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武元年六月(25年),年僅三十歲的劉秀在河北鄗城正式登基稱帝了(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當時的劉秀只是剛剛擊敗了河北當地的王郎政權、降服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軍,剛剛占據了河北地區而已,遠遠沒有達到統一天下的地步。
《後漢書·光武帝纪》对当时的局势有个非常清晰的描叙,即"是時長安政亂(指更始政權),四方背叛。梁王劉永擅命睢陽,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自立爲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琅邪,董憲起東海,延岑起漢中,田戎起夷陵,並置將帥,侵略郡縣。"
衆所周知,在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時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堪稱是屢試不爽的至理名言。無數亂世枭雄就是憑借這九字箴言最終建功立業、甚至統一天下了,例如魏武帝曹操、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事實上,一代雄主劉秀雖然素有澄清玉宇、再造大漢的宏圖偉志,但他在建武元年,面對諸將積極地勸進時,他實際上並不想如此倉促、如此快速地登基稱帝。《後漢書·光武帝纪》就曾记载,光武帝刘秀曾以"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的理由屢屢拒絕諸將的勸進,拒絕過早地稱帝。
但是,光武帝劉秀後來爲什麽還是倉促地登基稱帝了呢?這其中有哪些少有人知的隱情呢?劉秀麾下的諸將在勸告劉秀登基稱帝時,又有哪些經典言語呢?
事實上,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劉秀登基稱帝這件事,來管窺曆朝曆代從龍之臣的心思,這其中甚至也隱藏著權臣、枭雄們必須登基稱帝、開創新朝的"無奈"。
一、馬武以"宗廟社稷"和"師出有名"的理由勸進,劉秀斷然拒絕了
東漢建武元年春正月(25年),得到幽州士族支持的劉秀揮軍南下,不僅一舉擊敗了河北地區本地的王郎政權,而且也降服了河北地區絕大多數的農民軍。轉眼之間,劉秀就已經基本控制了諾大的河北地區。
面對這種輝煌且迅速的勝利,劉秀麾下的諸將也按捺不住了,大戰剛一結束,他們就開始積極督促劉秀要盡快登基稱帝了。這其中就以馬武將軍爲代表。
《後漢書·光武帝纪》曾记载道:"馬武先進曰:'天下無主。如有聖人承敝而起,雖仲尼爲相,孫子爲將,猶恐無能有益。反水不收,後悔無及。大王雖執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且還薊即尊位,乃議征伐。今此誰賊而馳骛擊之乎?'光武驚曰:'何將軍出是言?可斬也!'武曰:'諸將盡然。'光武使出曉之,乃引軍還至薊。"
這段話的意思是:"馬武率先進言道:'如今天下大亂,沒有君主。如果有聖人趁著衰敗的局面而興起,即使以孔子爲相,以孫武爲將,還要擔心對局勢並無益處。潑出去的水是無法收回的,機會失去了就會後悔莫及。大王您(指劉秀)雖執意謙讓,但這麽做怎麽對得起漢家祖宗和劉氏天下呢?應當暫時回到薊城登基稱帝,然後再議定征伐的事宜。否則我們該認定誰是賊人,又該以何種理由攻擊他呢?'光武帝劉秀驚異地說:'將軍你怎麽敢說這樣的話?論罪當斬!'馬武說:'所有的將領都是這種看法呢!'劉秀這才讓馬武出去告誡諸將(不可再議論此事),最後率領部隊返回薊城。"
在這裏,馬武將軍積極勸告劉秀登基稱帝的理由是爲了劉氏的"宗廟社稷"和將來征戰殺伐時"師出有名"。即劉氏皇族子弟劉秀應該盡快登基稱帝以延續漢家天下,然後再宣布其他割據勢力爲叛亂勢力,最後以"平叛定亂"的理由將其剿除。
馬武的這番言論雖然有些道理,但仔細推究起來,卻也站不住腳。畢竟早在劉秀之前,更始帝劉玄就已經在綠林軍的擁護下,以劉氏子弟的身份登基稱帝,並建立更始政權了,而劉秀當時也是更始帝劉玄的臣子,相當于劉秀已經是有君之臣了。
也就是說,即便劉秀此時不登基稱帝,而僅僅以更始政權臣子的身份攻城略地、平叛定亂也算是"師出有名"啊,更不要說劉氏的"宗廟社稷"已經由更始帝劉玄繼承了。作爲劉玄昔日的臣子,劉秀此時登基稱帝,只能算是叛上作亂之舉,而絕不可能算是複興大漢的慷慨義舉。
正因爲如此,馬武這番勸進的理由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劉秀的堅決反對,甚至還揚言要處斬馬武(當然,這番處斬馬武的言論肯定是擺擺樣子而已)。
二、諸將以“軍功”和“實力”的理由兩次勸進,劉秀都拒絕了
馬武勸進失敗後,諸將雖然有些抑郁,但勸進之心卻從未消退。很快,諸將趁著大軍休整之際,再次請求劉秀登基稱帝。
《後漢書·光武帝纪》记载道:"至中山,諸將複上奏曰:'漢遭王莽,宗廟廢絕,豪傑憤怒,兆人塗炭。王與伯升首舉義兵,更始因其資以據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統,敗亂綱紀,盜賊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後拔邯鄲,北州弭定;參(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土,帶甲百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爲計,萬姓爲心。'光武又不聽。行到南平棘,諸將複固請之。光武曰:'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諸將且出。'"
這段話的意思是:"劉秀大軍到達中山時(今河北省定州市),諸將又集體上奏道:'漢家天下因爲王莽篡位而宗廟斷絕,天下豪傑都對此感到憤怒,而天下百姓也因此生靈塗炭。大王您(指劉秀)與伯升(即劉秀的大哥劉演)首先起義,更始帝劉玄卻憑借宗室資格占據了帝位,他根本無法繼承大業,使得天下綱紀敗壞,盜賊日益增多,百姓更加遭殃。大王您初戰昆陽,王莽潰敗;後克邯鄲,北方州郡得以平定;三分天下有其二,跨州據土,甲兵百萬,論武力沒有誰敢抗拒您,講文德則更沒有話說。臣等聽說帝位不可以長久地空著,天命也不能謙讓地拒絕,希望大王您爲國家著想,爲天下百姓著想。’光武帝劉秀依舊沒有聽從。大軍行進到南平棘時(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諸將領又請求劉秀登基稱帝,劉秀說道:'寇賊尚且沒有被徹底剿滅,我們還在四面受敵,爲什麽要匆匆稱帝呢?將軍們請先出去吧!"
在中山和南平棘時,就已經不僅僅是馬武個人的勸進之詞了,而是劉秀麾下諸將集體勸進了。此時的諸將倒是聰明了一些,他們先是抨擊王莽篡位,以此表示劉秀揭竿而起、興複漢室的正義性;然後又抨擊更始帝劉玄才德淺薄,不堪大位,這就相當于否定了更始政權的正當性;之後諸將又極力褒揚劉秀的文智武功,尤其著重誇耀了一番劉秀當時的實力,即"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土,帶甲百萬。";最後諸將才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即劉秀應該立即登基稱帝。
而劉秀則以"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來否定了諸將的建議。很顯然,劉秀之所以拒絕現在就登基稱帝,是因爲劉秀深感當時的天下局勢遠遠沒有達到可以順利稱帝的地步。不過,劉秀此語倒也頗有安慰諸將的意味,即劉秀表達了自己現在雖然不想稱帝,但是待日後時機成熟,自然會登基稱帝。
除此以外,諸將在勸進時,曾經極力誇耀劉秀的軍功和實力,這些因素雖然都是登基稱帝重要的武力保障,但卻並不是稱帝的必要條件。因爲單純以武力奪取天下,往往很難維系政權的正義性。畢竟如果僅僅憑借武力就可以登基稱帝,那麽這不就相當于在向天下人宣布"誰的拳頭硬,誰就可以做皇帝"嗎?
或許亂世枭雄可以這樣做,但絕對不可以這樣說,更不可以讓天下人這麽想。畢竟誰能保證自己的拳頭一直是最硬的呢?
三、耿純以“如不盡快稱帝,則諸將失望”爲理由勸進,劉秀同意了
諸將在南平棘第三次勸進時,雖然遭到了劉秀的拒絕,但劉秀言語之間也透漏出自己的帝王之志,這就爲耿純將軍第四次勸進奠定了基礎。
《後漢書·光武帝纪》记载道:"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衆,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爲久自苦也。大衆一散,難可複合。時不可留,衆不可逆。'純言甚誠切,光武深感,曰:'吾將思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耿純說道:'天下士大夫帶著親屬,背井離鄉地跟著大王您沖鋒陷陣,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攀龍附鳳來實現自己的志向罷了。現在功業即將告成,天象人事也都相應,而大王您卻拖延時間,違背衆人心意,不登帝位,我擔心士大夫們會因此深感失望,進而産生離開的念頭。這些人一旦離開,就很難在聚集在一起了,時機不可延誤,衆人的意願不可違背啊!'耿純的話十分懇切,光武帝劉秀深爲感動,便說:'我將考慮考慮。'"
爲什麽馬武和其他諸將勸進的話,劉秀聽不進去,而唯獨聽從了耿純的勸進之語呢?這是因爲耿純的話最貼合實際,對劉秀統一天下的事業影響最大。
在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時代,無論是位高權重、統帥三軍的君主,還是沖鋒陷陣、南征北戰的將領,他們都不可避免要受到極大的風險。這既有生死未蔔的生理危險,也有擇君選主的心理風險,曆史上被庸主拖累、乃至于郁郁而終的文臣武將難道還少嗎?所以這些渴望建功立業的從龍之臣們,他們都極度渴望自己的君主能夠盡快地登基稱帝、開創新朝,因爲只有這樣,這些從龍之臣才能實現攀龍附鳳、光宗耀祖、建功立業的目的。
如果自家主公遲遲不願意更進一步地登基稱帝,那麽也就意味著他們這些從龍之臣遲遲不能成爲開國功臣,而只是一群實力超群的亂世枭雄罷了。
結語
事實上,如果我們細細探究耿純的這番話,就不難發現,這番話基本上就是後世割據時代無數從龍之臣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這些從龍之臣抛家舍業、披肝瀝膽地爲自家君主南征北戰,肯定不是爲了拯救黎民百姓,也不是爲了興複前朝,其主要目的就是想成爲一代新朝的開國功臣罷了。例如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將爲何都迫切渴望曹操盡快地登基稱帝?難道只是爲了讓曹操享受皇帝的名號嗎?當然不是!事實上,這更多地是因爲那些文臣武將極度渴望成爲開國功臣,畢竟比起漢朝的臣子,他們當然更希望成爲曹魏政權的開國功臣。
劉秀麾下的諸將也不例外,比起西漢王朝的臣子,或更始政權的臣子,他們當然更希望成爲劉秀新朝的開國功臣!而這或許就是他們積極勸進劉秀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南朝宋)範晔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爲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