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擬上覺華島,香火遍走青蓮宮。”
“雲奔霧湧白浪卷,一葉掀備洪濤中。”
“平生點檢江山好,我自龍宮覺華島。”
“四顧鯨波翼寶岩,玻璃環押青螺髻。”
是金代詩人王寂于公元1175年遊覺華島,即興作了《覺華島》、《留題覺華島龍宮寺》等詩中的名句,讀著朗朗上口的詩句,腦海裏就不自覺地出現覺華島迷人的自然風光。
覺華島俗稱大海山,在唐宋時代稱桃花島,遼金時代稱覺華島。因島上盛開野菊花,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稱菊花島。2009年,地方人大通過決議,又恢複了遼金時期的覺華島稱謂。與古城、溫泉並稱“興城三寶”,是興城市不可或缺的 城、泉、山、海、島五大景觀之一。
覺華島,呈長葫蘆形,兩頭寬闊,中間窄細,斜臥海中,面積13.5平方公裏,是遼東灣中最大的島嶼,位于興城海濱碼頭以南9公裏的海中,坐船約50分鍾左右可到。從興城海濱向東南方向海面眺望,水天交接之處,海霧缭繞之中,隱約可見一座起伏的山巒,兩端高聳,中間凹陷,這就是覺華島。
該島之所以稱之爲“覺華島”,與一名僧人的法號有關。據傳一千多年前,有位名僧叫覺華,號稱圓融大師。他帶兩名徒弟,從東海至渤海,曆經艱辛漂流到海島上。見島上古樹參天,怪石嶙峋,草木蔥茏、景色幽雅;島外海浪澎湃,海鳥翺翔;饑渴多時的師徒三人喝夠甘甜的島上清泉,飽餐林中瓜果,頓覺身輕體健、寵辱皆忘,于是定居此地。先後修建大龍宮寺、海雲寺、峰塔寺等十七座廟宇,僧侶達千人,專修佛事、弘揚佛法,覺華島也成爲聞名遐迩的佛教聖地,遼興宗、遼聖宗兩位皇帝分別拜覺華大師和郎思孝爲國師。在佛教界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覺華島”之譽,素有“北方佛島”之稱。公元129年,爲紀念覺華大師,島嶼更名爲覺華島。
明朝,覺華島曾用于囤積軍用糧草,爲明軍的一個重要的囤糧基地。明代晚期,這裏駐紮官兵上萬、戰船千只,還囤有許多糧草,爲明代遼東的海上屏障。據史料記載,明天啓六年(公元1626 年),努爾哈赤派將領率兵偷襲覺華島,與明朝守將展開激戰,7000余名明軍和7000余丁口商民被殺戮;糧秣8萬余石和船2000余艘被焚燒;覺華島作爲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遭摧毀,現遺址尚存。
覺華島山石秀美、環境幽雅、古樹參天,南有張家山島和楊家山島,北有磨盤山,一大三小相映成趣。名勝古迹、人文景觀衆多,唐太宗東征時的避雨山洞,國師郎思孝興建的恢宏佛寺,明清官兵激戰遺留下的斷壁殘垣……
唐王洞,原名藏王洞。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霧中錯登此島,上島遇上大雨,無處躲藏,進藏王洞避雨,後人遂把藏王洞改爲唐王洞,延續至今。
八角井,覺華島中部的小山凹處有一井,其四周用長條石砌成八角形,人稱八角井。八角井井深10 余米,水深5 米,在汪洋大海鹹水地帶的包圍中,獨存此一泉淡水,且無論旱澇,井水水位始終不變,實屬神奇。
大龍宮寺,據史料記載:“大龍宮寺是遼代園融大師所建,毀于元朝兵燹”。大龍寺宮遺址,在覺華島的東南海岸高台上,遺迹清晰可見。2001年,重修大龍宮寺,2002年末落成,現在島上大龍宮寺爲後建。
大悲閣遺址,明朝天順四年 (公元1460 年),守衛甯遠的都督、東甯候焦禮父子,在距大龍宮寺原址北40 米左右高台上,建起五脊七獸大悲閣一座,殿內塑千手千眼佛一尊,並立《重修大悲閣記》石碑一座。今大悲閣無存,而碑尚在。
覺華島還有四大浴場,分別爲龍脖子浴場、城子裏浴場、南海浴場、山南浴場,浴場水質清澈、沙細如面,又靠近漁村,盡顯世外桃源特色,堪爲盛夏避暑休閑的最佳去處。
走進覺華島,可以到八角井邊獵奇、菩提樹下朝聖、大悲閣前懷古、唐王洞裏探幽,一日之內,一島之中,覽千年浮沉,感百代滄桑。
漫步島上,恬淡的自然風光,純樸的民間風情盡顯,到處可見峰秀林翠,鳥語花香,村落、田野錯落有致,山巒、溝壑相得益彰。
登頂遠眺,憑海臨風,品浪觀潮,眼前海風習習,濤聲陣陣,波光粼粼,海鷗競飛,不禁使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
漁家樂中,戰友自購海鮮品種繁多,螃蟹味道鮮美、海螺肉質細嫩、鮑魚清香爽口、皮皮蝦白裏透紅,所有海鮮原汁原味、新鮮可口,令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
這裏沒有都市車水馬龍的嘈雜和紙醉金迷的浮躁,取而代之的是輕輕的海風,靜靜的海潮,清幽的鄉間小路,甯谧的海上漁村。
在厭倦了高節奏的都市生活之時,來此體味一下海島的清新與甯靜,感受一回自然的瑰麗與灑脫,放松一下緊張的神經,平和一下焦躁的心態,忘卻都市的繁華,抖落一身的疲憊,全心領略那些簡潔的線條、清醇的色彩,仿佛身處桃源之中,頗有“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自得之感。
歡迎關注“海島遊”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