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預言家,就不得不提到科幻小說家儒勒·凡尔纳,他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预言过的东西,很多都已经实现,比如:
- 在小說中預言的火箭、飛行器、核潛艇、電視等,現在已經成爲現實;
- 預言太陽系的海王星之外應該還有一顆行星;
- 《從地球到月球》中,描寫劉3個人乘坐炮彈到達月球,炮彈發射地爲美國的佛羅裏達州。
比如像儒勒·凡尔纳这样的科幻作家,以及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对未来进行预言,读者都觉得再正常不过。然而,历史学家对未来进行预言,似乎还是一件新鲜事。
《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1976年生于以色列海法,2002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專研中世紀史與軍事史,現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曆史系。
赫拉利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老學究,而是學界公認的“青年怪才”。他的《人類簡史》一出版就成爲超級暢銷書,赫拉利本人還被稱爲現象級暢銷書作家,所謂的“現象級”這歌詞翻譯自phenomenal,用來表示超級優秀。作者借著《人類簡史》的這股熱度,接連出版了《未來簡史》、《今日簡史》,其高産令人乍舌。
對于赫拉利的作品,評論也是兩極分化。以《人類簡史》爲例,在序言中,北大曆史系教授高毅評價說:這一看,我就立刻“著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然而,在锵锵三人行這個節目中,窦文濤:我努力努力,我也就看了136頁。周轶君:我這連夜看的我今天都胃痛。
看完《人類簡史》,我大呼過瘾,于是繼續找《未來簡史》來讀。《未來簡史》這本書對人類的未來進行了預測,作者赫拉利是一個曆史系教授,他先是回顧了人類發展的曆史以及現如今的狀態,然後對于未來進行了預測,提出了自己對于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全書分爲三個部分,分別是智人征服世界,智人爲世界賦予一定的意義,以及智人失去控制。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講述:
·曆史系教授爲何要預言未來?他所預言的未來是什麽樣子?
·为何这些预言将会成真?我们需要回顾现在,借用“人文主义”的思路来解释。
· 從遵從自己的內心,到看看算法給我推薦了什麽,爲何數據主義和算法會失控?
1.比悲觀更悲觀的未來
1.1 曆史系教授爲何要預測未來?
可能很多人都會問,預測未來不是科幻小說家以及科學家的“任務”嗎?我們可能很難想象,一個天天考古,研究史書的人來預測未來。
實際上,研究曆史的人,可能更適合去預測未來。因爲回顧曆史,可以讓我們超脫于自己所處的世界和價值觀,甚至超越現在的思維局限,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研究曆史就是爲了掙脫過去的桎梏,注意到前人無法想象,或者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的可能性。
我們現在所形成的世界,曆史上一連串的意外事件因爲蝴蝶效應最終形成的現在的世界。觀察曆史上一連串的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類的每個念頭和夢想是如何變成現實的,這樣就幫助我們打開思考的無限可能性,進而了解人類的動機,人類將會走向哪裏。
再者,預測未來具有悖論。好比說,正是因爲預測到了一個悲傷的未來,所以要采取措施去阻止這件事的發生,結果真的改變了結果。那麽這個預測還是准確的嗎?
而且,赫拉利並不是僅僅是爲了預測未來,而在于啓發大家思考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1.2 未來會更好嗎?
在過去,人們最重要的三個命題是瘟疫,戰爭,貧窮。現如今這些問題基本上都得到了解決。然而人們是不會滿足止步的,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現如今,在人們面前的有三個新的議題:長生不老,永遠的幸福和快樂,成爲神。人要升級爲神,有三條路徑可走: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非有機生物工程。在追求這些新議題的路上,可能會發生什麽?
赫拉利說,在未來,會逐步演變成兩種“人”:絕大多數沒用的普通人這個群體和升級成爲“超人類”的少數群體。
爲何算法會將大多數的人變成無用的大多數人?
機器能夠替代人類做很多的工作。人類總是願意相信,人類部分工作被機器取代,總會有新的工作機會出現。
我們知道,爲何算法會將人類變成無用的大多數人?
機器替代人類做很多的工作。我們都在擔心,未來機器會取代大部分的工作。然而,其實我們還是太過于樂觀了。
人類總是願意相信,人類部分工作被機器取代,總會有新的工作機會出現。
我們知道,人在工作的時候,基于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在身體能力方面,機器可以取代大部分的工作。目前來看,我們還認爲,機器無法取代認知能力的工作。
然而,一方面,機器學習是一直在進步的,現在做不好不代表以後做不好。我們覺得遙遠,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也許,就在不遠的一二十年內就可以突破。
另一方面,新的工作機會不斷出現,這對于人的要求就提高了。“在學校學習,到社會上工作”這種模式已經被動搖。我們每個人都要終身學習,以尋找和適應新的工作機會。但是,有多少人,能夠適應要不斷地學習?而且,很大的可能,人的學習能力的提升,遠遠不及機器。
所以,在算法的控制下,絕大多數人的工作機會,都可以用算法取代。錢都去了能夠操控算法的人的手裏,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收入越來越少。這兩種人的差距逐步擴大。
1.3 升級成爲“超人類”,他們會怎麽對待普通人?
我們先來看看科幻作家王晉康的《亞當回歸》。主角王亞當是宇航員,經過二百多年旅行回來發現,新智人(大腦中植入電腦芯片)成了人類的絕對主體。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是否植入芯片。亞當的任務是阻止人們植入芯片,選擇成爲自然人。最後他接受植入之後發現,他之前的抗爭簡直可笑,“就像是世上最後兩只拒絕用火的老猴子”。
然而,這樣充滿悲情的結局,在赫拉利看來,還是太過于“樂觀”了。
還有電影《雪國列車》,《2012》,在這些故事中,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至少還是有活路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救贖。
赫拉利戳破了這個美好的念想:掌握財富的少數人,達到一定的資源和積累,很有可能直接砍斷後面幾節車廂,諾亞方舟的門票,就只留給最優秀的那些人。
爲什麽會做出這樣的判斷?想要知道超人類任何對待人類,看看現在的人類是如何對待動物的。再回顧往昔,看看智人是如何對待其他同類的。
結局都是淒慘的。
2.人文主義:靠自己的感覺做決策
我們現在先回過頭來,回到人類不再相信衆神,而是以自己的快樂爲追求的現在。人文主義的核心在于,將人的感覺作爲一切。
人文主義政治: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人文主義經濟:顧客永遠是對的;人文主義美學: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人文主義倫理:感覺對了,就做吧;人文主義教育:爲自己想。
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是以敘事自我的體驗爲准,做決策。什麽是敘事自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做過一個實驗,他發現,人體內至少有兩個自我: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
體驗自我就是自己每時每刻的體驗和意識,然而體驗自我並沒有記憶。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是敘事自我在做決策。敘事自我做決策的時候,並不會在意時間的長短,而是采用“峰終定律”,只記得一件事的高峰和終點的感覺。
但是現在,我們正在逐步放棄自己的選擇的權利。從人文主義,到數據主義。從相信自己的感覺,到相信算法。逛書店的時候,我們憑借自己的感覺選書。而在網上書店,我們憑借算法給我們選書。人類的感覺已經不再重要,這些都可以讓算法來幫忙做決定。
除此之外,在閱讀器上讀書,你讀書的時候,書也在讀你。哪裏下劃線比較多,你在哪裏停留時間長,你多久能讀完這一章節,這些,系統都可以記錄下來。而且,算法還可以爲你推薦,適合你品味的內容。
3.數據主義:靠算法做決策
數據主義認爲,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于對數據處理的貢獻。
3.1數據主義,翻轉了整個學習的金字塔。
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相信,數據處理是第一步,把數據轉化成信息,信息轉化成知識,知識轉化成智能。而現在不一樣了,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人工已經不能處理這麽多的數據了。數據主義認爲,這些龐大的事情,能力遠超人類大腦的電子算法。實際上,這也就代表著數據主義對人類知識和智能有所懷疑,而傾向于信任大數據和計算機算法。
當人開始承認,人沒有處理大數據當能力,轉而讓路給算法來處理大數據,那麽,人類就逐漸開始放棄控制權。
3.2信息自由
數據主義就像其他的宗教,也有自己的誡命:1.數據主義要連接越來越多的信息媒介,産生和使用越來越多的信息;2.連接一切,包括不想要被連接的“異端”
大數據要發揮作用,需要人類付出一定的自由:信息自由。信息渴求自由。因爲,想要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關鍵要釋放數據,給數據自由。
比如,谷歌可以比醫院等醫療機構更早預測到流行疾病的發生。然而,有一個前提,就是人類要同意隱私條款。比如說,你向朋友發一條郵件,提到了流感。另外同一個時間,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基于這些信息,谷歌就可以比醫院更早預測到流感的發生。
因爲算法不僅知道你的感覺,而且還知道你渾然未覺的事情。在人文主義時代,遇到問題,我們會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的感覺。而在數據主義時代中,我們會說,看看外部的算法怎麽說。
人類犧牲自己的控制權,讓步給算法,人文主義的議題就有可能慘遭淘汰。只要人類放棄以人爲中心的世界觀,而相信以數據爲中心的世界觀念,人類的健康和幸福,也就不那麽重要了。
3.3算法
GQ報道寫過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幸存者李佳琦:一個人變成算法,又想回到人》。裏面提到過算法:主播們所在的公司全在研究如何才能讓算法把自己推薦到首頁,他們摸索出來的一個基本的共識是:直播時間越久越好。
文章裏有句話:新增粉絲數、在線觀看時長、購買比例……各種數據嚴密地考核每一個直播間,算法決定誰能被推到首頁。
新媒體從業者,可能很多人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在被讀者喜愛之前,先要通過算法把自己推薦給更多的讀者和觀衆。只有先讓讀者“看到”你,他們才有機會“喜歡”你,“訂閱”你。“對于運營來說最可怕的一天是你數據不好的那一天,第二可怕的是你數據很好卻不知道爲什麽的那天。”
值得玩味的是,赫拉利本人是不用智能手機的。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如果你有一部智能手機,那意味著你是有老板的。並且他還說,“我的丈夫有一部智能手機,所以所有想要找我的事或人都得去找他。”
最後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在謀求發展,但也有可能在自我毀滅。解決了瘟疫、饑餓和戰爭之後,我們不再相信神,而是以自己的感覺和內心的快樂爲准。再往後發展,我們相信算法,相信人工智能。
《未來簡史》是一本讓我看到汗毛豎起的書籍,最後一章是講數據主義的,這一章結束之後,我迫切想往後翻,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然而,這本書戛然而止。最後,作者寫了一行感謝的話,猝不及防被撒了狗糧:最後要感謝我的另一半兼經理人伊茨克(Itzik),他已經成了我的萬物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