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鐵信號系統近年老發生故障,乘客一直納悶究竟怎麽回事,這個星期終于知道答案。
原來該信號系統是在1987年地鐵建成時開始啓用,服務壽命是15年,2002年必須更換成新的信號系統。不知何故,地鐵公司遲遲未付諸行動,直至2016年才決定替換信號系統,足足拖延了至少14年。
這也難怪乘客會經常無緣無故遇見“姑丈”。原來我們都錯怪了地鐵信號系統,不是它鬧脾氣罷工,是它已經被迫超時工作約14年,早已風燭殘年。
曾參與我國地鐵線路建設規劃的資深交通顧問布魯諾(Bruno Wildermuth),近日向《海峽時報》反饋如何簡化本地易通卡的無現金充值做法時,爆出了關于地鐵信號系統當年的內幕。該報道于本月12日(周一)刊出。
82歲的布魯諾說:“當年我們設計地鐵系統時,就已經明確說明信號系統必須在15年後替換。” 對于新的地鐵信號系統一直到2016年才開始更換,今年(2018年)中才能替換完畢的做法,布魯諾只總結出一句話:
“肯定有人工作時在睡覺。”(Someone must have been sleeping on the job.)
“在睡覺”其實是比較文雅的說法。老先生的意思其實是指有人在偷懶,明明該做的事情卻沒做,也就是大家常說的 “bo zo gang”。(沒做工)
有本地社交媒體非常敏銳地揪出了這個深埋在文章中的內幕消息,用醒目賺人眼球的標題寫道:“肯定有人工作時在睡覺”——說服李光耀興建地鐵線路的專家爆料,信號系統早該在2002年升級”。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布魯諾老先生所說的“工作時在睡覺的人”是誰?對方已經睡醒了嗎?但紅螞蟻判斷,如果是布魯諾老先生所爆的料,那應該是可靠的。
其實,本地中英文報章過去幾年也曾以不同方式,或暗示或引述或總結,先後提及地鐵信號系統已超時工作,卻遲遲未更換的情況。
《聯合早報》2015年底曾引述工人黨傳媒組副主席嚴燕松的話,將地鐵故障問題歸咎于老舊的地鐵資産的更替有所拖延。嚴燕松說,根據地鐵公司網站的資料,“地鐵信號系統使用期爲10年,但現在卻已超出10年。供電軌是經常導致地鐵故障的緣由,而它的使用期限是30年,期限快到了。”
《海峽時報》交通專線高級記者Christopher Tan去年11月撰寫的一篇題爲“MRT可以從紐約地鐵得到的教訓”的評論裏也提及:1997年曾宣布要提升地鐵信號系統,並在2002年完成。但這個項目到了去年才開始、2018年中才能完成,足足晚了16年。
可見,地鐵信號系統拖延更替並非什麽天大秘密。這次比較不同的是,當年參與地鐵設計與策劃的一位洋專家親口確認了這件事,分量就不一樣了。
當年說服建國總理建地鐵的就是布魯諾
據報道,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地鐵系統其實是這名瑞士工程師據理力爭後才說服建國總理李光耀同意興建地鐵。否則80年代末,我們就坐不到地鐵了。
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布魯諾1972年來到新加坡爲地鐵系統的建立進行可行性分析。當時,我國政府正在探討是否該興建地鐵系統來改善交通狀況。布魯諾于是向政府提議建造一個貫穿全島、四通八達的地鐵交通線路。
布魯諾的大膽建議超出了當年許多人的想象。我國前總統、時任貿工部長的陳慶炎博士在1981年曾在公開場合極力反對地鐵系統的興建。陳慶炎說,當年的建築行業已經過熱,如果新加坡還執意傻傻的立即興建一個地鐵系統,一定會遇到大麻煩。
不過,我國已故前總統,時任文化部長的王鼎昌卻力挺布魯諾的建議。王鼎昌陪同布魯諾在總統府與其他領導人和來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進行一場場冗長激烈的辯論,最終成功說服建國總理李光耀推行地鐵項目,並且在市區和烏節路地段將地鐵建在地底下,雖然這麽做會提高建築成本。
來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當年向政府提議,建造一個全島巴士聯網將比興建地鐵系統更有利于新加坡,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建造地鐵的投資費用在80年代初的估算,將近50億元。
1981年開始在新加坡生活的布魯諾,是少數在地鐵軌道還未興建前就參與整個設計與策劃的人。他在1984年加入地鐵管理局(MRT Corporation)建造67公裏長的南北與東西地鐵線路,並且比預期時間提早竣工,費用也比預算來得低。
布魯諾在1999年轉到通聯公司(TransitLink)參與儲值卡和綜合售票機的設計,後來,儲值卡慢慢轉化成今天的易通卡(Ez-Link)。
一生都奉獻給交通事業的布魯諾,在1988年榮獲公共行政獎章(銀)。國民融合理事會(National Integration Cpuncil)去年中旬也爲布魯諾制作了一個名爲“幫助新加坡步上軌道”的動畫短片,表揚他過去30多年來對我國交通服務所做出的貢獻。
布魯諾2013年退休後就一直以顧問身份,不斷爲改進地鐵服務提建議。在新加坡地鐵于2011年12月首次發生故障後,布魯諾就提議一定要尋找獨立機構爲整個軌道線路進行全面徹底的檢查。
2015年,當交通部長許文遠在面簿上暗示今後地鐵系統的設計師、建造方和運營方將在工作上進行更好的結合時,布魯諾指出,這麽做讓整個系統“回到原點”。
布魯諾當時說,一開始,地鐵就是由政府運營的地鐵管理局負責建造並運營。80年代興建的南北線和東西線也全部由地鐵管理局建造。
他補充說:“後來,有人建議將運營部獨立出來,成立新加坡地鐵公司SMRT。”SMRT在2000年上市後,地鐵管理局就回歸陸路交通管理局。當年,他們還爲此損失了一大批工程師。
接下來幾年,有越來越多工程師離職加入不同的運營方、供應商,甚至是其他區域軌道發展商。與此同時,大學生也不再青睐工程系。擁有工程文憑的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要加入地鐵行業,導致青黃不接。
凡事講求親力親爲的布魯諾一直強調,一定要親自用雙腳在前線走動,才能清楚知道應該建些什麽來改善現有的地鐵系統,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除了地鐵系統以外,他在2016年也建議政府設立一個獨立委員會,來檢討及審視本地所有與交通相關的公共項目對行人和腳踏車騎士的影響。目前,新加坡仍有許多設施的設計不方便行人,例如行人天橋以及走道過于狹窄。“隨著新加坡社會迅速老齡化,年長者和殘障者會越發覺得要舒適往來各個地點是很困難的。”
布魯諾一再強調:
“必須要有人有政治意願,有魄力地一次性徹底改善目前的這些(交通)問題。”
老先生的肺腑之言,會有人聽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