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8年7月,與朋友們相約遊玩日本東京一帶。無論是出于對電影《海街日記》的喜愛,還是在前期旅遊攻略時對鐮倉的向往,我們終于還是頂著酷暑高溫,趕著鐮倉海上花火的排期,乘著複古電車來到了心向往之的"海街"。
長鏡頭下的海街與樸實活潑的古城
《海街日記》開篇,二女兒佳乃沿著海街走回老宅,長鏡頭下的海街靜谧而美好。初見鐮倉,映入眼簾的也便是這樣的美好。跟隨導航軟件,我們乘坐電車由江之島站下車,開始感受“海街”的故事。烈日下海鳥在海邊休憩、盤旋,悠哉地過著它們的生活。穿過隧道,海風鹹鹹得充滿著夏天的專屬味道。
正如影片中的海街一般,走在鐮倉的海邊步道,並未見過多遊客,看到的更多是樸實古城中真真切切生活的人們。身邊騎行而過的小夥子身材健碩、皮膚黝黑,一看便知他帶著這島上的"基因",那便是活力。
是枝裕和曾在著作中回憶拍攝《海街日記》的構思,擔心影片中"三場"法事會讓"生死"搶走重點,于是有意安排了人物特有的生命狀態,來豐盈影片的情境和主題。其實,不止是人物的狀態,影片數次流暢又飽滿的海街長鏡頭,也同樣起到了烘托祥和、安逸、樸實又有活力的古城形象。
沿著海邊一直走著,偶然瞥見海上沖浪的少年,看到漁民在整理早上捕獲的戰利品,眼前仿佛已經浮現了四女兒小玲和夥伴們在海邊騎行、打鬧的場面。
紫陽花的意象與現實中的感動
《海街日記》講述著四姐妹瑣碎又美好的日常,影片通過一年四季的時間更叠分別敘述海街與四姐妹的生活變化。夏天,海街舉行了兩場法事,即姐妹外婆的周年祭和海貓食堂店主的葬禮。細心的觀衆也許會發現,大女兒幸與母親去爲外婆掃墓的敘事鏡頭下,有那麽幾簇紫陽花在努力綻放。
影片中"紫陽花"不僅代表夏天而存在,在我看來,更帶有一份意象,即象征著生命之昂揚與頑強。尤其是紫陽花出現在與法事有關的鏡頭中,更代表著影片向人們傳遞的關于生命繼承的精神鼓勵。幸與母親放下多年積怨,走在下雨中的街巷下,路過被小雨擊打後的紫陽花。時間就這麽慢慢流逝,紫陽花每到花期如期綻放,靜靜看著路過的人群和海街的故事。
現實中,鐮倉的江之島也是紫陽花賞花勝地,7月花季最盛。慶幸的是,遲來的我們看到了鐮倉小徑上、小店門前還未隱退的紫陽花。見到紫陽花的時候,我們其實是頗爲驚訝的,明顯可以看出花瓣頗有凋零之勢,但它們卻在盛暑中美好地向陽綻放。蓬勃的朝氣似乎在鼓勵遠道而來的我們"看,我還在努力等待著你們呢"。
海街味道與鐮倉味蕾記憶
影片中,父親當年與情人相戀,隨後離家生下了小女兒玲。其他三個女兒與外婆在鐮倉老屋相依爲命生活。父親雖然離開了鐮倉,但是"鐮倉"味道卻被他帶到了他鄉。父親去世後,姐姐們把同父異母的小玲帶回一起生活,第一次品嘗鐮倉特有的沙丁魚刺身時,勾起了小玲對父親的回憶。父親雖然離開,但是沙丁魚味道成爲了這一家人的親情記憶,聯結著姐姐與玲、玲與父親以及父親與所有女兒。
酷暑下,我們一路攀爬山路,來到了可以面海的一家餐廳。海島風味自然是少不了刺身的。餐廳中食材新鮮、價格公道,清酒蛤蜊、銀魚蓋飯都十分鮮美。作爲一個平時幾乎拒絕魚鮮的我來說,半生半熟的刺身蓋飯絕對是一大挑戰,也許是就地取材的原因吧,混搭醬油後的美味完全征服了味蕾挑剔的我。
餐廳不算大,遊客也不算多,很多周末來這裏度假的日本人來此消遣。這時,餐廳中一位年長的廚師來到前廳,與某一桌即將離開的顧客攀談。雖不懂日語,不過從他們的交流中大致能感受到對話主題,顧客對菜品十分滿意,當面對主廚表示贊許,主廚也十分謙虛,頻頻鞠躬回禮。主廚氣質十分儒雅,身上穿的白色廚師服也很潔淨,頭發上幾縷青絲似乎彰顯了他料理的功力,臉上因笑容而帶起的皺紋又流露出一種"匠人"自信。我猜,這家店也許是主廚,或者從主廚的父輩開始一直經營至今的吧,就像影片中海貓食堂一般,那份油炸竹莢魚在小島上陪伴著姐妹及諸多顧客一同成長。
我們的鄰桌,是一對情侶,女生穿著紅色長裙,來到餐廳的陽台,背對海景在男友的鏡頭下妩媚動人、俏皮可愛。他們在用英語交流,也許亞洲面孔的他們一方來自本地,一方來自中國或者韓國、新加坡之類。總之,他們和諧養眼的畫面在酷暑下仿佛帶來了幾縷清爽,讓我覺得幾絲舒暢。
浪漫的海街花火與特殊回憶的花火大會
每年的暑期,日本都會在大地舉辦大規模的花火大會,鐮倉的尤爲特別,海上的扇形煙花是她獨有的特色。
于是,我們在影片中,能夠看到小女兒玲和夥伴們乘坐小船在海上欣賞花火。影片中,玲與朋友分別回到家中,姐姐們換好了傳統浴衣,手持煙花棒,等待玲在家中舉辦一場屬于她們的花火儀式。那綻放的煙花與她們臉上的笑容,成爲了影片經典的片段,鏡頭中滿屏的歡愉和美好,讓姐妹的親情更加升華,也讓我們不覺會心一笑。
從江之島到鐮倉花火大會的參觀地點,還需要乘坐一小段電車。臨近傍晚,大家都湧向江之島車站前往官方觀賞區。很多當地的學生們,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身著傳統浴衣在車站排隊,他們看起來像玲一般的年紀,14、15歲的樣子,盡管天氣悶熱,他們卻不急不躁,滿臉笑容地聊天嬉戲,這也許是他們每年暑假十分期待的保留項目吧。
當然,除了學生們,還有很多當地家庭、外國遊客都乘坐古老的電車不約而同前往目的地。那天實在太熱,租借穿戴浴衣也很複雜,于是我和朋友便沒有體驗這樣的觀賞裝束。來到花火官方地點,已是黃昏時分,找到沙灘一角靜待夜幕完全降臨。可天公著實不作美,一團烏雲端正地浮在半空,恰好位于花火綻放的最佳高度。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爲遊客的我們難免有些遺憾,加之些許黏黏的海風,想著晚上還要從小城回到東京市區,心裏不免升起了一點急躁。但是,這樣的急躁情緒居然被當地人樂觀的態度扼殺在了醞釀初期。
海上的花火形態各異,有經典扇形、有卡通肖像等等,HelloKitty形狀的煙花在烏雲背後只能看到半只耳朵。每當出現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會發出遺憾的笑聲,但卻不是失望的笑聲。反而每種花火都是如何在烏雲後呈現,成爲了大家更加期待的看點。如果,僥幸能夠觀賞到一只煙花全貌,那麽大家可要集體鼓掌歡呼慶祝一下。就這樣,我們的心情也被當時的熱鬧景象影響著有了好轉。一天旅途的疲憊,就這樣在戲劇性的花火大會海灘上得到了舒緩。省卻了端著相機捕捉花火的麻煩,因爲無論怎麽拍都不會拍到滿意的花火全貌,索性就欣賞這特殊又特別的鐮倉花火吧。
觀賞完畢,大概是夜晚10點左右。我們跟著大隊伍返回電車站台。古老的電車一時無法承載這麽多返程旅客,于是他們增加班次、延長運營時間,列車員耐心地引導大家有序上車。返回東京市區的途中,可謂十分狼狽。我們在等候數班列車後,終于擠上了電車,幾乎是人挨人的狀態了。在這樣的狀態下,古老的電車中冷氣俨然形同虛設,即便如此樂觀的人們還是耐心地等待著列車到站,靜候身旁的乘客下車。我身後一對情侶,用日語交流著他們的日常,語速如常,聽不出什麽不耐煩的語氣。無論是不盡如人意的花火,還是擁擠的電車車廂,小城的人們沒有埋怨天氣也沒有抱怨擁擠,就這麽平和地像度過每一天一樣,輕松又坦然地相伴于歸途,靜候這一天謝幕。
這樣的景象,讓我聯想到很多是枝裕和影片中傳遞出的那份悠閑平靜,無論是《海街日記》還是《比海更深》《步履不停》,人們那種在平靜中交流瑣事的狀態,不單純是影視演繹,其實現實中,在這座樸素的小城裏,就是這麽日複一日上演著、進行著。
結語
日本旅途歸來已有2年,可能是自由行的原因,我對旅途中的某些記憶極爲深刻。此行後,我對于鐮倉的印象不再僅有《灌籃高手》的鐮倉高橋前片段,還有關于《海街日記》的另一番觀影體驗。關于《海街日記》的影評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敘述,此文就不再贅述。本想將這些旅途掠影糅合在上一篇文章中,但是又覺破壞文章結構,于是便忍痛舍棄。如今,將這些旅途感悟單獨成文,也算完整了觀影感受。
親臨鐮倉後,我便更能感受《海街日記》所講述的安靜又溫情的海街故事。不止是一個家庭的親情故事,這更是時空背景下整個海街小城的敘事詩。美好鏡頭背後,傳遞著小城人們認真、積極、平靜又樂觀的生活態度。
注:本文鐮倉、江之島圖片均爲自己拍攝,版權所有。如需使用,請聯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