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環境局上周宣布,有意在本地提供陸地生態葬服務,讓公衆可以將骨灰撒在公園內。對于這項提議,網上有不少人深表支持,他們很高興看到本地終于出現一種廉價、方便、環保又能“入土爲安”的安葬方式。不過,也有相當多網民擔心,這麽做會不會導致陰氣不散,成了“鬧鬼”公園?
還有不少網民希望這種殡葬方式不會被有心人轉換成一種賺錢的手段。也有人趁機“酸”政府說,推出這項計劃後,估計政府連買肥料的錢都能省下了。
雖然塵埃未定,環境局也表示將在接下來幾個月就這個課題與民衆和各個宗教團體展開咨詢,但許多新加坡網民已經憑經驗自己總結說,政府肯定是想好了才會宣布,咨詢過程只是走個流程罷了。
這個可以撒骨灰的公園究竟在哪裏?面積多大?骨灰到時將如何撒進土裏?公衆日後能不能在公園裏行走?一系列的問題目前並沒有答案,環境局也沒有公布任何詳情。
不過,環境局透露,之所以有此倡議,是因爲有不少國人對這種新穎的殡葬方式非常感興趣。目前,美國、澳洲、韓國、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都已推行類似做法,讓公衆將骨灰撒在公園內。
本地網民針對這項提議的討論主要圍繞在四方面。
一、撒骨灰的公園會不會鬧鬼?
公衆一般都會有意識地選擇繞開墓地。如今,將傳統墓地的“內涵”轉移到一個公園內,這個公園雖美其名叫“公園”,性質上早已成了墓園。差別只是在于,與其將骨灰放進甕中擺在骨灰塔靈位上,現在是將骨灰“赤裸裸”地撒在公園內,骨灰的性質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依然屬于往生者的一部分。
有不少網民懷疑,走在這樣的公園內,不知道會不會覺得四周陰風陣陣?
如果往生者的靈魂死後還有未了的心願,會不會就這樣附在公園內的花花草草或者大樹上、陰魂不散?試問,普通民衆連墓地都不太願意親近,又怎麽會有勇氣去逛一個可能“鬧鬼”的公園?到時,公園會不會占據了寶貴地段,卻只能用來撒骨灰,失去了其作爲公園的基本功能?
二、選址地點須深思熟慮
許多網民指出,這個公園的地點不能選在風大的地方,也不能過于開闊。不然骨灰剛撒下去,就被風吹散在草坪上被人踐踏,這樣會很不吉利還會給生者造成困擾,畢竟不小心踩踏到骨灰也是一種大不敬。大夥兒也不免害怕,萬一骨灰沾在衣服上,亡靈很可能會跟著回家,到時麻煩就大了。
有網民建議,被撒下骨灰的範圍應清楚標記出來,以免逛公園者不小心踩到骨灰。
新加坡是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社會,不同種族和宗教的族群能否在同一個公園內撒骨灰還是必須分開區域?這些問題極爲敏感,處理不好必會引起不快。也有網民提出,不妨考慮將這個公園設置在其中一個外島上,龜嶼島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撒完骨灰如何辨認誰是誰?
雖然環境局沒有明確介紹公衆將如何在公園內撒骨灰,《海峽時報》在新聞報道裏卻提出了一種可行的概念:在公園內挖一個深坑,將坑裏鋪滿小石頭,公衆可以將骨灰撒在小石頭上面。坑旁的噴水器會不定時灑水,讓骨灰從小石頭的縫隙裏滲透進地底的泥土。當一個坑被填滿後,第二個坑就會開放讓公衆繼續撒骨灰。已經被填滿的坑則會種上花草,但不會讓公衆放置任何名牌或個性化標記。
問題來了。將骨灰撒完後,到了祭日或清明時節,親屬該如何到公園“掃墓”祭拜?畢竟深坑和花圃都無名無姓,而且多人的骨灰全混在一塊,無從辨認,何以祭拜?也有人說,人都走了,選擇將骨灰撒在深坑裏,就是爲了不必年年祭拜,省得給後人添麻煩。
四、撒骨灰的做法與各大宗教是否有抵觸?
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釋廣品法師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將骨灰撒在公園內是一種與佛教教義沒有沖突的安葬方式,就如海葬和天葬一樣,最終還是取決于公衆是否能接受。”把遺體火化的做法原本讓人難以接受,但隨著時間推移,衆人也開始接受。我相信把骨灰撒在特定地點的做法也會如此。”
道教相信,人的三魂分別在陰間、祖先牌位以及骨頭、骨灰處,若骨灰被撒在別處,往生者將無法入土爲安,對家人也有不好的影響。
印度教崇尚海葬,本地絕大部分的印族死後都選擇海葬。印度教相信,往生者將骨灰撒入恒河(即印度教最神聖的一條河流)是最高級別的葬禮,可以獲得永恒的甯靜。即使無法親自將骨灰撒入恒河,只需將骨灰撒進大海,也能與恒河銜接,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加坡基督教會協會則認爲,由于陸地生態葬並非取代任何的安葬方式,而是提供另一選項,預計這種做法不會遭到太大的反對聲音。目前在基督教社群裏,僅有一小部分的人堅持選擇土葬,多數都會選擇火葬。
天主教禁止撒骨灰的做法。天主教的教義明確規定教徒必須將往生者的骨灰好好保存于骨灰甕內,不能撒在空氣中、大海裏、森林中或者公園內,也不能將骨灰分成幾份由不同親屬保管,亦不能將骨灰制作成紀念品戴在身上。這主要是因爲天主教相信人死後總有一天會“肉身複活”,必須確保骨灰的完整性。
伊斯蘭教則堅持往生者死後必須立即土葬,入土爲安。
在新加坡火葬最受歡迎
本地目前可供選擇的殡葬方式有三種:土葬、火葬和海葬。
要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入土爲安”是有附帶條件的。選擇土葬的往生者只能租用墓地15年,租約到期後,就必須遷墳或者將遺體火化。如若遇上政府征用地塊進行發展,還必須提早遷墳,占地93公頃的比達達利新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開發時,必須將舊墳場內的超過12萬個墳墓清除。不過,新加坡的情況並非最嚴峻,相比之下,香港的墓地租約爲6年,名副其實的一地難求。
新加坡2016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去年總死亡人數爲2萬人,超過80%往生者都進行了火葬。換句話說,新加坡政府必須解決平均每年增加1萬6000個骨灰甕的安置問題。目前,寺廟的骨灰靈位價格介于1600元至2萬2000元之間。政府所經營的骨灰塔靈位價格則在500元至900元之間。這些都不包含葬禮和火化費用。可見,火葬近年來在受歡迎的同時,費用也水漲船高,促使許多人選擇更廉價的方式來處理骨灰。
海葬則是直接把骨灰沉入大海或者撒在海上,這麽一來後人就無需年年在祭日回到靈位清理墓碑,只需出海憑吊追思。目前我國允許海葬的地點是實馬高島(Pulau Semakau)附近的指定海域。
中國近年盛行海葬、樹葬和花葬
在亞洲人口最多的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在1997年逝世後用海葬的形式將骨灰撒進大海,他的做法讓海葬這種殡葬形式在中國備受關注。一些南方城市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海葬至今都相當盛行,人們已經能夠接受從“入土爲安”改成“入海爲安”。
近年來,選擇其他比較新穎的殡葬方式如花葬、草坪葬、樹葬等生態葬法的群衆也在逐漸增多。中國政府部門也通過積極宣傳和生態獎補貼等方式,在推廣生態安葬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隨著人們需求的不斷改變,一些新式的殡葬法也應運而生。
新式殡葬法
樹葬與花葬
樹葬指的是將骨灰埋入地底後,在埋入地的地上植樹。花葬則是在埋入地的地上種植往生者生前最喜歡的花。
生命晶石
通過尖端科技,用高壓高溫方式將骨灰轉換成一顆顆色彩亮麗的鑽石,也稱“生命晶石”。這種概念其實是在佛教“舍利子”的概念上演變而成。制成生命晶石的骨灰不會輕易變質,還可以放在琉璃罐中展示,甚至做成飾品如戒指或耳環隨身攜帶,實現往生者環遊世界的心願。一顆生命晶石的價格目前介于1卡拉3000美金(約4,068新元)至2萬美金(約2萬7124新元)左右。
冰葬
將往生者的遺體放置在液氮(liquid nitrogen)中,讓遺體溫度降至零下196攝氏度。在超低溫下,遺體內的有機組織很快會脫水,接著再利用超聲波將遺體粉末化變成骨灰。
堿性水解(alkaline hydrolysis)
讓遺體在不鏽鋼機器內水解3小時,再把液體倒入排汙水道。家屬可以保留剩余的骨骼殘骸。據悉,這方式比傳統火葬少用了90%的能量。
人工珊瑚
在往生者的骨灰中混入人造礁石,然後沉入大海的珊瑚礁區域,珊瑚就會在骨灰礁石表面上生長。這種人工珊瑚能保存並維護海洋生態環境。
黑膠唱片
錄下往生者生前時長約24分鍾的聲音,然後在他死後將骨灰制成黑膠唱片,價格約3000 英鎊(5370新元)。
太空葬
將小部分骨灰裝進一個小藥盒大小的特質金屬容器內,再由美國舊金山的一家公司送上太空繞著地球和太陽飛行兩年,不過發射火箭上太空的時間由公司自定,每兩年發射一次。往生者的親屬可以通過手機直播火箭發射過程,升空後,只需擡頭仰望星空就能憑吊。太空葬的預約費爲2500美元(約3,391新元),具體費用不詳。
盆栽葬
本地有殡葬公司不久前推出了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骨灰甕。這種新式的骨灰甕分爲兩個部分,分別放置樹的種子和骨灰。放置骨灰的部分在自然溶解後就會促進種子發芽。這種骨灰甕可以當成盆栽種在家中,無需墓地。
生者爲大
環境局在接下來幾個月的討論當中,最關鍵的就是如何處理好生者(公衆)的意見、解決他們的困擾。不能一味將公衆認爲可能“鬧鬼”的說法視爲迷信,重要的是安撫人心。唯有將整個撒骨灰的流程梳理好,才不會落人口實或引起非議。
雖說“死者爲大”,但往生者再有看法或是持反對意見,撒不撒骨灰對他們而言,都已不是問題。在這個課題上,活著的人意見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