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爲君八味首,九蒸九曬制須精。——《本草詩·地黄》
大家好,我是陳茂蒙。
說到“氣血不足”,恐怕是我們很多注重養生保健的“中醫粉”,最常聽到的一個概念,那麽同時也是,非常容易被誤用的一個概念。市面許多的這種或正規,或不太正規養生保健品,在宣傳的時候都會使用“補氣血”作爲吸引眼球的方式;而許多的經驗不太豐富的中醫師,在臨床上當他不太確定患者到底屬于哪一種情況的時候呢,也會籠統的以“氣血不足”來概括患者的亞健康狀態。那麽到底什麽樣的患者才是真正的“氣血不足”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
我們說中醫是很博大精深的,它的神奇,就神奇在它“懂你”。在那些有經驗的中醫師面前,患者有時甚至不需要說話,僅憑進門落座的一系列細節,醫生就能夠初步查知他們的身體狀態。在臨床上我們常常會見到一些患者,他們往往看起來疲倦極了,進了診室以後也不怎麽說話,即使說,也是用那種很比較低的聲音,好像說多說一句話就會耗費他們很大的力氣一樣;臉上呢,也沒有什麽血色,有的蠟黃蠟黃的,有的則是淡白無光。你上手摸脈,總會覺得不太好摸,要用一點力按下去,才能感覺到脈搏。這個時候問一問他們,平時是不是覺得身上沒有勁兒啊?是不是容易出汗啊、感冒啊?有很多人就會給出肯定的答複。套用我的一位患者的一句話,“我也不樂意多活動,也不能活動,恨不能上個二層樓就得出汗,三級小風一吹,鼻涕水兒就出來了。”
話雖通俗,卻能夠很形象的表現氣血虧虛的基本症狀: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爪甲顔色淡白;脈細無力。
除了這些基本症狀之外,還有些患者有些特異性的症狀,如:
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形體消瘦、手足發麻等。
作爲患者,當你猜出他們一些日常症狀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覺得很神奇。但是其實這並沒有什麽神奇的,無非是中醫的一些基本的理論原理。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些症狀呢?
從中醫的角度上講,“氣”總共有以下5大基本功能:
1.推動與調控作用;
2.溫煦與涼潤作用;
3.防禦作用;
4.固攝作用
5.中介作用。
當人在“氣”不足的時候(也就是中醫所講的“氣虛”時),推動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導致生命活動不能得到良好的推動,就會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的情況;而固攝功能不能良好的發揮,無法固攝身體內水液等物質的時候,輕者會出現容易出汗、多尿,體質較弱的老年人或者氣虛相對較重的患者則會出現尿失禁、流涎或者腹瀉的情況。而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當防禦功能下降時,就會發生容易感冒、易受風、寒、火、燥、濕外邪侵襲情況。
所以那些看起來神機妙算的症狀的猜測,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那是那些經驗豐富的醫師,“見微知著”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