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中國老人,
他在美國默默隱居38年,
曾落魄到靠賣煤球為生。
可在他普通外表背後,
卻隱藏了一個,
長達半個世紀的秘密!
當秘密終於被揭開後,
不僅引起柴契爾夫人,
美國總統的注意,
居然還轟動了整個世界……
他,就是劉放吾
劉放吾原名劉繼樞,
1908年4月17日出生,
湖南桂陽人,號不羈。
1926年,18歲的他,
憤于軍閥橫行,民不聊生,
為救國救民,毅然奔赴廣州,
考入黃埔軍校第6期學院班,
從此走了上革命的道路。
1929年,他從黃埔軍校畢業後,
歷任陸軍教導隊學生隊少尉排長、
國府警衛軍特三連上尉連長、
陸軍第五軍三連上尉連長等職,
並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2年,他轉入財政部稅警總團,
當時的團長就是被西方軍事學家,
譽為「東方隆美爾」的孫立人。
孫立人
當時的稅警團雖歸財政部鹽政司,
名義上是用於緝私鹽,但是稅警團,
從來沒有擔任過緝私工作,
所有的嚴格訓練都是為了打日本鬼子。
心憂天下,從戎報國,
當初的少年蛻變成長,
終於在1942年,震動了全世界!
劉放吾騎馬照
1942年,中日仍在苦戰,
中國軍隊裝備遠遠落後日本,
無數的中國士兵用血肉之軀,
阻止了日軍侵略的步伐。
可更艱難的是,這一年,
中原地區又發生了大饑荒,
國民政府立即決定,
把人力物力資源向大西南轉移,
打算利用英美物資支援死磕到底。
可也是這一年,日本攻占馬來西亞後,
開始攻打緬甸,當時緬甸,
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
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
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日軍意識到緬甸的重要性,
進攻緬甸的兵力大大超過了,
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而由於英國長期對緬甸殖民統治,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乘機宣揚,
「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
煽動緬甸的民族主義情緒,
導致英軍無法得到緬甸人民的支持。
1942年4月,7000多人的英軍,
被日軍阻絕於緬甸仁安羌,
水源斷絕,後有追兵,
英軍徹底陷於絕境。
如果被日本人控制了緬甸,
中國的戰略物資運輸渠道就會被切斷,
而在亞洲戰場,英國軍隊,
是直面日軍的重要軍事力量。
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道義上,
解救英軍,中國都義不容辭,
這個艱巨的任務,
最終落在了劉放吾的肩上。
在駐緬英軍迫切要求馳援的情況下,
我國政府將稅警總團三個團,
改編成66軍新38師,送往緬甸作戰,
他則任第113團上校團長。
接到任務後,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因為即將要面對的是,
裝備精良的日本精銳部隊,
日軍的兵力,是他的七倍,
被困的英軍糧草和彈藥早就被截斷,
很難與中國軍隊裡應外合,
這場戰役基本上就只能靠中國人自己了。
如此懸殊的敵我差距,
希望渺茫,必敗無疑,
正常的軍事將領都不會去打,
可為了家國之安危,
為了軍人之道義,
他仍要拚死一戰!
4月16日,
他率領113團抵達目的地布防,
稍事休息之後,向平牆河進發。
由於我軍僅有一個團,
英軍統領斯利姆將軍,
對他的能力和軍隊都心存疑慮,
於是,孫立人師長就陪同,
斯利姆將軍前往113團視察。
孫立人
作為113團團長的他,
先是將斯利姆將軍帶到前方營部,
然後又帶往更前線的連部,
斯利姆將軍其實心裡覺得很危險,
可無奈為了面子只能勉強去前線,
而他卻若無其事且面帶笑容,
一番視察後,
領斯利姆將軍對他刮目相看,
評價道:
只有優秀幹練的軍人,
才能在槍林彈雨中,
面無懼色,露齒而笑!
中國入緬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作戰圖
他面對的是戰鬥力很強,
配備也很精良的強大日軍,
敵人不僅有坦克和大炮,還有一隊飛機,
但他率領的隊伍鬥志昂揚,
迅速消滅日軍一部,首戰告捷。
在接下來的作戰中,
他更是採用了三大對戰策略:
集中炮火對敵轟,
隊伍輪番向前沖,
摧毀敵炮再合攻,
他率全團進攻戰場上,
最高位置501高地,
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
501高地經歷了三得三失後,
戰況才趨於穩定,
最後日軍因傷亡過大,
紛紛放棄陣地,逃竄過河。
他卓礪敢死,有勇有謀,
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
這一戰,他成功救出了,
當時已經絕望的英緬軍第1師,
和裝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
馬1000餘匹和300餘輛各種車輛,
還救出了被日軍俘去的,
美籍記者和傳教士500餘人。
他們被解救後,
都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
高呼「中國軍隊萬歲!」
參與仁安羌戰役的李敦進,
激動地說:
英國人從前侮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
今則五體投地,該師官兵,
對我團官兵感激之情,無以形容。
中國男兒揚威海外,
再振大漢之聲威,博得舉世讚譽氣。
仁安羌戰役後中英士兵合影
仁安羌解圍戰震動了全世界,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隊,
在異域禦敵,
首次取得輝煌戰果的一次戰役,
並作為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
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光輝戰例,
而載入了世界的史冊。
因此在國際上4月20日也被定為,
「克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大公報》報道仁安羌大捷
因為仁安羌戰役,
孫立人獲得了英國的帝國司令勳章,
此後巴頓將軍向他贈送,
繳獲的德軍元帥佩劍,
艾森豪邀請他視察歐洲戰場
……
可他這個大功臣,
在日記中描述仁安羌之戰時,
卻引用了這樣兩句古詩: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次作戰的第113團總計1121人,
實際參戰的人數只有800餘人,
陣亡就有204人,傷318人,
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亦不為過。
仗是打贏了,可很多中國士兵,
卻永遠葬身在了異國的土地上,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道盡了他心中的痛……
他在槍林彈雨下出生入死,
解救被圍盟軍,立下赫赫戰功,
而他性情敦厚,淡泊名利,
沉默寡言,從來不提「當年勇」。
後來由於國民黨內部的派系之爭、
孫立人被軟禁等情況,
當時的中國軍事歷史資料,
及國民黨內許多高官的回憶錄中,
那場戰事總有意無意間被輕描淡寫,
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被人們所淡忘。
居官時他兩袖清風,
再後來擔任的都是閒差,薪水很少,
為了貼補家用,他想開文具行,
但因無本錢而放棄,生活十分窘迫,
後來,這位將軍竟然落魄到,
不得不以賣煤球為生。
劉放吾騎馬照
他曾在給孫立人的信中寫道:
現職家有七旬余老母在堂,
素乏奉養……下有妻兒數口,
大者尚不盈十歲,正在求學之中,
小者猶在懷抱,嗷嗷待哺,
年來全賴幾斗軍米,
勉強維持生命以度活,
際此困難嚴重物價高漲數百倍之日,
闔家大小惟有束手待斃而已。
他也曾數次向軍方求助,
可都沒有能得到幫助,
還受到了冷遇、排擠和打擊,
更讓人氣憤的是,
這反被「冒牌將軍」林彥章鑽了空子,
這個騙子,經過精心策劃、
巧妙包裝後,把自己裝扮成,
在仁安羌戰役中解救出,
英軍炮兵團長菲士廷的恩人,
而且騙取了時任駐香港,
英軍司令菲士廷的信任,
到處招搖撞騙,撈取大量錢財。
直至1963年東窗事發,
林彥章在香港被捕,
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而此時已從軍隊退役的他正在台灣,
經營著一家煤球店,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仁安羌戰役藝術畫
到了晚年,他則隱居在美國,
愈發沉默寡言,並不過多談及,
當年這場立功異域的大戰役,
誰能想像,這個顫顫巍巍的老者,
竟是當年那位雄姿英發,
浴血從日寇手中救出盟軍的英雄呢?
直到1992年,
低調的他終於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1992年,
叱吒風雲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訪問美國,
已經卸任英國首相的她,
並沒有急著去拜訪那些政壇故舊,
而是要求美國方面,
立即幫她找一個中國人,她要親自去致謝,
柴契爾夫人要見的這個人,正是他。
此時,距離那場大戰已經過去50年,
他已是94歲高齡的老者,
在美國隱居了整整38年,
年邁多病的他無法站起來,
與柴契爾夫人握手,
柴契爾夫人就快步上前蹲下身子,
誠懇地與他握手,再三感謝他50年前,
於緬甸仁安羌解救英軍的壯舉:
「老將軍,我聽了太多關於您的故事了,
您當年不僅解救了7000多英國軍人的性命,
也同時解救了許多其他人的性命。
想想看,這些人現在都已經是,
到了第三,第四代了。
他們的生命都是您救的。」
霎時間,老人的臉上,
浮現出異樣的光彩,
眼眶中噙滿了淚水,他淡然一笑:
「我是軍人,打仗是我的職責,
英軍是並肩作戰的友軍,
友軍遭危難,救援也是應該的,
不能列為戰果。」
而對於半個世紀來所遭受的莫大冤屈,
他卻隻字不提。
歲月無情,歷史有情,
這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世界各大報紙紛紛報道他的事跡,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致函他:
「只有熱心忠誠的人,
才能領軍在戰鬥中取勝,
或奮不顧身參加戰鬥,
你已經證明了自己出類拔萃的才能。」
美國總統布希致函他:
「在戰役大捷50周年,
我願意再代表國家,
感謝你解救500餘名美國記者、
傳教士及數千英軍的英勇行為。」
前美國總統布希給劉放吾的感謝信
之後台灣當局才為他補發了一枚,
遲到了整整50年的榮譽:
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
而就在這些遲來的榮譽下的兩年後,
1994年6月29日,
劉放吾將軍病逝於美國洛杉磯,
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
然而他的傳奇,
還遠遠沒有結束……
上尉傑拉德·費茨派垂克,
是被解救英軍中的一員,
他在和劉放吾將軍後人聯繫後,
於2012年,以93歲高齡,
不顧一切偕妻子專程趕到美國,
向劉放吾的後人致謝。
他跨越大西洋不遠萬里來到美國,
只為給恩人的後代說聲「謝謝」,
一句「謝謝」情深意重,
包含多少無以言說的情感。
2012年9月16日,費茨派垂克(左二)偕妻子(左三)專程到美向劉放吾將軍後人等致謝
他還向劉放吾將軍的兒女,
追憶起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救援大戰:
我親眼目睹了在緬甸仁安羌戰役中,
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中國軍隊。
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
中國軍隊訓練有素,令人震驚。
隨著中國軍隊蜂擁前進,
戰場上硝煙四起。
這些非常有紀律性的部隊,
在進攻時像首美麗的詩篇,
也像是壯麗的盛典。
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
早已拋棄了在纏甸的英國軍隊。
英國政府已停止,
向駐緬英軍提供補給和增援。
而中國軍隊在這次行動中,
重創了日軍在緬甸的迅速推進,
而英國的戰史卻刻意忽略了這次戰役。
對於已故劉放吾將軍率領的中國遠征軍,
第113團的這場華麗壯觀,
猶如史詩般的仁安羌戰役,
我是重要的且僅存的見證者。
費茨派垂克
然而二戰之後,中國遠征軍,
他們絕大多數人,
或零落泥土或散落海島,
一輩子也再沒回到過故鄉,
連在緬甸的墓地和墓碑也被剷平,
用鮮血建成的功勳遺蹟都被抹去,
故鄉太遠,
客死他鄉的中國遠征軍,
魂歸無處。
老將軍去世時依然帶著一個遺憾,
那就是讓死難的弟兄魂歸故土,
在緬甸能有一個祭奠他們的地方。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
他的兒子在之後近20年的時間裡,
為了中國遠征軍竭盡全力,多方奔走。
終於在2013年,
在緬甸仁安羌當年的作戰現場,
也是113團傷亡最慘重的地方,
501高地上,建成了海外第一座,
紀念中國遠征軍的戰績之碑: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仁安羌之戰陣亡的202位,
中國將士的靈位,
自緬甸一路被迎回國內,
安厝於供奉抗戰陣亡將士,
總神位之南嶽忠烈祠享堂。
至此中國遠征軍英靈們魂歸故里,
從緬甸的仁安羌到中國衡陽,
不算是一個很長的旅程,
卻因為被世人所遺忘,
花了整整71年漫長的歲月……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天地英雄氣,碧血軍人魂,
萬里遠征行,誓滅倭寇讎!
有一群英雄的名字叫做:
中國遠征軍!
從小謙遜好學、勵志進取,
青年從戎衛國、卓礪敢死,
中年榮辱不驚、自強不息,
老年面對殊榮、心牽戰友。
有一位英雄的名字叫做:
劉放吾!
仁安羌大捷,
那是我們這個民族,
在被人打得趴下的年代,
少有的榮光!
連英國人,美國人都致敬的,
中國民族英雄,
今日中國又有多人知道他,記得他?!
往事並不如煙,
沒有英雄人物出現的民族,
是一群可憐的生物群體,
而有了英雄人物,
卻不知道崇拜和愛戴的民族,
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飲水思源,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正是因為有這些,
碧血丹心的民族英雄們,
才有了我們今日繁榮的盛世中國,
我們每個中國人,
都應該永遠記住這些中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