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交局指出,此次測試目的是要評估根據實時需求、運作動態的公共巴士路線的可行性。也可評估這樣是否有助優化巴士和車長的調動,以及降低乘客量較低的時段及地區的營運成本。
公共巴士日後或可不按固定路線穿行,在非繁忙時段及地區,乘客可通過手機應用,呼叫“隨需而至”的巴士服務。
陸路交通管理局昨天招標邀請業者提呈獻議,測試“隨需而至”(on demand)、不按固定路線穿行的“動態”巴士服務。
乘客可使用應用,在劃定服務區內的任何巴士站呼叫巴士,也可在區內任何車站下車。應用會尋找最靠近的巴士,不會限定叫車的最低人數。
巴士也不一定穿行于原有路線,而會根據乘客實時需求規劃最好的路線。從A點到B點原本需轉車的乘客,以後也可呼叫巴士直達目的地。但由于巴士穿行動態路線,乘客每次呼叫服務,可能按不同路線前往目的地。
陸交局指出,此次測試目的是要評估根據實時需求、運作動態的公共巴士路線的可行性。該局也可評估這類巴士服務是否有助優化巴士和車長的調動,以及降低乘客量較低的時段及地區的營運成本。
“(我們的)目的是要提供更好、更多量身定制的巴士服務,並可能縮短等車時間。乘客可在劃定服務區內的任何巴士站下車,而不是只能在預設及固定路線的車站下車,讓車程更無縫銜接、更方便。”
料明年下半年在三地區測試
陸交局初步選定了三個地區進行測試,分別是裕群(253、255和257號巴士)、榜鵝北∕榜鵝西(84和382號巴士),以及珊頓道∕濱海南(400和402號巴士)。有關測試料明年下半年展開。
除了382號是支線巴士,其他都是主幹路線,它們在非繁忙時段(上午11時至下午3時,及晚上8時30分後)的乘客量頗低,當局希望改爲隨需而至的服務後,能更好地善用資源。
這三個地區的測試範圍直徑約三到五公裏,其用意是要加強往來地鐵站和主要設施的“第一及最後一英裏路程”。
此外,陸交局也邀請業者就隨需而至的夜間“動態”巴士服務提出獻議,以取代現有穿行固定路線的夜間巴士。
至于車資則還未敲定,業者可提出收費方案供陸交局評估,詳情將在測試實行前公布。
上述招標分兩個階段進行,首階段包括開發所需的軟件和應用,並展開模擬測試。這階段的合約預計今年第四季前頒發,以敲定測試參數(parameters)。
第二階段的合約則在明年第二季頒發,現有巴士業者將測試供應商所提供的軟件和硬件。在敲定測試路線後,陸交局將把這些隨需而至的服務合約交給現有業者經營。
陸交局表示,在正式展開公衆測試之前,會同巴士業者和社區合作展開宣導,在測試地區協助居民和乘客使用新服務。原有的固定路線將繼續運作,但在非繁忙時段巴士間隔時間將會比較長。有關詳情日後公布。
陸交局公共交通總署長姚德源指出,數據分析與應用科技徹底改變了出行方式,就如召車服務的盛行,希望這次招標探討類似科技是否能運用在公巴服務上。
新躍社科大學高級講師樸炳俊博士說,巴士若按實時需求穿行載客,理論上便能更善用資源,但實際運作是否行得通,他則持謹慎態度。
他說:“隨需而至的巴士服務要辦得成功,不能只跑幾條路線。另一問題是,當局准備投入多少巴士提供這類服務?這將直接影響候車時間。”
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德纮博士則對新計劃能降低多少營運成本,有所存疑。“不論是站在業者或乘客觀點,好處似乎不夠明顯,當局應把計劃延伸到完全沒有固定路線巴士穿行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