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越南的戰爭始于1955年,結束于1975年。在這20年的戰爭中,雙方損失慘重。據美國的統計,在整個越南戰爭中,美軍共損失8612架飛機,5萬多美軍士兵陣亡,30多萬人受傷。相比之下,越南損失更加慘重。盡管北越政府統一了越南全國,但這場戰爭造成160多萬越南人死亡和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
那麽,美國到越南直線距離就有將近兩萬公裏,美國爲什麽要跑這麽遠與越南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呢?
大家知道,在二戰爆發前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進行中又被日本占領。1945年,二戰要結束之際,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産黨向法國宣布獨立,並于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也就是北越。而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
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同年7月21日,在日內瓦會議上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擔負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豔政權。
1955年10月26日,吳庭豔組織公民投票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等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等的支持。南北越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規定的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統一國家的選舉定于1956年7月舉行,但是選舉並未進行。最後,美國和南北越也沒有簽署協議中有關的選舉條款,南北采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分治成爲了事實。從1959年開始,北越不斷出兵,意在消滅南越,統一越南,因此觸碰了美國人的“蛋糕”。
當時冷戰正在悄然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亞洲新興的共産主義國家,讓美國不安,也使美國清醒地意識到,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興共産主義外,還必須抓住印度支那半島。美國認爲,印度支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極其重要,而極具影響力的北越胡志明與共産黨有直接緊密的聯系,美國不想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勢力所取代。
早在1948年底,杜魯門就制定了“防止共産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並明確提出“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1950年和1952 年,美國又先後出台了《美國對于印支的立場》和《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爲印度支那沖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因此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采取一切行動,支持在印度支那的法國人,阻止共産黨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艾森豪威爾重申了阻止印度支那淪陷的必要性。並決定向吳庭豔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産黨政權的發展。
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約翰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幹涉和滲透。1960年11月,肯尼迪當選爲美國總統後,繼承了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從1961年,美國以“北部灣事件”爲借口,與北越政府的全面戰爭爆發。然而,戰爭的局面並沒有按照美國的意願而發展,美軍雖然以絕對的優勢重創了北越軍隊,但始終無法徹底消滅北越,不僅沒有讓北越屈服,而且還使美軍深深陷入了戰爭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財政赤字,美軍大量傷亡,導致國內的反戰浪潮高漲,遊行示威抗議不斷,美國政府在群衆譴責聲中度日。
到了1973年,美國決定撤軍,南越政府被北越軍隊消滅。1976年,北越政府宣布統一越南全國,建立了今天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