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來新加坡遊玩,到處有“好兄弟”陪你、客房容易預訂、天天香氣缭繞,遍地金銀財寶,還有多達200場免費露天演唱會等著你。如此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節目,你還在等什麽?
如此聳動的旅遊介紹文字,新加坡旅遊局自然是不會采用的。那究竟旅遊局采用什麽手段來吸引遊客在農曆七月期間前來新加坡呢?
“如果選在農曆七月來新旅遊,千萬別錯過體驗歌台的機會。歌台歌手不但唱功紮實、台風穩健,服裝造型更是爭奇鬥豔,誇張吸睛。亮片和羽毛是必不可少的設計元素,顔色方面多選鮮豔的亮色系,目的是讓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此賣力地准備和演出,歌手們只希望博得觀衆的歡心,收到更多演出紅包……除了歌台,新加坡的部分中元慶典也保留了街戲和木偶戲,但這些傳統藝術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看到了吧,旅遊局網站將重點放在歌台,因爲這才是新加坡專屬的中元節文化特色節目,只有在新加坡才能看得到。
南洋一帶的習俗
農曆七月在東南亞一帶稱爲中元節,也叫“鬼節” (Hungry Ghost Festival) 。華人相信,過世之人的靈魂會在中元節期間到訪人間。今年的中元節是8月22日至9月19日。9月5日當天是農曆七月十五,陰曹地府的大門將會全開,是陽間陰氣最盛的日子。
按照傳統習俗,如果沒有多加關照這些鬼魂,對它們不理不睬,它們一旦遭到忽視就會搗亂。因此南洋一帶在中元節期間都會舉行各種儀式,供奉各式各樣的祭品來“祀奉”這些孤魂野鬼,包括包辦它們“用餐時”的娛樂節目如:歌台、街戲、木偶戲等。
中元節起源
中元節的起源可以簡單總結如下。
道教相信,人出生時借了一筆錢,過世時,往生者的後人或親戚必須幫他按年齡算出數目後,焚燒這筆錢象征歸還,還得舉行一些儀式來確保紙錢不會被其他的鬼魂搶去,後來漸漸發展成“普度慶讃中元“的活動。
佛教則相信,佛陀弟子目連因母親墮入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難以下咽,目連亦不能安心拜佛,于是前往地獄救母,第一次失敗後借來武器最終將鬼門打開成功救出母親,卻因而導致所有鬼魂隨之而出,于是又通過咒文念佛,將祭拜的貢品轉化成食品,讓餓鬼們飽食一頓後安心返回地獄。于是,就有了後世的“盂蘭盆會”祭拜活動。
歌台是怎麽來的?
好,說回歌台。
本地歌台的前身,是二次世界大戰後來自中國的歌舞團。戰亂發生時,一些歌舞團團員選擇留在新加坡,卻又心系祖國,于是舉辦一些歌台演出爲抗戰籌款。當時,歌舞團的表演時間,一般是從晚上8時到午夜12時。
新加坡的歌台起源于1942年日軍占領時期。當時,舞廳遭日軍禁止營業,導致許多歌舞界藝人失業。後來,“大和劇場”樓上的“大家樂”食堂開始增設簡單樂隊在晚上演出,並聘請女侍應生登台唱歌,爲客人提供娛樂。
那時候,駐守在新加坡的日本士兵也非常喜愛音樂表演,加上本地居民爲了逃避戰爭期間生活的艱苦,渴望通過娛樂尋求短暫慰藉,歌台的出現滿足了大家的需求,反應十分熱烈。
本地的第一個歌台是位于大世界遊藝場的大夜會歌台。當時,大夜會只有五名樂手和兩名歌手,每天晚上都表演。另一個主要的歌台是同樣位于大世界遊藝場的安娜食堂,他們的歌手演唱的曲目多數是民謠或傳統的中國歌曲。當時,觀衆想看歌台表演都無須購買門票,只需買杯飲料就能免費觀看表演,因此食堂的營業額激增,唱歌風氣一時風靡全新加坡,幾乎所有的食堂都附設歌台。
到了50年代,本地三大遊藝場——大世界、快樂世界和新世界的歌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全盛期每晚都有多達20場歌台表演。這些歌台包括香格裏拉、百老彙、滿江紅、鳳凰、雙喜歌台、新生歌台、金露華歌台、中國酒家歌台、野草歌台、快樂天歌台、百樂彙歌台、仙樂歌台(後來改名爲桃花江歌台)、百樂門歌台、夜花園歌台和夜莺歌台等。
表演內容除了唱歌之外也加入了民族舞蹈、小品、話劇和相聲等等,後來又添加舞台劇如《雷雨》、《阿Q正傳》、竹竿舞、小提琴伴奏、自創歌曲等。多數的歌台壽命都不長。後來,本地一些專演酬神大戲的傳統戲班,如潮州戲班、福建戲班和粵劇班,在中元節的酬神戲開場前,都會邀請歌台前去“熱場”吸引觀衆。歌台會先唱1小時,戲班再演出3小時。
逐漸地,歌台開始“喧賓奪主”,“熱場”變成主場,成爲中元節慶祝活動上獻給“好兄弟”的一項必不可缺的娛樂節目。
歌台的沒落與再興起
歌台曾在2000年初期逐漸走下坡,歌台藝人當時普遍被認爲是“路邊攤”藝人,直至本地年輕導演陳子謙在2007年執導了一部以歌台爲題材的電影《881》,才成功扭轉頹勢,再掀歌台熱潮,吸引不同籍貫、族群和年齡層的觀衆回返。
歌台漸漸成爲新加坡華人緬懷祖祖輩輩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團結華族社群的一種無形的精神支柱。
早期的歌台的舞台布景簡單不花俏,幾根柱子兩粒燈泡就算布置完畢。後來,有一些眼光獨到的台主將簡陋的舞台改頭換面重新包裝,以全新形象出擊。
舞台的設計開始變得新穎大膽、歌星造型靓麗清涼、配以專業燈光效果和音響質感,觀衆突然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時至今日,幾乎每一場歌台秀都可以媲美露天演唱會。
“紅螞蟻”在這裏整理出一些關于歌台的小常識,自娛娛人也娛鬼。
公祭
這是在歌台爲迎接俗稱“好兄弟”的孤魂野鬼到來而舉行的儀式,地點一般在歌台附近。舉行這個已儀式也是爲了祈願七月能多接台、跑台順利。行情越不好,農曆七月越要辦歌台,以便凝聚來自“陰陽界”的庇佑能力,祈求出入平安,也帶旺生意。
第一排座位
歌台的第一排座位是沒有人坐的,必須空著預留給“好兄弟”。讓“好兄弟”坐第一排座位享受貴賓式的VIP待遇,是一種對于往生的先輩們的敬重。
最有看頭的歌台
今年最有看頭的歌台非韭菜芭城隍廟和雲陰殿的歌台莫屬。城隍廟邀得台灣已故“綜藝天王”豬哥亮的女兒謝金晶前來助陣,雲陰殿則請來台灣偶像組合5566團長孫協志演出。
本地最特別的歌台
50年代初的歌台曾上演曹禺名劇《雷雨》;2010年本地開始流行每年在墳場舉行歌台,近距離娛樂“好兄弟”;2011年,烏節路首次主辦七月歌台,成功吸引年輕人關注歌台文化。
漏台
每個晚上,歌台藝人得跑幾場歌台,有時候會忘了出現在某場歌台而“漏掉”演出,這就稱爲“漏台”。這時候司儀就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想辦法拖延時間,以免影響觀衆看歌台的興致。
歌台三大特色
- 保留了方言文化。台上的主持人會用各種方言來主持節目,金牌主持人更是精通各種方言和語言,可以“零距離”與台下不同籍貫和族群的觀衆進行互動。
- 亂中有序。歌台表演是沒有彩排的、隨機性強,全仰賴主持人的默契和隨機應變控場能力,亂中有序、毫無冷場。
- 貼近民衆。歌台的氛圍透著一種新加坡獨有的“甘榜”(鄉村)溫情。居民看露天表演時可以隨意走動、吃零食、甚至站在台邊觀看,到舞台旁看歌星公開化妝,台上唱歌時,台下可以大聲講笑,沒有人會幹預或約束。
三大隱憂
- 演唱會化。近幾年,歌台越變越來像戶外演唱會,可能會失去其原汁原味的草根文化魅力。過于淨化的結果將導致一些“打擦邊球”的性感演出、有味笑話和反串表演越變越少。
- 商業化。越來越多歌台在商家、基層組織和廟宇的贊助下,植入主辦當局所要宣揚的商業或教育信息。如果拿捏得不好,太刻意植入廣告和商業信息,就會影響歌台素質,讓歌台“跑味”。
- 說教化。隨著贊助商,甚至政府機構的加入,歌台突然多了很多議程(agenda),也許會從本質上改變歌台的純娛樂性質,讓簡單的娛樂複雜化,無法使觀衆輕松享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