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留下了很多傳統,其中,坐月子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習俗。醫學上稱爲産褥期恢複,對于媽媽們確實特別重要,老人們常說:月子坐得好如脫胎換骨,月子坐不好,可能會影響寶媽一生。
傳說中的坐月子,又包含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內容。
生完孩子,老人們可能都會告訴過你:月子裏不能洗頭洗澡,連牙都不能刷;不能沾水,不能吹風,否則都會落下病根。
有的甚至在月子裏房間不讓通風,甚至還要捂上厚厚的被子,所謂捂月子。
而且飲食禁忌頗多,說那些是發物,對傷口不好,頓頓雞湯、豬蹄湯、豬肚湯等等。沒有一根青菜,吃得懷疑人生。
關于坐月子,經曆過來的人都有一把辛酸史。如果你膽敢不遵從,那麽就要咒你要落下月子病。這東西可不好惹,一旦落下就是一輩子的事兒,要想身體好,然後按規則坐月子才成!
不過,在坐月子的時候,老人總會給新媽媽一些“經驗”,但有些確實就是陋習,應該被丟進垃圾桶了。如果真按這些方法坐月子,産婦得到的不是恢複,而是傷害。
如果有人勸你在坐月子期間做這些事情,大可不必顧及臉面,老人的話挑著聽,不盲目聽信。
01
坐月子的時候,老人的話,不盲目聽信
姗姗在坐月子的期間,婆婆幫忙伺候的月子,由于第一次做媽媽,加上沒經驗,婆婆說什麽她就聽什麽,一切照做。
坐月子的時候,姗姗想刷牙,婆婆說月子裏刷牙,對牙不好,你看我這牙不好,是月子裏沒注意。
想去洗澡,婆婆又反對,說:坐月子不能洗頭洗澡,容易著涼,會落下月子病。
想在客廳溜達,婆婆又說:快回去躺著,不多休息,小心留下病根。
珊珊忍了十幾天了,天天如此,快受不了。心裏一通憋得忍不住向我傾訴,聽完她一番訴說。
我說: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時代不一樣了,居家環境不一樣,以前的房子四處漏風,電器啥的沒有。她們以前當然不好洗澡,人工燒水,洗澡房又漏風,保暖措施不行,只好不洗澡。
現在呢?衛生間走幾步就到了,有暖器,有浴霸,有 24 小時的熱水,你爲啥不洗,你需要做的就是防滑和保暖,剩下的就是舒舒服服地享受了。
老人的話不是不信,好的聽取,不好的摒棄陋習。只要你想洗,總是有辦法洗的,我們要做的不是禁止洗澡,而是積極創造條件能洗澡。
03
如何科學坐月子?
- 洗澡洗頭,保持清潔
順産的媽媽和剖腹産媽媽略有不同,順産3-5天左右就可以洗澡了,如果是剖腹産的媽媽,術後1周內洗澡盡量不要讓傷口濕水,可以選擇擦浴。用溫熱的毛巾擦淨身體,等傷口愈合了再洗淋浴。
分娩一周後是可以洗頭的。
洗頭,最好在産後一個星期後再洗,剛生産完,身體虛弱,惡露也多,緩緩再洗,洗完及時吹幹,以免著涼。月子裏頭部保暖還是比較重要的,特別是冬天。
千萬別回家以後幹躺了倆禮拜,一次澡都沒洗過,連屁屁都不洗。
曾經有人和我說什麽都沒洗,我就問她:你不洗澡,也不洗洗屁股嗎?在醫院的時候,人家護士不是早晨晚上都給你做會陰沖洗嗎?
誰知道她說,媽媽不讓她洗澡,自己倒是挺想洗洗屁股,但是一想醫院裏,護士用的可能都是消毒水吧,我在家裏可沒有,所以我不敢隨便碰傷口。
聽完這個話,我哈哈大笑,月子期間千萬不像老一輩說的那樣,不洗頭、不洗澡,而是更加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清潔,如果你沒條件洗澡,也要用熱毛巾擦擦身體,早晚做一次外陰的沖洗。
泡澡最好不要,以免弄髒傷口。
- 好好刷牙
老人常說,月子裏刷牙會把牙刷壞了。包括我,懷孕期間,就有老人好心提示我了,當然,我肯定笑笑而過。
月子裏注意個人衛生,不僅要洗澡洗頭,而且要好好刷牙。
如果月子期間不刷牙,汙垢得不到及時清除,會增加牙周炎等等問題。
月子裏可以選擇軟毛牙刷早晚刷牙,用溫水刷牙。
- 紅糖水、雞蛋要適量
不是說好東西就要天天吃,大吃,凡事有個度。
按照老一輩的生活條件,雞蛋是很好的補品。老一輩那個時候坐月子有雞蛋吃就已經很奢侈了。
我朋友坐月子的時候,家裏帶來了很多雞蛋,希望她月子期間吃完。然後,她婆婆早上煮雞蛋,中午煮雞蛋,晚上又是雞蛋。聽完,我醉醉了。
其實,每天吃一個雞蛋就可以了,最多兩個。吃多了身體並不會吸收。媽媽不要盲目聽信多吃雞蛋。
紅糖水適量吃,紅糖水對于剛生産完的新媽媽是有一定好處,但不要過量,最好不要喝超過十天,以免引起惡露不盡。
- 適當活動,別捂月子
新媽媽在生産時消耗了大量的體力,月子裏不能做大運動,但是不代表月子期間躺在床上不能活動。適當的休息後,就應該要適當的活動活動了。
媽媽別聽信坐月子中一定要躺著捂著,房間適當通風。沿著床邊走一走,下床動一動。動一動可以幫媽媽盡早調動身體機能恢複正常。月子裏要完全臥床一定不要信。
- 月子餐清淡適宜,葷素搭配
月子餐應清淡適宜。無論是各種湯或是其他食物,都要盡量清淡,循序漸進。切忌大魚大肉,盲目進補。
老一輩提倡月子餐要大吃雞、魚、蛋等,忽視其他食物的攝入。葷素搭配,營養才豐富。
月子期間營養均衡,適當休息,適當活動,注意保暖,坐月子就這麽簡單。産後42天要回醫院複查,檢查你的恢複情況和寶寶的生長情況,如果一切正常,媽媽的産褥期也就是月子期就這麽結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