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2日)的《早報星期天》第十頁刊登一張“潮人一家親”大合照,格外引人矚目。
報道說,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和義安公司的領導,連同到訪的佘氏國內外宗親訪問團的大合照,是在登路97號潮州大廈中央入口處拍攝的。前不久,潮州八邑會館和義安公司這兩大潮人機構才鬧矛盾,所以“家己人”真的是嫌隙盡釋了嗎?
兩大潮人機構矛盾公開化
兩大潮人機構關系不和諧的導火線,據說是義安公司以翻新與擴建潮州大廈爲由,要求潮州八邑會館在明年6月底前,搬離登路潮州大廈。潮州八邑會館不同意,並希望義安公司給個說法,一旦搬離之後,什麽時候搬回去。這是繼2012年,義安公司推動成立“潮州總會”引發時任潮州八邑會館會長吳南祥和時任義安公司總理張昌隆隔空喊話之後,兩大潮人機構之間的矛盾再次公開化。
義安公司在1845年由當時新加坡僑領、出身澄海官宦世家的佘有進創辦,最初是作爲潮州人會社而成立。但從1845年到1930年的80年間,它的管理權一直由佘有進後人掌控。當時,以林義順爲首的一批潮州商人因爲不滿家族式管理公産的方式,而向作爲信托人的佘家提出責問,聯名要求當時義安公司總理佘應忠(佘有進的第三代)歸産于公,交出公司資産管理權,改由德高望重的僑領共同管理。
由于雙方談不攏,林義順、李偉南和楊缵文等人在1929年經殖民地政府批准豁免注冊,正式成立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繼續和佘家交涉。雙方最終達成和解,結束由一個家族長期壟斷幫權的局面。
多年來,義安公司和潮州八邑會館的董事會基本是同一個班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義安公司就像個“管錢”的掌櫃,這個慈善基金會的主要收入源于烏節路義安城的股息,潮州八邑會館則是“出力”搞活動的總務。有了掌櫃的財力支持,總務才可以專注于扶貧濟困、宣揚潮州文化、開拓國際潮人關系網、推展教育等等文教活動。不過,2009年之後,兩大機構的領導鬧意見,“總務”再也得不到“掌櫃”的財務資助,一套班子、兩個招牌的運作模式宣告落幕。
海南人和客家人社群也爆發內讧
除了潮州社群,本地海南人和客家人社群也發生過內讧。海南會館理事會和瓊州天後宮董事會的選舉經常生風波,甚至還傳出因爲選票造假而導致商業事務局介入調查。不同派別人馬之間也發生過打人、罷免會長、鬧上法庭等等事件。
2006年底,時任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還特地邀請海南三傑即總檢察長趙錫燊、經濟學家林崇椰及退休常任秘書嚴崇濤出面協調,以解決爭端。結果,爭議雙方同意化解紛爭與歧見,並簽署了和解協議。可是,風平浪靜不到四年,風波又起。
客家人的茶陽(大埔)會館在2012年12月舉行董事會選舉,前會長和第一副會長出現分歧,兩派人馬各領導隊伍展開激烈選戰。董事會選舉結束後,風波繼續延燒,最終牽扯出一場誹謗官司。據媒體當時報道,茶陽(大埔)基金會的董事不滿第一副會長的支持者說基金會是讓錢流入外人手,發律師信要求登報道歉。
在本地五大華族主要籍貫當中,海南、潮州和客家社團都鬧過內讧,福建幫和廣東幫暫無事。有一種說法是,福建幫一直有強勢領導人,過去是黃祖耀,現在是蔡天寶,所以能夠鎮得住大局;廣東幫則長期以來就少人挺身擔重責,所以也就沒有人要爭些什麽。
會館逐漸式微 政府鼓勵年輕化
100多年前華人南來新加坡,按照血緣、地緣或業緣成立社團組織互援互助,催生了本地許多宗鄉會館。據《聯合早報》報道,目前本地注冊的會館有超過300所。這個數目不算少,但踏入21世紀,好些會館已逐漸式微,它們早期爲移民提供幫助的角色早已淡化,而且領導層逐漸老化,年輕一代又不願加入,使得會館後繼無人。一些會館爲了代代延續,開放門戶接受新移民成爲會員。
爲了推動我國華族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政府一直鼓勵華社宗鄉會館年輕化。今年5月,李顯龍總理在廣東會館80周年慶典午宴上致詞時,就敦促宗鄉會館在數碼科技時代,借科技之力,透過社交媒體吸引更多年輕人,也更有效地推廣會館的活動。
年輕化,說容易,做很難。廣東會館會長何國才就坦言,會館會員主要以商人爲主,要吸引年輕人的確有挑戰,須多辦活動。
不同籍貫的會館輪番內讧 年輕人還敢參加嗎?
事實上,多辦活動也未必有效。
睜大眼睛看看,現實情況是,不同籍貫的華社宗鄉會館三天兩頭就輪番鬧內讧。海南人打完到客家人鬧,接著是潮州人吵架,一群中年大叔甚至老伯就這麽輪番吵吵鬧鬧,甚至動粗打人,能給年輕人留下好印象嗎?
華社會館本來就給人老態龍鍾的印象,說到會館,有人就會想到是老人家打麻將、唱歌的地方。這下可好了,不同籍貫的中年大叔接棒吵鬧之後,人們說到會館,肯定會聯想到那是中老男人打擂台的地方,斯斯文文的年輕人還敢參加嗎?
雖然說,利用微信、WhatsApp、網站等新科技開拓溝通平台,以及通過多媒體保留文化遺産,能使會務以嶄新面貌呈現在衆人面前,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會館。但這些畢竟只是手段,重要的還是內容,還是會館整體予人的印象最重要。
這裏說的還不是如何創新,如何賦予傳統文化新包裝、新诠釋,或者是什麽開拓進取精神。在大談這些老調之前,是不是更應該先提醒中年大叔和老伯們降降火氣,把私人恩怨放一邊,大公無私地爲社群利益而保持團結?至少要給會館打造一些積極正面的形象,否則一面搞新溝通平台或選美賽等等“反傳統”活動,一面是老面孔繼續吵翻天的“老傳統”,這麽一加分一減分,搞了老半天,整體效果還不是等于零?
刮刮痧排排毒 團結一致最重要
不管是領導人之間性格沖突,還是利益沖突,不管是爭口氣,還是爭利益,最終都該放眼大局才能促成共贏。一些宗鄉會館有登高一呼、衆山響應的強人領導傳統,但如果長期“人治”大于“法治”,估計也難以長久維持和諧局面。
如果是章程規定太落伍或語義不明,留下太多诠釋空間,以致“人治”大于“法治”,那感覺自己吃虧的那一方肯定要鬧,更改章程勢必又將改變現有利益格局,也就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動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這估計就是會館易鬧內讧的症結。
所以說,要吸引年輕人參加會館,單靠表面的包裝工作洗去“老氣”還不夠,還得要徹底刮刮痧、排排毒,讓中老年人好好約束自己的言談舉止,大家團結一致將會館裏裏外外,從包裝到內涵都整新一番才行。這樣能讓傳統與現代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