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話“老大看書養,老二照豬養”,應該有不少人聽過。對于如何教養孩子,到底是精心養育還是任其自由成長的放養呢?一位媽媽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了我們答案。
我有一兒一女,對于女兒來說我沒有任何的愧疚感,但是對于兒子,在我的心底卻藏著大大的遺憾。
兩個孩子相差6歲,女兒12歲時,兒子6歲,和朋友們在一起聊天時,總會提起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朋友們都非常疑惑:“同一個爹媽,怎麽會差很多呢?”
然後,坐在一旁的我便開始沒完沒了的重複著:“同一個爹媽,一個老大,一個老二,一個看書養,一個照豬養,怎麽會一樣呢?”
剛知道懷有女兒時,我就開始閱讀各式各樣的育兒書,幾乎買遍市面上能買到的育兒書,讀完書後,感覺整個人都深藏錦繡,滿懷期待的盼望著女兒的到來。
但當知道懷有二胎時,我考慮的卻是:到底要不要二胎?
女兒從出生之後,我就爲她准備了一本專屬于她成長的記錄本。一筆一劃的親手記錄著她成長的點滴。記錄她的身高、體重、何時會坐、何時會走、何時和我一起繪畫……厚厚的日記本,一頁一頁,從頭記到尾。
兒子出生後,我覺得自己什麽都懂了,書桌上看不到一本育兒書,更想不起爲兒子寫日記。
女兒出生後15天左右,我就溫柔地爲女兒讀《千家詩》。而兒子出生後我卻認爲,小孩子不需要什麽啓蒙。
女兒滿月後,我爲了刺激她對色彩的敏感,便開始絞盡腦汁地爲她裝飾身邊的環境。兒子呢,我覺得相比較女兒的色彩豐富,他更喜歡看純白色的天花板。
女兒斷奶後,我開始研究如何爲女兒做出除了營養均衡,還能色香味俱全的輔食,當看到各種因一些原因而不能食用的食材時,恨不得自己親手去種。每天做輔食時,砧板上都會放著一本輔食書籍,生怕哪個環節做得不對,或者遺漏。
看著女兒大口吃下自己做的輔食,不僅是滿滿的幸福感,更是覺得女兒吃了這些輔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當兒子可以吃輔食時,我覺得他吃些米糊就足夠了,況且他也不排斥一直吃米糊。
女兒上幼兒園了,凡是聽到過的興趣班,唱歌、跳舞、畫畫、象棋、毛筆字……我都給女兒嘗試過,一直抱著她長大後能夠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想法。
兒子呢,我覺得孩子不需要學習那些東西,會玩就好了。所以,兒子非常會玩。
對于兩個孩子的前期教養可以總結爲一句話:一個格外用心,一個格外散養。
又過了6年,女兒18歲,兒子12歲。
女兒放棄港大優厚獎學金,心甘情願選擇了心儀的北大,兒子被兩所優秀的中學提前預約。
再和朋友聊天時,朋友們都說兩個孩子都不錯啊!除了性情不同,其他大抵相同。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對事情充滿激情,都是愛學習、愛運動、都很陽光,也都很有出息。
這樣看來,看書養和照豬養差別不大嘛!但其實,並不是看起來的那麽簡單。
當兒子6歲上小學時,我突然意識到,對他的散養6年,最終得到的還是苦果子。
兒子的教養
老二出生後,我整個人變得很散漫,不再有把孩子培養的出類拔萃的想法。不喜歡看育兒書,不喜歡爲他折騰一切,美其名曰順其自然,不知不覺中開始了照豬養的模式。
直到兒子上學後,我才意識到如此下去恐有不妥。
兒子在上學後,字不認識幾個。算數也不會。閱讀也不行。但這些我都不在意。因爲這些知識,我從不曾教過他。
讓我擔心的是,他缺乏上進心、很喜歡舒適安逸的狀態、嚴重的以自我爲中心。兒子的表現讓我産生了焦慮。曾一度睡不著覺,我重新拾起來那些育兒書,才發覺,兒子已經荒廢了太多時間。我行對于兒子的教育我必須有所改變。
首先,開啓看書養的模式。
把自己看過的育兒書,用心在看一遍,整理好之後,轉化爲自己的知識,運用在日常的生活當中。
其次,培養兒子中英文的閱讀能力。
從最簡單的繪本開始,在此期間我不斷的爲兒子挑選各種書籍,每天睡覺前,繪本、科普、漫畫他自己看,文學類的書籍由我繪聲繪色的爲他讀,讀過之後,我們會一起聊天,聊一些關于我們共同讀過的書籍。
對于英文的學習,我們經過千挑萬選確定了一套可以在家學習的英文教材。兒子在一台CD機和我的陪伴下,從二年級到五年級,在1千多個日夜中,聽完了幾十本英文書。在此期間,我變換著方式的鼓勵他,表揚他,也會有分寸的提醒他,批評他,不會唠叨他。
現在再來說說女兒的教養
在女兒學齡前的6年中,爲了給她更好的陪伴,我自身不斷的處于學習的狀態,說女兒是看書養的一點也不爲過。
書畢竟只是理論的知識,需要我們結合孩子和自己的經驗來進行消化,以便更好的運用到現實之中。在孩子身上進行實踐,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反思、總結和完善。
女兒在學前接觸了很多興趣班,但都是循序漸進的進行著,通過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才嘗試著讓孩子不斷地接觸。而不是沒有絲毫准備,一股腦地塞給孩子。
這裏所說的看書養,並不是讓女兒系統的學習知識,而是在遊戲之中無意識的學習。比如孩子喜歡爬樓梯,當扶著孩子走樓梯時,我特意的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數著,久而久之,女兒在玩耍之中便學會了數數,並不需要刻意學習。
如果對于書本知識太過依賴,很容易失去自我,思想變得固執,因此需要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只局限于書本知識,還要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
直覺告訴我:不管孩子如何熱愛學習,孩子都不能缺少好奇心和想象力,因爲這是孩子擁有創造力的基礎。所以,我盡可能的帶孩子走到大自然,讓孩子愛上大自然。
對于女兒來說,我不擔心她的學習,也不擔心她的自制力,我擔心的是有限的書本知識和其內向的性格會限制其思維,使其失去獨立思考,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能力。
對于女兒的情況,我們選擇放手,關于女兒的一切,我們由她自己決定,在重大的事情面前我們也聽取她的意見。對女兒放開手腳,孩子開始慢慢接觸外界,對世界進行探索,慢慢的知道了自己的擅長和短缺,獲得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其實看書養,並不是讓父母們按部就班的根據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教育,而是父母學習了書本知識後,汲取其營養,轉化爲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結合自身的經驗,帶著直覺,發覺孩子優點並引導其放大,促進其潛力的發展,並且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任其自由發揮。
對于女兒,經過6年的精心看書養,當她已經完全具備了自制力時,我們給她足夠的自由。
對于兒子,經過6年的懶散照豬養,當他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時,我們給她引導和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