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癡迷手機,這好像是 已經是一個通病了,李玫瑾教授的外孫有一段時間有很習慣玩手機,李玫瑾教授要他手機的手機,他不給,然後李玫瑾教授叭~就給奪過來了,然後外孫奪過來照著李玫瑾教授臉,啪~就一巴掌。
李玫瑾教授沒理他,外孫也很生氣。
小孩子還別著勁,後來就開始軟了,軟了以後就開始往李玫瑾教授跟前湊合了,因爲他畢竟是孩子啊。
于是李玫瑾教授開始回過頭來看外孫說:“你剛才打我來著,你爲什麽要動手打人?你打人是不對的,如果你要跟姥姥和好,你得向我道歉。”
小孩在也不懂什麽是道歉啊,李玫瑾教授就說說:“你得跟姥姥說對不起”。他不說李玫瑾教授就不理他。
最後外孫低著腦袋,李玫瑾教授說你一定要學會說對不起,後來說了這三字,李玫瑾教授才把小孩子抱起來,然後告訴他:
“以後姥姥拿你的東西,你不許打我,你可以說,你說姥姥我還想再玩一會兒,姥姥我真的想玩兒,然後我告訴你爲什麽不能玩,咱們倆可以說話,但是你不能動手。”
打那兒以後,孩子就特別聽話,也就是說,知道跟別人商量了。
手機現在很多孩子都玩的很順暢,即使家長不教孩子,他們也能夠很快的研究明白,自己上手。新年期間,很多家裏都呈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很多小孩抱著比自己臉還大的手機玩的不亦樂乎。沉迷手機不僅不利于孩子自制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孩子學習能力的養成。
孩子爲什麽會沉迷手機呢?
- 與家長的錯誤管教方式有關
家長沒時間陪孩子,就讓手機等電子産品代替讓孩子安靜玩兒一會,解放家長的雙手。還有平時家長也整日拿著手機,那麽孩子就會認爲手機是很有吸引力的東西,心生向往。
- 孩子哭的凶,家長就妥協
多寶寶有了慣性,如果家長不給孩子玩手機,就會通過哭鬧、發脾氣,家長對這種情況無可奈何,又怕孩子哭壞了嗓子就會妥協,熟不知這樣會讓孩子養成思維慣性。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們也會認爲采用這種方法就行,就能解決問題,形成壞習慣,這是需要家長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才可改正的。
對孩子學習方面有什麽危害?
1、孩子對于閱讀失去興趣
因爲手機這種方式會使有些個故事或者是圖畫展現得更加生動與形象。而且,也不需要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在玩手機時,寶寶不需要過多的思考,思維惰性,會感覺很輕松。
當家長讓孩子們關掉電視,靜下心來讀書,很多孩子都做不到。因爲會覺得圖書很枯燥很無聊,沒有生聲音,沒有手機生動有趣,因此沉迷手機不利于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
2、孩子的專注力得不到集中
手機是以快速運動的影像和鮮豔的顔色來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而孩子在看完電視之後,生活中沒有像電視那樣高強度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畫面,那麽在短時間內孩子無法集中精神。
而且關掉手機以後,因爲心思還在手機上,對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很難專注其中,所以對孩子的專注力培養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這對孩子未來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家長應該怎麽做?
1、用集數或者是幾把遊戲來設定玩手機的時長
首先我們要明確,讓孩子們不限制的玩手機,是家長教育方法的錯誤,但家長不要強制的把孩子的手機搶過來,以強制強這種方式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是要跟孩子溝通,比如說一天可以看幾集動畫片,玩幾把遊戲,孩子答應了,那麽再讓孩子玩。
並且用集數來限定,也會比用時間來限定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因爲時間到了,但是孩子一集只看一半肯定會覺得不爽。
2、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分散注意力
孩子們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尤其是手機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到沉迷,家長其實主要給孩子們多一些個娛樂方式,來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引起興趣,自然而然也就會把會把分散在手機上的時間節省下來。
比如說我們可以領孩子周末出去外出遊玩,同時在家裏多和孩子玩益智類遊戲,開發孩子的大腦,使孩子增長見識,讓孩子發現手機之外,有趣的事物,推薦一本遊戲書,讓孩子樂在其中的時候還能培養好專注力。
《專注力訓練288圖》,通過288個配有生動插圖的遊戲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涵蓋了顔色認知、規律認知、常識記憶、塗色、邏輯推理、找不同、連線、迷宮、拼圖、捉迷藏、故事創編等豐富多樣的遊戲類型。有趣好玩,又能提高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