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下星期一(9月11日)複會,反對黨工人黨議員林瑞蓮將無法針對總統選舉“保留制”的課題發言。原因是國會有個“抽簽制”。
根據國會議事常規,每個開會日只能允許一名議員提出休會動議,否則就得抽簽決定討論的課題。國會最終抽簽通過武吉巴督區議員穆仁理所提出的動議,因此林瑞蓮無法就她的動議發言。
不出意料,這個抽簽結果引發網上熱議。有網民質疑,這是不是“Ownself ballot ownself?”(自己“抽簽”,暗喻不公平)另有人說:“是不是故意讓自己人提兩項動議,然後再通過抽簽把工人黨的動議排除掉”。還有人諷刺道:“今天才知道,國會討論什麽原來是靠di gum(靠運氣)的。”
網民說的當然是氣話。既然是抽簽,當然要靠運氣,不能胡亂指控當中有黑箱作業之嫌。但我們也不難理解爲何網民反應這麽大。本月13日,也就是國會複會後兩天,就是總統選舉的提名日,到底是三角戰,還是官方屬意的前國會議長哈莉瑪自動當選,很快就有結論。
林瑞蓮在關鍵時刻的發言雖然無法左右大局,但網民還是希望借國會討論讓總統選舉課題越辯越明。對反對黨支持者來說,林瑞蓮的發言有可能吹皺網絡輿論一池春水,給執行黨施加壓力。結果搞了老半天,林瑞蓮沒得開口,反倒是要聽行動黨大叔們大談社區刑罰和國民服役這兩個不應景的議題,確實讓人大歎掃興。
政府已經決定,啓動保留機制的日期從首位行使民選總統權力的黃金輝任期算起,因此本屆總統保留給馬來族候選人。上屆總統選舉候選人陳清木醫生今年5月入禀最高法院,指黃金輝不是通過民主選舉産生的總統,啓動保留機制應從首個民選總統王鼎昌算起。高庭在7月駁回陳清木的挑戰,他提出上訴,但上訴也被駁回。
不論是陳清木通過法律程序來挑戰“保留制”,或林瑞蓮通過國會程序來質問“保留制”,一切都按正當程序走,但也都被正當程序否決掉了。這個結果不讓人意外。“新加坡國情”的特色是,很多被看做是不公平的手段,都通過法律法規給“合法化”,遊戲規則訂好之後,再慷慨地邀請大家一起玩。例如,大家都認定,每次大選前的選區劃分,是根據有利于執政黨更多得票的原則來重新劃的,但選舉也絕對是公正,遊戲規則一劃定後,絕不搞賄選,輸掉一個集選區也不會不認賬。
最近聽到一個在新加坡生活的外國人如此評價總統選“保留制”。兩保:保留給“馬來族群”、保留給富商。他怎麽會有這種印象?因爲大家都吵兩樣東西:一是何謂“馬來族”?二是參選人的企業股東權益有沒有達到5億元?很多人肯定都過不了門檻,學者、醫生、中小企業老板統統都不行,這反映的是什麽樣的一種執政思維所産生的社會形態?
內閣資政吳作棟好些年前說過,民選總統要設下高門檻,主要是擔心選舉出現“反常結果”,一個不夠正直、判斷力不足,不夠經驗的人當上總統,他將無法否決總理的意見,這也就失去民選總統的意義。民選總統握有儲備金的“第二把鑰匙“,也可否決重要人事任命。
換句話說,“保留制”最早的內在精神是“保險制”,要確保不會出現“反常結果”,所以要提前買保險,排除“壞細胞”。經過多年,民選總統制逐步演變成“保險制”+“保留制”。外國朋友說,“‘雙保’,這個好有趣”,我一下聽成,“這個好好笑。”
執政黨已經在國會長期占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絕大多數議席,這已經非常保險了。在實權不大的民選總統人選上,黨和政府是否能放得更開些,讓國人至少感受何爲“民選”?而不是在“民選”之下又將各種限制層層打包,最後搞得自己綁手綁腳。
在9月6日的網絡熱詞榜上,“動議”、“總統”、“國會”、“林瑞蓮”分別列第三、第13、第15和23。有意思的是,林瑞蓮的新聞與陳川仁轉任國會議長同天發布,但這則的熱度遠超陳川仁。
陳川仁意外轉任國會議長 民間要問“十萬個爲什麽”?
本周媒體人感受到新加坡最熱的新聞要算是,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陳川仁轉任國會議長。
這項打破慣例的人事調動讓人匪夷所思,大家都有“十萬個爲什麽”要問。挂在人們臉上的“三條線”至少包含這些謎團:
一、爲何是一位第四代核心成員的年輕部長?
二、他到底犯了什麽錯?又或哪裏表現不好?
三、他有沒有機會再進入權力核心?
這些問題,外界至今仍沒有答案,都只能靠猜,或找學者分析這個那個。社交媒體的“鍵盤俠”東湊西拼出各種論據,然後狂炒特炒好博眼球。也或許,大家都多想了,領導人就是想出怪招,在總統選舉前抛個出其不意的人事布局。
事後“諸葛亮”大家都會做,消息抛出後,我們可以一回看就看到各種蛛絲馬迹指向同一點:陳川仁在過去幾年可能已經慢慢從核心中慢慢掉隊。例如,他從較吃重的人力部調至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對比同爲第四代核心的黃循財,從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通訊及新聞部第二部調至國家發展部,然後又兼任第二財長,兩人的職務輕重很容易就看出。
不過,媒體不斷放大陳川仁從實權部長被“降職”爲國會議長,這樣的解讀似乎也太對不起曆屆國會議長。根據國家禮儀(State Protocol),好歹國會議長排名比部長靠前很多,就列在總理李顯龍、副總理張志賢和尚達曼以及大法官梅達順之後,排名第四。
曾經有個台灣攝影師好友告訴我,每逢台風天,她都有個重要工作:去拍人跌倒。她也很無奈,但那種照片最吸引讀者。
所以說,喜歡看人跌倒的狼狽樣是吃瓜群衆的天性,當事人不必太介懷。任何一個企業或機構,只要一個原本被力捧的新星突然栽跟鬥,大家都會在背後講閑話。
在2001年步入政壇的“超級七將”(許文遠、尚達曼、黃永宏、維文醫生、林雙吉、巴拉吉醫生和符致鏡)當中,符致境在當官四年之後就返回私人企業,林雙吉退出了政壇,巴拉吉醫生過世了。每一批新星,總有人掉隊,有人撐完。只不過,十多年前社交媒體不活躍,掉隊的人不會被網民層層剝開,評頭論足一番。隨著社交媒體日益蓬勃,網民又越來越百無禁忌,大官們進得了廚房就不能怕熱,領高薪又需要接觸群衆的政治人物更需做好心理准備。
有意思的是,在網絡熱詞排行榜上,“陳川仁”和“議長”拍名非常靠後,前者排在60位之後, 後者排在第38。如果熱詞正確捕捉到網民情緒,那麽關注總統選舉的人遠超關注陳川仁掉隊的人。
中國待産孕婦墜樓 家事咋變成社會大事?
中國本周有一則很看似“小事”的新聞在微信朋友圈上炸開。
話說,8月31日,26歲的産婦馬茸茸從陝西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婦産科五樓分娩中心墜下身亡。馬茸茸在墜樓前,經曆了什麽?醫院和家屬對此各執一詞,分歧點主要在于“誰拒絕了剖宮産”。綜合中國媒體報道,榆林一院官方發聲明稱,醫院數次建議産婦剖腹産,産婦也向家屬表示要剖腹産,但家屬拒絕,堅持要産婦順産,最終導致産婦難忍疼痛,跳樓輕生。
事件再度引發“誰來決定手術方式”的社會討論。據BBC報道,中國法律規定,醫務人員在進行重大外科手術之前,必須征得家屬許可。中國網民質問,爲何馬茸茸不能自己做決定。
報道稱,剖宮産曾經在中國飽受青睐,人們認爲這是一種較爲先進且不那麽痛苦的生孩子方式。但中國在2015年放寬“二胎”政策後,有輿論建議女性要對剖宮産三思而後行。 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毛群安在2016年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曾說:“婦女需要考慮到,如果他們生第一個孩子選擇剖宮産,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第二次懷孕。”
這則新聞最吊詭之處是,中國本周並不缺涉國家層面的大新聞,如姚依林百年誕辰紀念,解放軍公布十九大代表名單、金磚峰會後續、韓國追加四部薩德等等,爲何孕婦墜樓的家事竟然變成人人關心的社會大事?答案很簡單:人人都怕成爲下一個馬茸茸。
在網絡熱詞排行榜上,“産婦”在6、7和8日連天連續占據其他地區熱詞的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