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注美國新聞的朋友可能會留意到,一位叫做Andrew Yang 楊安澤的華裔美國人被許多人罵得狗血淋頭……爲什麽呢?
起因僅僅是一篇文章。
楊安澤是華裔美國人,曾參加2020年民主黨黨內美國總統候選人競選,後當選無望後主動退選。
本來今年沒他什麽事了,但他最近在華盛頓郵報上發了一篇文章,題爲《我們亞裔美國人不是病毒,但我們可以幫助治愈病毒》。
文章叨叨了很多,主題是種族歧視。
文章一開頭他說他帶著家人去購物,沒想到在雜貨店門口遇到三個白人男子,其中一個擡頭看了他一眼,皺著眉頭,似乎流露出一種責備。
那一瞬間,楊安澤多年來第一次「爲自己是亞洲人而感到有點羞愧」。
他接著解釋,這是因爲他從小就有這種感覺,成年後有了些許成就,一度以爲自己擺脫了那種身爲亞裔的恥辱感,但因爲這次COVID-19的疫情爆發,他潛意識裏的自卑感又悄然出現。
他說:「我知道種族歧視是錯的,但是你向別人喊不許歧視我,其實沒什麽用。」
他認爲,亞裔美國人面對種族歧視更有效的方法,不是譴責種族歧視者,而是自省,多想想自己有沒有充分展現自己的「美國屬性」,比如幫助鄰居、捐獻器材、投票、穿紅白藍三色的裝束、當志願者、資助慈善組織,盡最大努力結束這場疫情。
簡而言之,就是讓自己更加「美國」。
楊安澤這篇評論文章一出來就引起一片嘩然,並遭到猛烈炮轟。其中駁斥火力最猛的居然還不是亞裔,而是非裔美國人。
因爲很簡單,對于楊安澤來說,這好像是新出現在他面前的問題,但是對于美國黑人來說,他們的百年種族抗爭史,早已經曆了努力讓自己更「美國」卻依然遭受歧視的階段。如今黑人好不容易爭取到了平等地位(至少大體上、表面上、政治正確上如此),對白人喊著「去你媽的」並理直氣壯地做著自己的美國人,楊安澤卻跳出來說,我們少數族裔要努力點,才能更「美國」啊……
what?這難道不是揭人傷疤、大開倒車?
楊安澤的觀點是很東方式的,簡單來說就是不管事情對錯,吾日三省吾身先。
相比黑人硬碰硬地反擊種族歧視,楊安澤們的哲學就是:想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就必須努力融入;如果外界不接受我們,那一定是我們有哪裏做得不夠好,所以必須更加努力……
這麽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就是在這種卑微的心態下不斷努力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似乎有一定成效,美國也確實變得更多元化、更包容,然而一場疫情卻無情地揭露了這樣一個現實:
美國依舊是一個白人至上的國家,哪怕出生在這裏,作爲亞裔你依然有可能會在某些場合被視爲「外人」。
其實澳洲也有類似的情況,疫情發生後種族歧視擡頭,很多華人真的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還會爲別人的種族歧視找借口,勸身邊的人別那麽「玻璃心」,只要「自身素質過硬」,就不會遭遇歧視。
上圖是之前某個群在討論疫情中的種族歧視時,出現的一個非常典型的老一輩華人的觀點。但歧視不歧視取決于施害者的行爲而非受害者的品質——我積極上進還是懶惰沒用,跟對方歧視不歧視有半毛錢關系?
正因爲不少華人有這樣自省的思維,當有澳洲人抱怨中國人買光口罩、導致醫護人員沒有足夠口罩時,很多華人很努力地給鄰居送口罩、給醫院捐口罩。
我當然知道這也是澳洲人守望相助的精神體現,但是爲什麽別的族群如印度裔、越南裔、意大利裔就不會捐口罩(當然他們可能沒有)或捐別的?這背後,會不會也有那麽一點不自信和低自尊呢?
多少還是需要思考一下吧,不然我們也許真的會像楊安澤們那樣,一輩子努力踮起腳卻始終不能平視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