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方案聯盟公布了“2018年世界快樂報告”,新加坡的快樂指數排名從去年的26,下滑了八個位置到第34名。
這份報告針對全世界156個國家與地區,由受訪者評估本身的幸福感,並根據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預期健康壽命、政府清廉等六個標准,得出結果。前十大快樂國家依序爲:芬蘭(取代去年冠軍挪威)、挪威、丹麥、冰島、瑞士、荷蘭、加拿大、新西蘭、瑞典、澳大利亞。亞洲國家或地區之中,以色列排第11、台灣26、新加坡34、馬來西亞35、泰國46、日本54、韓國57、菲律賓71、香港76、中國86。
新加坡雖在亞洲國家或地區中排第三,但名次比去年低得多,甚至比排第二的台灣相去甚遠,所以並不值得高興。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世界快樂報告自2012年推出後,新加坡從當年的第33名,隔年2013年提升至第30,再接再厲晉升到2015年第24,以至2016年的“巅峰”第22,但2017年卻開始下滑至第26,再在今年滑至第34的新低點。
成績不理想,因爲調查不准確?
媒體訪問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陳恩賜,以及新加坡行善運動秘書處總幹事袁國棟博士,兩人皆認爲,快樂排名雖下滑,卻不表示國人一定變得更不快樂。
诶?聽起來很怪對嗎?快樂指數比去年低,若不是表示國人比較不快樂,難道還能反過來表示國人比較快樂?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怎麽解釋。
袁國棟說,快不快樂,也取決于調查進行時受訪者的心情,以及個人因素(包括受訪者個性,是樂觀還是悲觀等等)。他也指出,新加坡目前面臨第四代領導人不明確的問題,也可能普遍影響了國人的心情。
其實很多調查都會存在“盲點”,或者足以影響調查精准度的外在因素。尤其是抽樣調查,如這個世界快樂報告,就“僅”是依據各國當地3000名受訪者采集整理出來的結果,就真的只是“抽樣”,只能做爲一個指標。
就像電視節目收視率調查,是不可能挨家挨戶去計算到底有誰在哪一個時段看哪一個節目,能做到的,只有根據一個方程式來給予籠統的統計,所以電視收視率的數目不是絕對的,不像電影票房,可以確實地一張張通過電腦計算出來(院商造假票數則另當別論)。
回到袁博士指出受訪者可能有被外在因素影響的論點,當然這是對的,世界快樂報告也確實只是一份抽樣調查,但我們總不該每次在成績不理想時,就歸咎于調查的外在因素,而認爲調查不准吧?那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天新加坡的快樂排名進入前十大,甚或前五大,我們會不會也同樣地說,或許是因爲受訪者剛好都心情大好,又或3000名受訪者剛好都是樂觀者呢?答案顯然是不會。如果所有調查都要因爲外在因素的“幹擾”而被置疑,那就根本沒有做調查的必要性了。
不過,陳恩賜副教授倒是有提出,如果把工作壓力、工作不安、生活費和對未來的擔憂考慮在內,他不會對國人比過去更不開心感到驚訝。
除卻個人生活上的不開心,去年普遍讓國人不爽的“大件事”,保留制民選總統和地鐵大故障,應該是跑不掉的其中兩項。其他的該包括公積金在退休後能提取的現款越來越少,生活費和醫療費越來越高、水費等各種費用漲價而薪水卻沒漲,諸如此類的“傳統問題”。
而這些歸根究底,幾乎都可以說是因爲政府一如既往地不太聽取民意,總是以“大家長”姿態施行政策。新加坡快樂排名下滑,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執政黨政府的支持者,可能也並不快樂。
領導人,你們快樂嗎?
不曉得我國政府高官們對這次的報告結果,有什麽想法?會有人重視或關注嗎?總理或部長會在他們的面簿,聲言一定要致力于讓新加坡的快樂排名明年回升嗎?我很想看到這樣的貼文,但相信不會有。是的,這方面我比較悲觀(還是應該說是務實?)
寫到這裏,突發奇想,媒體何不借此訪問我們的總統、總理,以及各個部長?
題目就是:你快樂嗎?爲什麽?作爲一國最高領導層的一員,你們不可能,也不可以不快樂,尤其當你們都說,你們就是爲了服務國家、社會和人民才從政的,那既然你們在做著自己最想要做的事,就不該不快樂,對吧?
但是我們也知道,有錢不一定快樂。還有高處不勝寒,也可能導致不快樂,所以你們要是不快樂,或許我們可以理解。要政治正確的話,最理想的答案當然是快樂。那你們快樂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想聽聽你們怎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