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任職總統一周年。
美國又爆發反特朗普遊行。
一年前,人們喊著「讓美國再次偉大」,
可今天,世界卻似乎見證了超級大國一點點跌下「神壇」:
「America is not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nymore」。
當地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在華盛頓宣誓入職,成為了美國第45任總統。
今天,特朗普上任整整一年。
特朗普入職儀式現場(圖片來源:NY Times)
而就在這一天,由於美國國會參議院未能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被迫關門。
還是在這一天,全美國及世界各地的人們走上街頭,加入了浩浩蕩蕩的女性大遊行。
紐約的女性大遊行。
芝加哥的女性大遊行。
據《財富》(Fortune)和彭博新聞(Bloomberg)等多家媒體報道,特朗普總統將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私人度假村海湖莊園(Mar-a-Lago Resort) 舉行任職一周年的慶典活動。
不過活動似乎對普通人和單身狗不太友好——入場券成對售賣,票價最低10萬美元(約合66萬人民幣)兩張,包括邀請函,晚餐和與總統合影。如果購買25萬美元價位的票,兩人可以有機會與總統在圓桌會談上深度交流。
海湖莊園(圖片來源:NBC News)
據悉,特朗普在去年11月本來就想開派對,慶祝戰勝希拉蕊一周年,但因當時在亞洲訪問,活動就沒有進行。
不過,CNN最新消息稱,由於在剛剛過去的1月20日凌晨,美國聯邦政府正式「關門」,特朗普本周末在佛州的慶祝活動不得不取消了。。。不知道現在特朗普是不是心裡有一萬個大寫的委屈。
(圖片來源:Twitter)
比上任兩年才明目張膽地為再選舉造勢的前任總統歐巴馬,一直迷之自信的特朗普已經開始為下次競選做準備。
名為「特朗普勝利」(Trump Victory)的選舉基金會在2017年前三季度狂攬1110萬美元,比小布希總統上任兩年募得款項總和還多40倍!
(圖片來源:people.com)
其中,有很多小額捐款。這要歸功於特朗普團隊精明的商業頭腦:捐款3塊錢則有機會獲得到海湖莊園參加活動的機酒雙包大獎、感恩節黑色星期五印有「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標語的紅帽子打折搞促銷等等,誘惑人們紛紛掏腰包。
目前,特朗普能否連任尚無定數,但執政一年,特朗普「新官上任三把火」,對於移民、稅收、醫保、環境等問題大刀闊斧改革的熱情不容置喙。
(圖片來源:News Week)
《時代》(Time)雜誌報道,特朗普早在就職十個月之際就大放厥詞:「我跟你說,從來沒有總統能在十個月里取得我們這屆取得的成就」。上任一周年,他更是自詡「比歷史上任何總統都成功」。
從身價億萬的地產大亨到家喻戶曉的真人秀明星,再到世界超級大國的一把手,特朗普也算是美國歷史上履歷最有趣的總統了之一了。這樣的人生軌跡,讓特朗普註定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領導人。
那麼,從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到政府關門,特朗普上任一年來,美國社會和政壇的風雲變幻,集矛盾於一身的特朗普到底是救了美國還是害了美國?
1、美國式民主:
說好的理性、法制、自由、包容呢?
街頭一片狼藉,遍布催淚彈的彈殼,抗議者殘破的海報,被遺落的衣物…
有留學生驚呼:「這不是巴勒斯坦、敘利亞,而是美國?」
是把人類的足跡烙上月球,開啟人類星辰大海征途的美國?
是有著號稱最完美的政治制度,最包容的社會氛圍的美國?
在自由的土地上出生,在勇者的故鄉里奮鬥,人民自信自強的美國?
失衡暴露在2016年11月8日。
選舉結果一出,當晚,紐約騷亂。
第2天,多地爆發反特朗普遊行,年輕學生走上街頭。遊行逐漸演化成騷亂。
紐約千人遊行,從 Union Square 沿著 Broadway 直至特朗普大廈樓下。
波特蘭,人們焚燒國旗,警方用催淚彈驅散人群。
俄勒岡,示威者用球棒和石頭打碎商店玻璃和車窗。
芝加哥,上百人聚集在千禧公園。
各高校的學生成為遊行、抗議的主力。
恐懼,迷茫,無助,憤怒,上一次見到美國人民這麼多負面情緒,是911。
而真正原因是——抗議國家正常選舉的結果。
上億國民參與的民主選舉,近一半選民票選出國家未來的方向和領導人,說不接受就不接受了?
He does not represent us !
是的,新總統代表不了你,但至少代表把他選上去的選民。
甚至有人呼籲:取締選舉人團!
這是美國嗎?
說好的理性、法制、自由、包容呢?
新總統不合心意就不認憲法?這是對國家制度的踐踏。
這就好比,對遊戲結果不滿意就要廢掉遊戲規則,說好的契約精神呢?這算不算「玩不起」?
國父地下有知,棺材板要蓋不上了。
民主化膿的傷口如何癒合?
特朗普當選一周年整,各大城市又舉行反特朗普遊行。
看來,沒有答案。
(圖片來源:CNN)
本周末,紐約、華盛頓、拉斯維加斯等各大城市數十萬人走上街頭,參加Women’s March。
(圖片來源:Nation of Change)
洛杉磯聲勢最為浩大,包括斯嘉麗·詹森(Scarlett Johansson)和奧利維亞·王爾德(Olivia Wilde)在內的眾多明星也加入其中。
(圖片來源:freep.com)
人們戴著粉色的帽子,高呼維護女性權益,號召彈劾特朗普。
紐約遊行現場實拍
然而,特朗普似乎對此次遊行的性質並沒有搞清楚情況。他在推特里說:
今天風和日麗,正適合女性遊行,歡慶過去一年以來,我們樹起了歷史裡程碑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成果!女性失業率是18年來最低!
面對這180度的錯誤理解,民主黨領導人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有點無奈又有點幸災樂禍地說:你們誰去告訴他真相。。。
民意傾向赫然,專家意見也不例外。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根據美國政治科學協會的專家意見評出了特朗普上任第一年的」成績單」。在A到F五檔成績中,絕大部分專家給特朗普打了不及格(F)或將將及格(D)。
對「立法成果」一項,155名專家學者的平均打分是D-,他們沒有讓特朗普「掛科」,是因為他在去年聖誕節前不久簽署了一項重大的稅收改革法案,算是他的主要立法成就。
稅改法案推行稅收減免和簡化。對此,有人歡喜有人愁。實在的特朗普將心比心地告訴民眾:「相信我,這(稅改)對我不利」。
稅改後個稅規定(圖片來源:Daily Mail)
然而,專家卻分析,大公司和富人將獲益最多。中產階級有一定減免,但好景不長——到2025年,中產階級納稅額度反增。
雖然稅改法案在兩院成功通過,但有評論認為,因為民主黨霸占八年白宮,共和黨終在2016翻身、一舉入駐兩院和白宮,人民對變革的要求和期待遠高得多。特朗普的成果是遠遠不夠的。
同時,專家們普遍認為特朗普無法和國會配合工作,一味採取單邊戰略,濫用總統行政特權,有違美國政府民主和權力制衡的原則。
特朗普不公開納稅申報表、大肆質疑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法官和政府機構的合法性、給家庭成員重要的政府職位等,也與他消除腐敗、徹底清理門戶的參選誓言完全矛盾。
人們認為,特朗普上台後沒有改善選舉時的混亂景象,對美國社會的政治論調和政府形象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2、國家分裂:
美國人民無法互相妥協
2016年,特朗普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人物;配字:「特朗普:美利堅分裂國的總統」。
對此,特朗普很不滿。他說這個國家已處於分裂的狀態,存在巨大的分歧;而自己正試圖將國家重聚在一起。
其實,自大選初始,從美國到中國,甚至全世界,民眾就已開始劃分陣營,為支持的候選人站隊。
人們身上的標籤,變成了兩個:「支持希拉蕊的人」和「支持特朗普的人」。
在特朗普粉眼中,希拉蕊粉是替罪犯辯護洗地、姑息叛國者的「白左、無知的精英、自由主義者」……
在希拉蕊粉眼中,特朗普粉是「種族主義、反智主義、排外、受教育低下」的保守主義者……
兩方民眾曾是同事、鄰居、朋友、同學,而面對觀點與政見的衝突,他們成了為候選人瘋狂打call的「敵人」:激烈辯論、針鋒相對,甚至人身攻擊、網絡暴力。
有學生因為在宿舍門口張貼特朗普的支持海報而被同學嘲弄,甚至遭到門上貼納粹的標誌。
這些,在以往大選年從沒出現過。
選舉結束後,有人歡呼,有人悲痛。雙方相互攻擊,甚至肢體衝突。
有留學生以為在這裡遭到歧視,但沒有,當時美國人正忙著歧視自己的同胞。
特朗普當選後,種族主義抬頭。「我們必須保護我們人民的存在及白人孩子們的未來」 ,這話重新回到大家耳中。
FBI數據顯示,種族主義相關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在2014-2016年間增長了10%。這個鍋,不知應是誰來背。
去年8月,維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發生種族主義暴力衝突,新納粹分子在街上赫然行希特勒禮,高呼「打死猶太人」。一名反種族主義示威者遭汽車衝撞致死,19人受傷。
對此,特朗普不僅刻意迴避直接譴責種族主義和新納粹分子,還稱「暴力來自多方」、「雙方都有好人」等,引得輿論一片譁然,媒體紛紛痛批特朗普是種族主義分子。
這也難怪,在南加大和《洛杉磯時報》(LA Times)的聯合民調中,55%的受訪者都不支持特朗普上任後的表現。按照受訪者的種族來劃分,以黑人和拉丁裔為首的少數族裔對特朗普極度不滿的比例遠高於白人。
種族主義興起,在美華人也成了攻擊對象之一。
一名華裔女性被路過車輛內高喊「Trump」的司機扔雞蛋,並大吼「滾回Chink Town」;部分中國留學生被攻擊:「滾回中國去」。
為族群斷裂雪上加霜的,是逐漸擴大的階層鴻溝。
(圖片來源:CNBC)
一年來,特朗普政府對於醫改政策有很多改變,比如調整聯邦政府對保險公司的津貼等,使得很多地區民眾面臨保費大幅上漲。預計未來幾年,美國因付不起保費而退保的民眾數量將井噴。
另外,特朗普政府還給超過400萬低收入員工一記重創——每周工作超過40小時後,將不能再領取1.5倍超時工資。這似乎再一次印證了,特朗普「是富人的總統」。
(圖片來源:The TImes)
另一個對立的矛盾點,集中在移民問題上。
競選時,特朗普承諾在美墨邊境築起高牆並讓墨西哥買單。然而一年過去,邊境牆剛剛進行到「樣本展示」階段,墨方已經懶得就此事搭理美國。
特朗普一邊向國會要錢,一邊為自己「找台階下」,說邊境有的地方有山有河,不用築高牆。
除了邊境牆,特朗普上任後的一年中,相關部門逮捕了比前一年多25%的非法移民進行遣返;最高法院通過了特朗普提議的旅行禁令;政府縮減接收他國難民的名額等。。。
邊境牆(圖片來源:The Hill)
最近,特朗普又到處演講,說應該限制「連鎖式移民」以防一人來美、全家老小也都能來。同時,他主張移民政策應該廢除抽籤制,而是採用「選賢任能」的merit-based系統。
人們對此提議眾說紛紜:與家人相隔兩國的新移民苦不堪言,吃瓜群眾「政治正確」的態度是反對,很多辛辛苦苦拿到美國大學學位、在美國企業工作多年卻抽不到H1-B的留學生則拍手叫好。
輿論大戰愈演愈烈。
哈佛校長層給全體師生髮公開信,呼籲大家包容與自己相左的意見: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共同證明,哈佛作為一個包含差異性和多元化,而不是劍拔弩張的社區的價值;即便意見相左,我們仍能傾聽彼此;我們要使理性的、尊重他人的話語和論證,成為我們表達意見的模板;我們必須支持我們社區中那些脆弱或受到攻擊的人們。」
11月13日,特朗普接受電視採訪,直面所有爭議,說抗議者只是因為不夠了解他,並喊話:別害怕,我們會復興美國。
可是,遊行示威、種族主義抬頭,綠黨推動重新計票、新政府內閣組建,新舊交替之中,社會矛盾似乎愈發尖銳。
特朗普上任的這一年,美國人民從政治觀點到價值觀的分裂、族群分裂、意識形態分裂,尤其分裂成激進與保守的力量,這一對峙達到美國歷史的最高點;保守力量與民族主義也重新達到頂點。
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時,加州就曾在加州獨立運動(Yes California Independence Campaign)中號召2018年舉行公投,如公投通過,則加利福尼亞州將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社會階級流動的機會關閉,失業率高,貧富差距大,恐怖襲擊頻繁,財政赤字嚴重……導致社會不穩定,民眾之間的不妥協——這一切矛盾暴露時,被無數國人看在眼中。
而過去10年、20年甚至30年,不少人都宣傳美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民眾超高的政治覺悟。
《華盛頓郵報》對特朗普的周年評選中,專家們給特朗普政府的「公共溝通」能力打出了最高分「D」。
一方面,特朗普精通社交媒體,以推特為溝通渠道,有極強的「吸睛」能力。這不僅讓他時時引領著輿論風潮,也給了他很多機會與他的選民——那些「被遺忘的男人和女人」聯動。
另一方面,特朗普經常代表白宮和國會傳遞錯誤消息,其誇張、庸俗和時常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煽動性、分裂性言論被認為不利於美國的團結和和諧,因此在「公共溝通」上的總體分數也被拉低。
比如,特朗普曾在推特轉發三條暗示穆斯林暴力本質的視頻,得到極端反穆斯林組織的支持,引起廣大民眾的不滿。
有些民眾表示,不是特別反對特朗普當總統,只想讓他的推特消停消停。
3、外交遇冷:
「總統大選讓美國丟了臉」
特朗普當選後,有人問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克里,美國大選將如何影響美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他說:2016年總統大選讓美國丟了臉。
「外交政策」方面,特朗普的年終評估結果仍為「不及格」(F)。
專家們不認同特朗普上任後的成果,比如對抗爭ISIS(伊斯蘭國)作出的一定貢獻、去年秋天的亞洲之行,以及針對敘利亞的飛彈襲擊(雖然在一次採訪中,特朗普說錯了轟炸的國家,把敘利亞說成了伊拉克)。。。
但特朗普把「美國第一」從口號變成政策,各種宣稱其他國家欺負美國,這也讓美國在國際社會頻頻「遇冷」。
一方面,從與北韓不斷互相挑釁、到羞辱鄰居墨西哥、再到認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成為中東「攪屎棍」,特朗普搞得美國和許多國家、地區外交關係十分緊張。
不久前,大嘴特朗普更是被爆出說非洲國家和海地是「骯髒的鬼地方」(shithole countries),表示比起接受來自這些地方的移民,自己更希望有更多的挪威移民。
另一方面,美國去年不斷「退群」——不僅實施旅行禁令,還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巴黎氣候協定,搞起孤立主義。多方領導人坦言,特朗普的外交方針損害了美國在國際社會的聲譽。
專家學者們希望白宮更加嚴謹地執行國家安全戰略。如此一來,特朗普的外交表現明年將有望好轉。
4、現金政治:
人民對政治灰心
除了民主失衡、國家分裂、外交遇冷,美國的政治黑幕更讓人大吃一驚。
美國總統是世界第一經濟體、最大核武庫持有者、世界金融經濟系統的核心國之一的最高領導人,他將決定更長時間裡世界各方面的變化和走向。
可是,從郵件門,到DNC郵件遭維基解密揭露,再到特朗普的各種桃色新聞和歧視女性言論等等……劇情跌宕,黑幕頻出。
冷戰時期,還是國會選舉代表爭奪總統寶座,蘇聯解體之後,現金政治登上舞台,更多總統變成了利益集團的代表。
民眾灰心,或許有感於以75歲高齡競選總統,卻成為大選中最悲情的人物的桑德斯。
他出身草根,稱自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始終參與社會平等化進程,堅決抵制金錢影響政治和富人壟斷民主。
減免高等教育學費,全民醫保,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從1995年為LGBTQI群體爭取權利……許多政治主張在當前政治和經濟環境下無法實現,但桑德斯的出現鼓舞了年輕人和工人階層,讓他們看見改變的可能性。
民主黨選民背調顯示,他在年輕人中支持率高達65%。
可是,黨內初選「欽定」希拉蕊,差點打亂棋局的他被out了。
後來,民主黨一敗塗地,而桑德斯的主張,在可遇見的未來,不可能實現。
這時,他卻表態:假如特朗普的政策有助於改善工薪家庭的生活,他願與之合作。
一位工人階級的美國白人朋友是桑德斯的支持者,他說:
「這次大選中,只有一個候選人在真正為人民發聲,也是唯一能團結起如今已經走向分裂的美國人民的人,那就是桑德斯。
而其他的候選人做的只是在美國人民的不滿和分裂情緒上火上澆油罷了」。
桑德斯被人們當做一面鏡子,反照出特朗普總統的種種不盡如人意。
《華盛頓郵報》訪問的155個專家中,137個在「制度規範」一項給了特朗普「不及格」(F),認為他沒有體現出總統職位的制度規範,缺少美國總統該有的樣子。
雖說改變總統刻板印象並不一定是壞事——想當初特朗普當選,也要歸功於他是已經讓人們失望的政壇里的一股清流、一朵奇葩,但上任後,特朗普不僅謊話連篇「攪渾水」,還拒絕脫離商業利益,甚至相傳為了贏得競選與俄羅斯串通一氣。
專家們認為,特朗普作出的「革新」大部分與他的參選宣言——消除政府腐敗和讓美國再次強大絲毫沒有關係。
當因此受到抨擊,特朗普的對策有二:要麼轉移注意力、呼籲民眾對希拉蕊的系列醜聞展開調查,要麼抨擊媒體造假、汙衊自己。
如此混亂、黑幕重重的政壇,美國還是不是當年那個夢想開始的地方?
5、信譽破產:
媒體成啦啦隊
大選當晚,特朗普大翻盤:搖擺州一路翻紅,甚至連賓州和威斯康星都倒向他,最終,特朗普勝出。
實際結果與此前主流媒體的民調預測相差太大,不少民眾質疑主流媒體的傾向性和嚴謹性。
美國法律不規定媒體的中立性,但媒體賴以生存的新聞道德,要每家媒體約束自己。
可是,看看美媒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我們不再是中立客觀的記錄者,而成了希拉蕊的拉拉隊!」
左派媒體不斷放大特朗普醜聞的細枝末節;泛濫於網絡的假新聞多是右派媒體的傑作。
他們沒做分內的工作,沒走出去,通過真實的選舉反應來了解國情,並報道其中原因;而是撕下中立的面具,成了候選人的宣傳工具,甚至親自下場撕逼。
兩位角鬥士在場上搏殺,兩方媒體就像賭徒在下注。
有媒體提出,特朗普有可能當總統時,引來很多人,世上做優秀媒體的記者的嘲笑:你是種族主義者、偏執狂,特朗普沒門。
《時代周刊》一直批判特朗普及其執政政策,分別以「垮台」與「徹底垮台」為題登上雜誌封面。
而「《紐約時報》和記者的工作是擊敗特朗普。」
11月10日,MSNBC的節目Morning Joe中說,身為啦啦隊長的媒體,「認為特朗普會成為憲法的一顆毒瘤」,到處找能證明希拉蕊有92%或99.999%獲勝幾率的證據。
政治正確是黑特朗普。
如此一來,媒體引導輿論,「把民主派、自由派、無黨派人士等你認為跟你想法一致的人放在沾沾自喜的位置」;在那個位置上,他們相信,不僅在紐約,而是在全國、全世界範圍內,希拉蕊會大獲全勝。
這個大泡沫使希拉蕊錯覺自己贏定了,也讓支持特朗普的民眾成為shy trump voters,但shy trump voters把他抬進了白宮。
冷戰後,競選資源最全面、聲勢最大的候選人,輸給一個素人。
包括Fox等右派媒體,大家陷入後真相時代:真實本身不被關心,這背後的情緒被無限放大;而社交網絡將這一現象無限擴散,最終,輿論失控、結果失控。
希拉蕊崩盤,她萬聖節還想cos總統。
是誰給她幻想的泡沫?
其實,更嚴重的——美國主流媒體也要為選舉後全美爆發的遊行騷亂負一定責任。
他們將特朗普描繪成種族主義者、排外主義者、歧視女性者,對長期以來信任主流媒體,信任媒體客觀真實性的民眾來說,主流媒體放出很不好的信號:「大魔王要上台了,美國要完蛋了。」
另外,媒體也助長了種族仇恨與歧視情緒,「新總統是個種族主義者,所以我們搞種族歧視是沒有問題的。」
這些事,跑偏的媒體沒一毛錢關係?
也難怪當初特朗普高喊「假新聞」(Fake News)的時候,能引起那麼多民眾的共鳴。
蓋洛普調查顯示,到2017年底,特朗普的支持率僅有39%,比其他總統同期數據都低。
《洛杉磯時報》發起的民調顯示,許多民眾認為特朗普沒有在第一年內遵守競選誓言;中期選舉時,特朗普政府將前途暗淡。
《華盛頓郵報》的評估里,特朗普的「年終綜合表現」為「不及格」(F)。
他的第一年充滿挑戰,除了稅改法案和最高法院的幾項司法成果,就長期政策而言,幾乎沒有建樹;而其在民眾心中不受歡迎的程度更是「歷史性的」。
但是,就連《郵報》自身都承認它的局限——155名受訪的專家教授大部分是偏自由派,這也更加印證了媒體和大眾的觀點問題上存在的邏輯怪圈。
寫在最後
其實,說美國「走下神壇」,更多是說,特朗普上任一周年來,美國社會呈現出的種種與我們心中的超級大國反差巨大。
而美國的國家問題,從不是備受爭議的總統,而是政治家喊出的貨不對版的「change」。
這是特朗普的第一年,他的表現是不是真的「不及格」,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
不管你認為他是背著鍋在拯救美國,還是把美國進一步推下深淵,他可能只是一個催化劑。
特朗普本人不是毒瘤,也當不了國家罪人。
(圖片來源:Washington Post)
或許,真是美國在單極的位置上呆得太久。
《新聞編輯室》第一季第一集裡,主人公就發表了「政治很不正確」的演講——「America is not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nymore」。
調整造就社會矛盾的失衡的現行制度;接受外頭早已變天的事實,擁抱新時代或許才是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