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聯合早報的頭條新聞令許多讀者感到一頭霧水:
新聞標題:陸交局招標測試在非繁忙時段和地區 巴士服務“隨需而至” 路線不固定
陸交局指出,此次測試目的是要評估根據實時需求、運作動態的公共巴士路線的可行性。也可評估這樣是否有助優化巴士和車長的調動,以及降低乘客量較低的時段及地區的營運成本。
乘客可使用應用(APP),在劃定服務區內的任何巴士站呼叫巴士,也可在區內任何車站下車。應用會尋找最靠近的巴士,不會限定叫車的最低人數。
這難道是GrabShare或uberPOOL順風車的巴士版本?
消息稱,巴士也不一定穿行于原有路線,而會根據乘客實時需求規劃最好的路線。從A點到B點原本需轉車的乘客,以後也可呼叫巴士直達目的地。但由于巴士穿行動態路線,乘客每次呼叫服務,可能按不同路線前往目的地。
聽起來與GrabShare和uberPOOL召車服務的運營模式幾乎一模一樣。現在的形勢是,一大塊蛋糕已經擺在巴士嘴邊,Grab 與Uber推出順風車概念,他們讓乘客能分攤油費,在原有的價格上降低,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被分到更多的蛋糕,把地鐵和巴士的用戶都吸引過來。可巴士再搞這麽一出,這又是爲何呢?難道私招車服務都影響到了最基層的交通行業?
【今日頭條】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搭德士?不同的是,“隨需而至”的巴士只允許你在某個劃定服務區內的車站上下車。 http://bit.ly/2v058aJ —————— 想閱讀更多訂戶專區新聞及電子報?立即注冊帳戶免費試閱! readsph.sg/zb3in1
Posted by Lianhe Zaobao 聯合早報 on Tuesday, August 15, 2017
有網友吐槽:“華而不實的構思,注定失敗的。”、“增加車長的壓力,新加坡的車長好像超人….”
也有人說是因爲德士供不應求才導致巴士也想來分一杯羹。但事實是,德士並沒有供不應求,是高峰期打不到車,才讓某些人産生了這種錯覺。如果高峰期人人都能打得到車,那麽在非高峰期,這些德士司機完全可以考慮找其他兼職了。
在當今這個社會,數據分析與科技應用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陸交局之所以想這麽玩,估計也是想更好的善用資源,這無可厚非。但玩歸玩,最重要的還是得滿足用戶體驗,解決他們的出行問題。圈到了人,才能玩,如果人圈到了,資金活不過來,也可能玩不起來了。因此,“隨需而至”的巴士可不可行,還是存在著許多未知。
當然,該測試一旦通過,或多或少一定會使得私家車或德士市場變得更有競爭力。但話說回來,人們選擇召私家車或德士,目的就是爲了節省時間,圖個方便。巴士時間本來就久,再這麽一繞,則變得更久。
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德纮博士所說,“不論是站在業者或乘客觀點,好處似乎不夠明顯,當局應把計劃延伸到完全沒有固定路線巴士穿行的地區。”
要如何登上共享經濟這艘大船,陸交局恐怕還得多斟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