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時期的西柏林,位于東德和西德邊界後方,被一道206公裏長的高牆完全包圍,這道牆通常簡稱爲“柏林牆”,它是二十世紀冷戰的産物,也是世界非常著名的建築物,很多人都認爲這是一面簡單混凝土牆,實際上這是一套由各種觀察和障礙組成的防禦體系,本文詳細介紹這套嚴密防禦體系是如何組成的。
一:曆史起源
二戰結束後,盟軍控制委員會在奧斯特成立,將德國劃分爲四個占領區:西北部是英國人,南部是美國人。西南部是法國人,東部是蘇聯人,德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被割讓給了波蘭,奧地利從德國分離出來,當時西德人口約爲6120萬,而東德人口爲1710萬。柏林位于蘇聯占領區的深處,與西德僅相隔177公裏,同樣被劃分爲四個占領區:北部較小的法國區,柏林中西部的英國區。美國在南部,蘇聯人得到了東半部,1949年5月,由前英、美、法占領區組成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了,10月7日,德國民主黨共和國也成立了,首都設在東柏林,而西柏林卻是屬于西德,西柏林人擁有其他西德公民的全部權利。蘇聯非常擔心西方重演1941年的入侵,要求將快速發展的德國納入緩沖國,目標是建立一個緩沖區,赫魯曉夫要求西方盟國從西柏林撤軍,但肯尼迪總統和赫魯曉夫在維也納舉行的會晤在柏林問題上毫無進展地結束了。
1961年以前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的邊界仍然開放,允許城市居民從一個區域跨越到另一個區域,但到了1961年,因食品、住房和消費品短缺,每年有多達20萬公民離開民主德國,許多人是醫生、牙醫、教師、教授、工程師、律師、技術工人和其他專業人士。這種“人才流失”正在耗盡這個國家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其速度之快超過了培養新專業人才的速度。東德開始關閉邊界,三條高速公路,30條主幹道。66條主要道路、約70條次要道路、43條鐵路線中的35條、以及數千條地方道路、鄉村街道、私人道路和鄉間小路、以及河流和運河路線被關閉,但這些邊界實際上是象征性的,不足以防止越界。只是減少了兩國之間的商業和私人流動,
在柏林牆建成的兩個月前,爲防止越來越多的人遷往西部,東德總統烏布利希提議進行第二次柏林封鎖,赫魯曉夫拒絕了這一提議,因爲第一次封鎖失敗了,北約可以爲這座城市提供空中補給。于是赫魯曉夫批准了修建代號爲“玫瑰”的柏林牆計劃。1961年8月13日清晨,在埃裏希·昂纳克的指挥下,两万名武装部队从凌晨两点开始包围城市,并在街道上架起了铁丝网,西柏林被卡车、拖拉机、起重机、军用车辆和行军部队的声音吵醒,长长的车队从四面八方运来已经秘密准备好了的建筑材料,与边境接壤的公寓楼已于9月20日被勒令遷出。街上所有的公寓都被拆掉,一些建築物被一分爲二,分界線被用磚堵住。柏林牆開始出現。
二:初期的邊境
最初,兩國邊境只是一道5公裏寬的禁區和500米寬的安全區,對在禁區內生活或工作的市民的居民有特殊的車輛標簽和身份證。如果一個農民要在這個區域內種地,他必須提前向守備部隊報告,並填寫一份申請表格,寫明入境和出境時間、目的等等。邊境圍欄只是一些高1.2 – -1.5米的鐵絲網,,間隔得更緊,以防止人爬過,在一些地區圍欄建得很差或者維護得很差,牲畜都能在其間走動。邊境圍欄穿過高速公路、公路和鐵路,但有時會留下一個缺口,河流被柵欄或柵欄擋住了,朝邊界的房屋窗戶被用磚堵住或用木板封住,太靠近邊界的建築物被拆毀。步行巡邏路線通常沿著籬笆平行,早期的瞭望塔只在交通繁忙的地區少量修建。它們是簡單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木板小屋,每一面都有一個小窗戶,入口是通過梯子和地板艙口。只有幾千名缺乏訓練的警察守衛著這條漏洞百出的邊境。
50年代末,一些關鍵地方開始建設第二代壁壘,在離實際邊界很近的地方用2m高鋼筋混凝土立柱爲基礎,每根相距2-10米,9到12股帶刺的鐵絲系在兩根立柱之間,交通繁忙的地區,一圈圈的鐵絲網被放置在柵欄之間,每對混凝土柱之間都有樁對齊,錨線(雙絞帶刺鐵絲)緊緊地從混凝土柱頂部延伸到錨樁,呈V形。在低風險領域,可能只豎起了一道圍欄,殺傷地雷埋設在兩道柵欄之間,從1961年起在55公裏雷區埋設了約130萬枚所有類型的地雷,一個標准雷區23 x 180米,三排埋設地雷。最常見的是蘇聯的PMD-6M地雷。唯一的金屬部件是小型點火裝置,這使得地雷探測器很難探測到它。由于是木材外殼,這些地雷很快就會變質,經常被雨水沖到農民的田地裏,並能向下移動相當長的距離,在未來幾年仍有危險。後來布設更持久的PMP-71型和PPM-2型塑料地雷。相比之下,在德國西部邊境沒有任何形式的障礙。
三:柏林牆牆體
最初的障礙第一道屏障是用鐵絲網固定在的混凝土木樁,在接下來的幾周,起重機將1.2米高預制混凝土板豎立起來,這些低矮的的牆由磚塊和混凝土塊制成,由于沒有支撐基礎,一些牆壁在大雨後倒塌,很快被預制混凝土板取代。工藝粗糙,速度是主要考慮的因素。碎石扶壁必須建起來以支撐某些部分。第二代城牆使用更多標准化的材料和改進的工藝建造,每塊鋼筋混凝土板大約0.75米寬,2.5米長,200厘米厚,與地面齊平兩端平行鋪設。上有四排七個長方形的孔。有時它們被橫鋪成一條連續的道路。它們也被用于其他建設項目,如塔的基礎和護堤建設。962年6月19日。邊境上的整片建築被拆除,形成了一個30-100米寬、兩邊各有一堵牆的清晰區域。外牆更加堅固,不斷改進,而內牆較低。牆的頂部通常有帶刺的鐵絲網,杆上安裝了泛光燈。
1第三代隔離牆開始于1965年,與早期的隔離牆相比,它安裝比較快捷方便,需要更少的維護,更耐用。正式名稱爲Stitzeandelement UL 12.11(擋土牆單元),由鋼筋混凝土制成,截面爲l形。每個單元高3.6米,寬1.2米,平台底座深1.6米。每個底部22厘米厚,頂部12厘米,重2750kg,構件使用嵌入式吊環被吊到一個澆注混凝土基礎上與地面結合,水平部分的基地的L形是定位面對東。頂部邊緣也必須是完全直的。水平鋼筋的兩端突出在每個單元的頂部焊接在一起,然後對接縫和提升孔進行膠結或柏油處理,將直徑30厘米、沿長度方向開有14厘米寬槽的汙水管道各部分在每個元件的頂部進行膠結,汙水管道被安裝在頂部的厚壁鋼支架上,從而無法攀爬,但它從未完全取代上一代隔離牆。
四:柏林牆的障礙物
沿著牆體是2米寬的控制帶,由鍍鋅鋼網格柵欄組成,標准柵欄高3.2-4米,用螺栓固定在15厘米見方的鋼筋混凝土柱子上,每隔2米固定一根,網柱位于網的外側(西面),以防止人爬上網柱,鋼網柵欄由重型鋼材制成,呈菱形圖案;開口大小不一,有12 x 45毫米的,也有20 x 75毫米的。兩個開口中較小的那個開口的大小勉強能容得下裸露的手指,而且非常鋒利
當連接到立柱上時,面板重疊3-8cm,用鉚釘和墊圈固定,靠近頂部的立柱上有一個孔,在其長度下有三對孔,用于連接網格螺栓。對于4米高的柵欄,使用了4個水平網板,較低的網板的一半埋在地下;高3.2米的柵欄有三個嵌板,第四個嵌板與底部重疊,一半埋在圍欄裏,在一些地區鋸齒狀的鋼帶焊接在頂部的圍欄上,兩道圍欄相距10-20米。通常會形成一個雙柵欄區域,柵欄上很少有帶刺的鐵絲,但有時y形的舷外支架支撐著兩邊的三股鐵絲,每隔15厘米就有16條水平的帶刺鐵絲串在每根柱子的絕緣體上。如果被切斷或者同時接觸兩個,就會觸發信號警報,
反車輛壕溝可根據地形和越野車的接近情況出現在巡邏道路的兩邊,大約三分之二的邊界受到這種壕溝的保護,剩下的三分之一被茂密的森林、河流、湖泊、排水溝、灌溉渠、溝渠和陡峭的溪流所覆蓋。反車輛溝爲v形切口,東側入口坡較淺,西側傾斜角度較大,是1.2m x 1.5m的15厘米厚鋼筋混泥土板,這些溝渠至少有80厘米深,幾乎可以阻擋任何東西,另一個反車輛的障礙由三到四對1.5米長的鐵軌組成的,兩段焊接在一起,一段鋼軌的頭部(上沿)朝上,另一段向下。三對焊接成一個三腳架,第四節焊接在兩腿之間,重達545公斤,足以防止一輛汽車把它推出去。反車輛溝渠、刺猬和嵌入式混凝土塊被安置在車輛可到達的區域。爲了加強舊牆的力量,混凝土土塊被堆放在兩到三層的邊緣上,用1號鋼梁固定,雷區往往遠離主要的外部圍欄,可能位于兩個網格或帶刺鐵絲網之間,大致與主圍欄平行,相當接近控制帶,兩堵牆之間的沙土噴上了落葉劑。一條6米寬的耙狀控制帶與外牆平行,還有一條瀝青巡邏道。
五:柏林牆的警衛建築
柏林牆主要的警衛建築基本是觀察用的高塔,設置在沒有任何特定的間隔或距離,處于能提供最好觀察的位置,有三種類型,老式的塔通常有8米高,是木制或鋼制的,用途有限,只有很少在使用的觀測平台。被稱爲“地球碉堡”的小型、半便攜式鋼筋混凝土碉堡則要少見得多。它們通常被部分埋在地下,有兩個0.8米高,1.6 x 1.6米的基礎部分,後面有一個小木門。頂部部分在前面有兩個鋼質封閉的發射口,另外三個側面各有一個,尖屋頂是一個獨立的嵌套組件。主要用作觀察哨。
第二種是低成本、半便攜、可以拖拉機和重型運輸拖車來快速移動架設的被稱爲BT-11觀測塔,11節互鎖的混凝土節段用吊車吊起安裝在澆築混凝土基礎,頂部是觀測艙,柱子的底部有兩扇只能從裏面鎖上的門,面對著邊境線,有一架鋼管梯子可以通到隔間的頂部,鋼筋混凝土隔間四周都是窗戶,窗戶也可以向上打開。下部的側壁上有一個射擊孔,圓錐形的屋頂上有一個30厘米高、1000瓦的探照燈,兩根避雷針電纜從屋頂延伸到柱子下方的地面,BT-11可以在幾天內建立。由于塔身很重,在一根又細又薄的柱子上有一個巨大的板狀隔間,因此遇到了一些問題,如果大雨軟化了地基可能會倒塌。
第三種是更持久和穩定的BT-9觀測塔,這是一個9米高的方形塔,橫截面爲2×2米。基礎部分有2米高,裏面裝著進氣系統。6個1米高的部分堆放在基地上,4面2.3 x 2.3m的觀察艙設置在頂部。觀察艙兩邊各有四扇窗戶,可以打開開火,頂部有一個帶艙口的安全欄杆,還有一個30厘米長的探照燈。BT-9發射塔建在需要永久監視的地區。塔的第三個層作爲一個觀察站和指揮站,尺寸爲4×4米,整體高度爲6米。指揮塔包含各種信號控制設備,如SM-70地雷引爆指示器,控制遠程降低過境門,探照燈控制,圍欄照明控制和電話中心,屋頂上有R-105無線電的遠程天線,後方指揮塔有三或四個雷達。
六:柏林牆的警衛人員
柏林牆的警衛主要是邊防團負責,大多數邊防團由一個參謀連,一個信號營和三個邊防營組成,每個營都有一個參謀連,通常有四個邊境連,有時每個營可能有三個、五個或六個連。不管有多少連,他們都是按團的順序編號的。100-120人的連隊被組織成3個小隊加上一個邊境偵察排,柏林周圍的七個邊防團的組織方式不同,內部結構也因任務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他們通常由5個邊境連(1-5個)、1個參謀連、1個炮兵和迫擊炮炮台,機動運輸車、信號車和先遣連,以及不同數量的邊境檢查站組成。另外還一種自願的、准軍事的、准軍事的、後方地區的安全部隊,大約有200個營,駐紮在全國各地。他們通常不攜帶武器,只是協助正規警衛守衛塔通過車站,並進行徒步巡邏。德國牧羊犬被廣泛用于監視、攻擊和追蹤犬類,一個前線營有100多只狗:80-90只看門狗,6-8只攻擊犬,2只拴著的追蹤犬和一小群自由奔跑的追蹤犬。每個連和營都有一個服務犬隊負責狗的照顧和訓練,
士兵是被征召入伍的,服役18個月,職業軍士至少服役10年,准尉至少15年。預備役軍官在服現役時只需服三次兵役,但終身軍官至少服25次,邊防團的專業部隊比例高于大多數其他部隊,有自己的信號、維修、運輸、供應、醫療、行政和其他專業人員,新兵在訓練團接受訓練,短短四周內學會了基本的軍事技能,如射擊練習,個人戰鬥演練,化學、原子和生物保護;還有看地圖、急救和清潔衛生。在營房裏,他們學習了紀律條例、士兵的職責和權利、申訴程序、值班和下班行爲、駐軍和警衛的職責以及他們關于工資、假期和口糧的權利。在接下來的五個月裏,他們接受了專業培訓,包括給邊境檢查站配備人員,檢查車輛,進行身份檢查,識別僞造的文件,搜查嫌疑人,拍照,技術安全,監視設備,無線電監控,船只處理和偵察任務。一旦被分配到單位,將繼續進行額外的專業培訓,相關技能的交叉培訓,以及單位戰術培訓。
七:柏林牆的日常防衛
邊防團的任務是阻止、偵查和逮捕禁區內人,防止公民和北約部隊邊境的活動,收集邊境地區公民的情報信息、檢查障礙物、監視和警報設備及相關設施的狀況和維護,柏林牆被劃分爲58個邊境區,小至11公裏,大至32.5公裏,通常寬度爲20多公裏,取決于地形、植被和城鎮附近的開放地區以及道路網絡。一個前線營可能負責一個65-80公裏的區域,一個團的兩個營負責邊境輪流巡邏,第三個營在內地巡邏,公路、鐵路和運河上的過境站由經過特別挑選和訓練的人員管理。徒步巡邏是最主要的活動,巡邏隊攜帶配備彈藥的突擊步槍和一台R-105無線電或KFG-78野戰電話。巡邏隊經常帶著攻擊犬巡邏,他們還攜帶雙筒望遠鏡、35毫米照相機和一份偵察日志,警衛們會把在邊界西側看到的一切和每個人都拍下來,並把所有的見聞都記錄在他們的日記裏。成千上萬的照片按日期和邊界扇區進行歸檔。記錄出現的時間和地點,活動,民用車輛的顔色和他們的登記號碼,北約巡邏隊的形成,新建築等等
巡邏時警衛會並排走在路上。他們會注意逃跑的人、掉下的個人物品、控制帶上的腳印、在柵欄下挖的洞或試圖挖的洞、割破的窗孔或鐵絲、柵欄柱或網孔上的泥土、帶刺鐵絲上的衣服碎片、剪斷或損壞的門鎖,以及。靠在籬笆上的梯子、木板或樹枝。檢查電子圍欄和旅行照明彈,並觀察障礙物和邊界標記的自然損壞或損壞情況,巡邏隊會在特定時間或到達檢查站時通過無線電或電話進行檢查。每個班次都改變巡邏模式。在任何時候,任何方向的任何地區都可能出現巡邏隊,如果在控制帶發現了蹤迹,或者發現了其他逃跑的迹象,巡邏隊就會用一面小旗在現場做標記,通知上級並留在現場保護。一個小組將會到達現場進行檢查,確定逃跑的方式,拍攝照片並繪制草圖,有時巡邏隊被部署在樹木線邊緣的隱蔽地點或僞裝的掩體中隱藏著拍照、記錄和報告信息
塔台警衛執行的許多任務與徒步巡邏相同,對指定區域進行監視,包括側翼和後方,監視西部的活動,並監視自己的徒步巡邏。除了普通的雙筒望遠鏡外,有時還會安裝更強大的望遠鏡。一個連的標准程序是將一個排分配到瞭望塔和觀察哨,兩個排進行巡邏。後來,每班只有一個排的人來管理整個連隊。整個邊界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處于實際的監視之下。哨所、哨塔和觀察哨小隊由兩名士兵組成,每天有三個8小時的值班,兩名士兵不會離開彼此的視線。即使是在解手的時候也是如此。當在塔裏換班時,一名在塔裏值勤的士兵下了樓,隨後換班士兵爬上了塔裏。然後下一個人下了樓,最後一個換班的人再爬了上去。不是所有警衛塔都持續有人,只有更容易逃跑的地區才可能24小時有人看守,當警衛塔沒人時候有時會放置了紙板做的警衛剪影,讓外面看起來有人的樣子。
警衛們還依靠電子感應圍欄、絆彈和狗吠來發出警報,企圖越過控制帶的人將被拘留,當逮捕失敗或不可能時,他們有充分的權力向逃跑的人開槍,如果警衛發現明顯的逃跑或可疑的活動,他們會用預先安排的26毫米彩色信號彈會發出信號,如果有人被發現向東或向西移動,邊防哨兵舉起手命令:停下,站著別動,否則我就開槍了,如果不服從停止命令,警衛將鳴槍警告。如果仍然不服從就會被射擊。有些情況下逃跑者已經在圍欄的西邊了就可能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被射殺。如果逃亡者已經逃到了西德地區警衛就不能開火,被拘留的人會被告知:“你被逮捕了。他將被搜查、拘禁,並被帶到總部,被捕的逃犯面臨最高3年的監禁,如加上走私和襲擊罪名,刑期可能會更長。
八:結局
1989年,華約各國開始陷入混亂,東德總統克倫茨將在12月下台,11月9日,時任德國統一社會黨委員的沙博夫斯基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布開放檢查站,成千上萬的柏林人聚集在一起拆毀大門,用大錘和手提鑽砸開柏林牆,困惑的守衛站在一邊,德國在一夜之間改變了,這堵牆作爲屏障的時代過去了。柏林牆在倒塌後的一年內基本被拆除,現在很難找到它的蹤迹。
毫無疑問,柏林牆有效地阻止了專業人員、受過教育的工人和熟練工人的外流,從大戰結束到1961年,大約有370萬人離開了東德,從1961年8月到1962年底,有14268人離開,到1985年只有160人離開,但對于一個資金和資源緊張的國家來說,邊境壁壘中使用的大部分材料不得不從其他國家購買,遙感器和監測系統需要經常維護。另外需要近5萬名邊防人員維持,在1961年至1964年期間,東德花費了18.22億東德馬克,另外4億東德德國馬克花在了柏林牆上,每年大約有5億美元用于改善和維護,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現在只有以色列西岸和加沙地帶、美國與墨西哥邊界上還找到同樣的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