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夜雨十年楓
人有三急:尿急、便急、屁急。只要是人,他的一生就要和廁所打交道。在中國曆史上,關于上廁所的“有趣”案例數不勝數,比如春秋時,晉景公姬獳在如廁時跌入糞坑而亡,又比如漢武帝劉徹在廁所接見大將軍衛青(“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視之。” 見《漢書·汲黯传》)。在上厕所这件事情上,即使是領導也要親自上廁所,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就更不能免俗了。
我們現代人修建了獨立廁浴間、發明了抽水馬桶,上廁所到今天似乎已經變成了一件很愉快的享受。比如現在很多人,手持一部手機躲進廁所就可以半個小時不出來。那對于千百年前的古人,上廁所到底有哪些講究,到底方不方便呢?
一、廁所文明其實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我們現在很多人吐槽印度沒有廁所,印度人隨地大小便,上廁所還不用紙,用手解決。于是印度人就給我們留下了不講衛生的印象。其實印度人家裏沒有廁所並不是不講衛生,恰恰相反,他們是太講究衛生,因爲在他們的宗教信仰裏,廁所是不潔的象征,在家裏修廁所,把排泄物留在家裏,他們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世上本是沒有廁所的,就和魯迅說的一樣,“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才有了廁所。我們的祖先從洞穴搬出來學會了修築房屋,我們的祖先從衣不蔽體到知道羞恥,廁所的出現是文明的産物。我記得多年前有人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高不高,可以去看一下這個國家的廁所。雖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國最早的廁所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在《墨子.備城門》篇中就有“城上五十步一廁”的記載,到了漢代,則出現了“公共廁所”,稱作“都廁”。當時的公共廁所就已經和現代的差不多了,分男廁、女廁,還專門有定期清掃的人員。
世界上最早的抽水馬桶是英國貴族約翰·哈灵顿发明的,而中国最早的马桶可以追溯到汉朝,一种叫“虎子”的东西。说是“马桶”,其实就是一个夜壶。据说汉代名将李广射死一只猛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自此,夜壶有了“虎子”之名。唐朝时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先祖李虎,“虎子”又改成了“马子”,“马桶”。
1991年,中國考古隊對河南永城芒砀山的漢梁王柿園陵墓進行發掘,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石制坐便器。這個石制坐便器其實就是兩塊兒石板立起來做成的凳子,兩股坐在上面可以減輕蹲便的“辛苦”。隨著歲月的變遷,“石凳子”又變成了比熱容更小,不冰屁股的“木凳子”。現在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這種木質的凳子依然還可以見到。
坐便器的發明,我猜測是晉景公掉進廁所淹死這件事對古人的經驗教訓。實際上,坐便器發明後,上廁所溺亡率確實大幅度下降,我們再也沒有發生這樣的奇葩事情。
二、古人“上廁所”有哪些稱呼?
1.上廁所
“上廁所”應該是今人最常用的一個詞,但你有沒有思考一下,爲什麽會是“上廁所”,而不是“下廁所”呢?
原來中國的古建築是按照五行方位布局的。北是水位,水聚財,所以廁所要建在北面位置高一點的地方,從院子內到院子外,方向是從北到南,稱爲出。去北面要走一段“上坡路”,所以叫“上廁所”。同理,廚房建在南面地勢低一點的地方,去南面要走一段“下坡路”,所以去廚房又叫做“下廚房”。
另外,古時候的人都比較節儉,信奉“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會把廁所和豬圈建在一起好同時收集糞便。上層是豬圈和廁所,下層是化糞池,去廁所要上一層樓,所以去方便又叫做“上廁所”。
上廁所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是古時候平民階層喜歡的叫法。
2.解手
那“上廁所”爲什麽叫解手呢?原來在古時候押解犯人,或者強令遷徙,押送的官吏擔心犯人和遷徙者中途會逃跑,會把犯人或遷徙者用繩子捆綁起來,當有人需要大小便時,押送官就會給他們松綁讓他們好去方便。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廁所的代稱。在《水浒傳》裏,押解“賊配軍”,我們會經常看到這個詞。
解手是古時候犯人才會用到的一個詞,我平時基本不這麽用,所以大家在平時生活中能不說還是不說吧!
3.更衣
用“更衣”這個詞來指代“上廁所”是古人的一大進步,至少這個詞聽起來要文雅許多。 “更衣”原指換衣服的意思,引申爲上廁所,最早出現在《史記·外戚世家·卫皇后》(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在《水浒传》第四三回也有:“曹太公推道更衣,急急的到里正家里。”
關于“更衣”,還有一個典故。南朝的首富石崇擁有廣廈千間,極其奢華,即使是家裏的廁所也修得富麗堂皇,他每次上廁所都要有十多個身著豔麗服飾的婢女准備好了香料、新衣服站在廁所門口伺候。方便過後,石崇在穿著婢女准備好的新衣服出來。上一次廁所猶如脫胎換骨,富人的享受真是超乎你的想象啊!
4.出恭
“出恭”一詞和方便産生聯系和我們實行前年的科舉制度有關。明代科考時,爲嚴肅考場紀律,防止作弊,考生內急時,會領取一塊牌子,上寫“出恭入敬”,考生憑牌進出廁所和考場,期間監考老師還要全程跟隨。于是,考生們便將上廁所稱爲“領出恭牌”,簡稱“出恭”,以顯示自己身份特殊與衆不同,畢竟是讀書人嘛,講究多一點很正常。
5.雪隱
“雪隱”這個詞出自我國宋代,現在一般日本人用的比較多,中國人卻很少知道了。相傳在宋代的時候,有個和尚叫雪窦,曾經隱居在靈隱寺擔任淨頭(淨潔廁所)一職。天天和屎尿打交道,雪窦和尚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三年。三年後他大徹大悟,終成一代名僧。雪窦的“雪”,靈隱寺的“隱”,合而爲一,便成了佛門用語“上廁所”的代名詞。出家人不打诳語,當出家人下次說我要去“雪隱”的時候,希望施主你能給他一個方便吧!
綜上,我們發現,“上廁所”的不同叫法來源于不同的階級群體。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上廁所”的代稱也越來越文雅。禮多不見怪,古人的講究就在于連上廁所這樣“不雅”的事情也能翻出一些花樣。
三、古人沒有紙,是怎麽擦屁股的?
那上面提到了古人對“上廁所”的不同稱謂來自不同階層的講究。那新的問題又來了,古人是怎麽擦屁股的呢?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用的紙是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的産物,在漢代以前是沒有紙的(至少紙還是沒有大規模普及)。所以,在漢代以前,用紙擦屁股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沒有紙之前,我們寫字是寫在絹帛或者刻在竹簡上面。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古人們上廁所也會用到這兩樣東西。用絹帛擦屁股是貴族、有錢人才會幹的事情,並不多見。對普通人來說上廁所就必須用到一種叫做廁籌”的東西。
廁籌,就是一種類似于戒尺,把竹子削薄,打磨光滑的竹片。不要小看這種竹片,“削廁籌”其實是一個技術活。廁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如廁的體驗舒適度,把廁籌做好是古人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廁籌是中國人在漫長曆史長河裏每天離不開的東西,甚至在解放後,仍有很多偏遠地方在使用。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甚至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發明,它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也方便了人們的如廁。
然而,實際上一直到元朝,古人們還是不用紙擦屁股的。因爲接受過孔孟教育的漢人們惜紙如金,他們相信:紙是用來寫字的,不是用來擦屁股的,就和現代人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一樣。
元朝是使用手紙最早的朝代。身爲遊牧民族,蒙古人才不鳥你漢人那一套繁文缛節,他們怎麽舒服怎麽來,紙開始被用于擦屁股上。看到蒙古人這麽幹,有些前衛的漢人思想逐漸松動,但一開始也不是光明正大的用,而是用故紙,也就是舊紙,還不敢用寫過字的字,倒不是怕墨迹汙染“菊花”,而是用寫過字的紙擦屁股總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到了明朝的時候,皇宮裏出現了專門負責皇帝大、小便的機構“寶鈔司”,寶鈔司掌管宮裏的草紙制造,供應大內使用。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很多習俗都在改變,比如滿清入關實行的“留發不留頭”鐵血政策,前期的時候漢人也是很激烈抵制,後面你看看多少人開始妥協接受。
四、古人的排泄物是怎麽處理的?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特別是一些夜景比較多的古裝戲,經常會看到主角向“倒夜香人”打聽線索,啥叫夜香?“夜香”就是糞便,我們古代人很早就有了“城市清道夫”這個職業,維持著城市的正常運轉。
實際上,古人很早就有了環保意識,據《韓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棄灰于道者斷其手。”“灰”就是垃圾, 如果城市居民將垃圾傾倒在街道上,就會受到斷手的處罰。
另據《夢梁錄》記載,南宋杭州城中,出現了職業的清潔工,稱作“傾腳頭”, 他們專門負責收集城市廁所裏的糞便,然後再運到農村賣掉。“各有主顧,不敢侵奪。或有侵奪,糞主必與之爭,甚者經府大訟,勝而後已。”“賣大糞”這項生意競爭還很激烈。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喚作穆太公的人靠“公共廁所生意”發家致富的故事。穆太公這個人很有生意頭腦,有一天進城,突然內急,他看到道路兩旁收費廁所,管不了那麽多就沖了進去。說是公共廁所,其實就是屋內挖了一個大坑,大家擠在一起蹲,環境髒亂,毫無隱私可言。
穆太公方便之後,突發奇想,自己何不修建一座公共廁所?說幹就幹,他將自己的三間茅舍內也掘出一個大坑,在坑上鋪上木板,分成一個個的隔間,然後在木板上挖出洞來,便于大小便落入坑內。
穆太公還特地找人給自己建造的公共廁所起了一個雅致的名字:齒爵堂,不止如此,他還找人揮毫潑墨,裱在廁所門楣上。爲了吸引更多的人,他別出心裁地在廁所內挂上字畫布置一番。他向外打出“廁所不收費,還送廁紙”的廣告,消息一傳開,十裏八鄉的相親都跑來上廁所,巨大的“客流量”給穆太公帶來了巨大的“實惠”,他將大家的糞便收集起來,賣給農民,賺了不少的錢。這個穆太公真是深谙互聯網免費思維之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即使是不起眼的廁所,我們也能看出古人的智慧。隨著歲月的流逝,上廁所正變得越來越方便,越來越文明。廁所文化也本該屬于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是愛音樂、愛讀書的江湖夜雨十年楓,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來分享音樂的感動和生活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