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之死
1928年6月4日淩晨,一列火車穿過山海關,向奉天(今沈陽)駛去。這列火車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專車。
當時中國南方,蔣介石率軍北伐,從廣東一路打到山東,時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張作霖居于北京,奉系軍隊全線潰敗。在日本人建議下,張作霖通電全國“退出京師”,返回東北。
但他不知道的是,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他啓程時,就已布下了必死之局,在距沈陽一公裏半的皇姑屯火車站附近的橋洞下放置了三十袋炸藥及一隊沖鋒隊。
當日淩晨5點30分,張作霖專列途徑皇姑屯三洞橋時,隨著一聲巨響,火車被炸毀,張作霖本人被炸重傷,送回沈陽後,于當日死去。
張作霖之死,對後來的中國和日本都造成了極爲深遠的影響,不誇張地說,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後來二戰的爆發。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關東軍自作主張的行爲,根本就沒有提前通告日本內閣和首相田中義一,以至于在很長時間日本國內都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代稱。
如果,當時的日本內閣對關東軍有足夠威懾力的話,就可能不會發生皇姑屯事件。或者張作霖走運,沒有被炸死的話,那麽後續很獨到事情就不會發生。
如果張作霖不死,就不會有東北易幟
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成爲東北軍少帥,他對日本人充滿切齒仇恨,以張作霖的忌日 當作自己的生日。爲了表示與日本人決裂的態度,打擊日本人侵占東北的野心,張學良于張作霖被炸死的半年後,即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了全國形式統一”,北洋時代正式結束。
而如果張作霖不死的話,無論是沒有發生皇姑屯事件,還是發了這一事件卻沒有被炸死,依照張作霖老牌軍閥的作風,他絕不會宣布易幟,並且還會堅持周旋于蔣介石和日本人之間,謀取利益,壯大、保全自己。
如果張作霖不死,就不會有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以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爲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結果被蘇軍大敗,東北軍損兵折將,實力被大爲削弱。
中東路事件的失敗,讓關東軍看透了東北軍的虛實。東北軍看似兵力遠強于關東軍,武器裝備也不弱于關東軍,飛機、大炮、坦克應有盡有,但有不代表你就會用。很顯然,東北軍貌似很強大,其實內在很虛弱。
如果張作霖不死,他絕不會腦子抽到會跟蘇聯打仗。在他眼裏,蘇聯是和日本一樣,爲了爭取他會給他提供很多支持的,換句話說,蘇聯也是他的幕後金主之一,是他要交好的對象。
如果張作霖不死,就不會有中原大戰
張作霖不死,強大的東北軍猶在關外虎視中原。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絕不會在北伐結束後,嚴命西北軍、晉綏軍和桂軍等軍閥裁軍,並上交稅權,以至于制造出了無數矛盾,引爆了中原大戰。
東北軍作爲之前他們聯合北伐的對象,此時張作霖還在的話,蔣介石最好的做法就是繼續拉攏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讓他們支持自己,以對東北軍形成壓制,不說能打進東北,起碼也能震懾住張作霖。
否則,蔣介石和這幾派軍閥在中原打生打死,“鹬蚌相爭,漁翁得利”,豈不是能把張作霖美死?
如果張作霖不死,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
張作霖之死,極大地刺激了日本關東軍的中下層軍官。日本軍中一直有“下克上”的傳統,下級軍官自行其是,瞞著上級軍官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情,只要沒出大錯,都是被允許的。皇姑屯事件,就是日軍“下克上”的典型之一,事後,關東軍中很多人認爲僅憑他們就能占據中國東北,完全不必理會國內希望緩緩圖之的文官一派。
而中東路事件又讓日軍看透了東北軍的虛實,于是1931年9月18日,以板恒征四郎、石原莞爾等爲首的日本關東軍少壯派軍官,自行決定炮轟沈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國內一片嘩然,因爲無論是日本天皇,還是日本首相,事先完全對此一無所知。不過鑒于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關東軍迅速占領東北,所以這件事,日本高層也就沒有人追究了。
如果張作霖不死的話,一則不會有中東路事件,那麽東北軍也沒有受到削弱,日軍也不敢貿然進攻,二則如果關東軍依然主動進攻了,張作霖也不會像張學良那樣,直接不抵抗,絕對會予以迎頭痛擊。以東北軍的實力,打敗關東軍不好說,但也會對關東軍造成一定的損傷,東北也不會那麽快丟掉,在很長時間內可能會形成僵持局面。
而沒有九一八事變的話,後續的很多事情都會有變數,起碼盧溝橋事變應該不會爆發那麽早,那麽,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會被延遲。
結語
所以說啊,如果張作霖不死,東北易幟、中東路事件、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等幾乎都不會發生。而偏偏,真實的曆史上,張作霖死了,這些也都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