道理,利用後發優勢可以讓工業化的時間大大縮短,但是需要政府提供「子宮」、「實驗室」、「學校」和相應的催化劑,這些人工環境和催化劑就是我們所指的產業政策和各級政府官員。需要靠他們去與民間合作共同創造「有效市場」這個公共產品,按照正確的產業政策一步一步地由下到上地把工業革命這個「產品」合成出來。因此政府和市場不是對立的,國企和私企也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他們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
可以自信地說,在21世紀取代美國製造業地位和技術創新的國家之所以是中國而非印度,是因為中國重新發現了工業革命的秘訣,在過去30多年間,在一個具有堅定工業化意志力的政府領導下,按照正確的產業政策和循序漸進的產業升級順序,一直打造並繼續打造著一個比美國還要龐大的超級公共「市場」,這個市場一定會孕育比卡內基、福特、摩根、洛克菲勒還要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馬雲現象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以後比阿里巴巴和馬雲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還多著呢。
圖/萬家專欄
人類目前正在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但是只有成功複製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才有能力和經濟基礎開啟和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已經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下半場,處於工業技術創新的爆發期,處於引爆自己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門口。而我們需要永遠牢記,工業技術創新發明的源泉不在高校,在企業,在實體經濟,在製造業,在工業實驗室。因為大自然的知識是因果律,不是同語反覆的形式邏輯。因果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現,只能在干中學。
中國現在有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就相當於我們有全球最大的課堂和實驗室,那裡在培育著一大批卓越的工匠和工程師,會產生天量的工程技術創新和發明。有了這個巨大的學校和實驗室你還擔心嗎?清華和北大落後哈佛100年也不用擔心,有了工業對基礎研究的需求和的資金支持,以後清華北大會上來的,而且會有一大批比北大和清華還要卓越的研究機構和高校。
產學研結合是靠工業推動的,不是教育部推動的。美國19世紀末已經取代英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愛迪生」之類的發明家已經大量湧現的時候,它的高校仍然是非常落後的,遠遠比不上歐洲,當時沒有任何美國的大學教授能夠在歐洲發文章。說明技術創新和基礎科學研究這些事情都有他們自己的規律。所以我們不需要盲目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一旦製造業升級到高精尖價值鏈,工業對高校的基礎研究就會產生巨大的需求,就會去贊助或自建大型實驗室,引進科研人才。有了企業的贊助,高校以後的科研能力一定會上來。尤其是我國已經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下半場,正在往工業和製造業價值鏈的高端發起衝擊。我們現在的工程技術研究已經開始上來了,但是主要的爆發還是在實業界,還不在高校。
而且第二次工業革命下半場也會開啟農業現代化和金融業的現代化,今後農業科技的創新也會大量湧現,農學院這樣的學校和科研單位會供不應求的。而要實現金融業的現代化,不能靠會吹牛皮的商學院,要依靠有實踐經驗的銀行家和國家金融監管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是十分關鍵的,金融危機可以摧毀一個國家幾十年的工業化成就。沒有嚴密的金融監管,讓每一筆金融交易都在陽光下進行,金融業就是一個大賭場,只能給國家帶來災難。
中國在工業革命下半場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管理,包括企業管理,金融管理,社會管理,政府管理,而不是空洞的政治體制改革。美國19世紀的裙帶關係也是很厲害,腐敗也很厲害,不過這些隨著工業化的推進,都會有內生的倒逼出來的相應的管理機制來克服。但是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要有意識地去主導和學習。
一定要知道市場只是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管理也是配置資源的另一個方式,而且是更重要更高級的方式。企業內部是沒有市場機制的,是靠管理的,因此一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所有制沒有關係,關鍵是管理,只要搞好你的管理,不管你是什麼所有制,你都行。
管理不只是企業的管理,還有社會管理、政府管理、公共管理都非常重要。中國過去是粗放式的自由經濟發展,不是市場不夠自由,而是市場太自由了,競爭到處是,但是缺點是什麼呢?缺點在管理。我們的管理不科學。需要來一場管理革命和管理意識的革命。這非常重要,當年朱鎔基總理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當時還沒有這個時代條件,現在到時候了,否則就會輸掉國與國的競爭。
管理革命不是疾風暴雨式的大變革,而是在不同產業、生產環節、流通領域以及不同行政階層和政府級別甚至社區的和風細雨式的連續不斷創新和積累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這才是真正的進入工業文明的最關鍵的最後一公里。中國的企業和各個政府基層行政單位必須時常在管理方式上進行創新。
我在美聯儲工作,按理說它是政府單位,是國有企業,是最沒有效率的。但實際上不是的,我所在那個部門每年每季度都要提出新的管理創新,提高後勤服務效率和質量,使得我們第一線的經濟學家能夠更好的發表文章。我們的成果也必須隨時接受評價和反饋,收入裡面很大一部分是與表現掛鉤的靈活獎金,而不是固定工資。
如果有秘書和助手幫我們服務,我們是要對他進行匿名評價的,他的服務不到位就需要改進和提高,這給他們上進的壓力。但是我們平時也組織很多類社團活動加強互動和友誼,不是鐵面人。記得我國90年代的機場海關過境工作人員態度非常不好,但是後來大大改善,與已開發國家沒有區別,甚至更好,為什麼?因為他麼每個人的工作檯面下面都安裝了三個反饋按鈕,標示著「滿意,不滿意,十分滿意」的打分體系,與獎金掛鉤。這個管理創新的成本十分低,但是效果卻十分好。
我建議國家的所有政府公共服務部門都有類似的管理創新,接受老百姓(直接被服務的群體)的反饋和評分,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態度,同時加強社區文化活動,使得彼此有感情聯絡,知道誰是誰,在民間創造一種口碑文化和改進相互服務的上進的壓力。不要都是陌生人,只依靠所謂市場經濟力量在那裡調節,結果就是中國目前的社會狀況,幹部與群眾之間,幹部與幹部之間,群眾與群眾之間相互都是敵人,不是同一社區的朋友,相互只認錢,不認公德和友誼,沒有形成相互促進和監督反饋的迴路。
高校也一樣,除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必須接受學生的評分反饋,秘書、行政人員包括校長和院長必須接受教師的評分反饋,同時作為一個大家庭一起參加校公益園活動,相互認識,這樣一來他們相互提供的服務質量才會提高。
不要一想到提高服務質量就是加工資,搞所謂的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那是西方黑板經濟學理論的流毒和誤導。而恰好西方社會和各個企事業單位都不是按照這一套黑板上的市場機制實行管理的。人與人的關係、服務質量和產品質量都是靠科學管理和正確的反饋機制形成與提高的,市場反饋只是這個機制的一個方面,但遠遠不夠,還要依靠管理。
每一個城市的商鋪、企業、公司、醫院、學校都有一個社會評分渠道,讓當地和外地老百姓對他們有一個評價機會和評分系統,這樣才能剔除一大批整人害人的靠假冒偽劣產品賺錢的私人機構和公共政府機構。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紅綠燈路口,都反映了管理能力。中國很多交通事故是完全可以通過馬路管理和紅綠燈路口的科學管理來避免的。
接受大眾點評與反饋,與百姓見面,鼓勵和獎勵人民大眾對產品、銷售、流通、公司和社區治理提出改進建議,形成良性的上下互動關係和社區「大家庭」概念。領導深入基層,工人參加管理,這恰好是毛澤東當年提出的管理方式。毛澤東從紅軍建軍時候就特別注意管理,注重培育新型的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正因為管理到位,哪怕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武器再落後,地理位置再差,也能打勝仗。管理非常重要,是真正的軟實力。
按照中國今天的生產力,不管是行政單位還是企業,每一個生產環節、銷售環節、行政服務環節管理好了,我們就成為現代化已開發國家了。中國的民主社會的精髓,不是那種蠱惑人心的所謂一人一票多黨制選舉制,應該是毛澤東當年提倡的官民關係、官兵關係、幹群關係,強調官員必須深入基層,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
我在美聯儲工作,我們的行長跟我們吃一個食堂,一起聽研討會,隨時都能夠見著,只有一個公共食堂。可是你現在到中國的高校去,幹部有幹部食堂,教授有教授食堂,校長還有自己的小食堂,甚至辦公室還有自己的睡房。這些在毛澤東時代都是不可能的,彭德懷這麼大的將軍也是和士兵吃住在一起的。美國現在的部隊管理和毛澤東的管理一樣的,五星上將平時和士兵在一起的。幹部一定要深入基層,然後群眾要參加管理。
在日本,企業管理人員是深入基層的,工人對企業管理和產品質量控制提出的意見如果被公司接受了,公司就會給你大獎,這樣員工都有歸宿感,外面的工資再高,他也不會輕易跳槽。在中國,工資高一點就跳槽了,人才外流,那也是因為你管理沒做好,使得他們沒有歸屬感、親近感和對集體的使命感。
一句話,人類幾千年私有制下的農業文明和古絲綢貿易之路沒有能產生工業革命。地理大發現以後參與全球爭霸的歐洲各國在國家力量推動下的全球貿易公司的組建才是近代工業文明的開始。它象徵著一個新的全球競爭模式和時代的到來。比如1600年由伊莉莎白女皇特許成立的大英帝國東印度公司,以其巨大的啟動資金、國家授予的對亞洲市場實行貿易壟斷的無限權力、龐大的可以摧毀任何殖民地國家反抗力量的陸軍和遠洋艦隊,象徵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家力量系統性介入、推動和保護的全球貿易浪潮的開始。
這場有系統、有計劃的由國家力量參與和組織的重商主義國家發展戰略和全球市場開拓,才是隨後引爆英國工業革命和導致歐洲列強崛起的秘密,也是揭開英國和歐洲一系列政治制度變革和法律制度建設的鑰匙。這也暗示了「一帶一路」和利用市場競爭規律「做大做強國企」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21世紀和平崛起的偉大戰略意義。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作者:文一)
視頻:
印度到底能否趕超中國?客觀理性分析:印度5個優勢5個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