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的大幕揭開,俗氣點用“有人歡喜有人愁”來形容,總是八九不離十,每年都不會錯。沒錯,國家大事無論怎麽安排都無法全方位討好大家,順得哥情失嫂意在所難免,不過對中産階級來說,今年也再度感覺失望就是了。
中産作爲新加坡社會中堅,向來在財政預算中總是沒有或者極少獲得好處。看看昨天紅螞蟻和其他媒體整理的今年預算案內容,就知道中産繼續被“另眼相看”。“紅包”,中産拿最少;消費稅,中産階級上有老下有小,要供房供車,有些人還抽煙喝酒,當然也就貢獻最大;消費稅補助券未必人人分享得到;至于那些公司稅外勞稅和各種公司補貼計劃,受益的是老板和企業;老人家和孩子照樣會有些好處,不過女傭稅提高,不也是讓有需要幫傭的小家庭自認倒黴嗎?
舉個例子啊,對中産階級最實惠的莫過于提高個人所得稅免稅額,同樣是免稅港的香港在這方面似乎就比新加坡慷慨得多。
當然,公道點說,中産在全世界都是稅務貢獻的要角,但實際的日子不一定那麽亮麗,按照我們財政預算的路數,扶貧援弱,幫助企業,都是因應社會長期以來的呼聲,無可厚非,但政府不該柿子挑軟的吃呀,中産階級忙死了,很多事情要兼顧,政府不能因爲大家沒空“靠北”(哭訴)就有意無意略過不提吧!
中産成弱勢 要怪自己不出聲
某種程度上,中産在社會有弱勢的一面,那也怪他們自己一般不出聲不“靠北”--相對于孤寡貧弱,畢竟衣食無憂--但很多事情真的是靠出聲才能改變的。不久前,忽然有做媽媽的女議員關心奶粉價格,于是很快地像變魔術那樣,奶粉價格便宜下來了,可是奶粉貴是很多父母長期诟病的呀,顯然大家平常去找議員的時候不提這種事。這說明如果社會不發出聲音,甘願自己承受,那處境就不可能有什麽改變。奶粉是未來主人翁的命脈,民間尚且安靜過了這麽多年,聽憑價格節節上升,足見我同胞何其溫馴。人家說中産階級是現代社會穩定的基石,真沒錯。
中産階級是新加坡人口最大的一個環節,但上下差距也不小,在預算案受到冷處理的情況不應定型,希望未來的預算能多考慮爲他們纾解壓力。本人就曾經寫過一篇稿子:《中産多煩惱,社會一定很快老》,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
新加坡錢淹腳目 96億盈余是台灣財政支出預算的10%
今年預算案指出,我國去年預算盈余竟然多達96億元,那是整個台灣財政支出預算(將近兩萬億台幣,約950億新元)的10%。
也接近冰島2016年全年財政支出79億美元,或者很多非洲國家的全年支出。
雖然財長說--雖然不必他說大家也知道--這不是結構性的盈余,但事實上,根據我國一貫謹慎的理財原則以及過去數年的實際數字來看,2016財年的盈余34.5億元,2015財年赤字67億元,2014財年只有微小的1億元赤字,近乎平衡,2013財年盈余39億元,2012財年盈余24億元,我國財政健全程度可算世界數一數二。
台灣人在1980到1990年代常說“台灣錢淹腳目(腳踝)”,但現在台灣財政越來越緊縮,新加坡今年預算開支891億元,台灣950億元,以人口和幅員比例來看,新加坡錢何止淹腳目,簡直淹巴士淹地鐵了。也因此,我們有條件做一份更漂亮的預算案。
不要敗家 但要藏富于民
我們應以台灣爲鑒,不可相信濫開支票或不懂理財的政客,但也不應過于保守變成守財奴,以致民衆日子過得不寬裕甚至拮據。很多國家雖然不富裕,但民衆手頭寬裕,這是所謂藏富于民,新加坡國家富裕,政府在理財的時候,應該考慮讓人民手中有更多財富,這除了改善生活,也有助于活絡經濟。
本文當然不是鼓吹敗家,但藏富于民本來就是國家理財的方向之一,也是我們一直沒有采取的路線。如何在富國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地富民,而不是靠著引進富豪等門面功夫沖高人均所得,讓本國人分享國家富裕的光榮,是比做財政數學方程式或者制定經濟政策更艱辛的挑戰,卻也一定更能讓財富的泉水向民心均勻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