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網絡假信息聽證會最後一天,壓軸“好戲”登場。曆史修正主義者覃炳鑫博士向政府作出爆炸性指控————人民行動黨政治人物才是新加坡“假新聞”的源頭。
覃炳鑫在陳情書中說,假新聞對新加坡沖擊不大,唯一例外是——“冷藏行動” (Operation Coldstore) 。他說,人民行動黨政府的論述是:1963年展開代號“冷藏行動”的逮捕行動是爲了維護國家安全,要制止極端共産主義者密謀顛覆國家政權,但“解密檔案證明,這是一個謊言”。他又指,“冷藏行動”是出于政治目的,沒有證據顯示,被捕者涉及任何顛覆國家政權的陰謀。覃炳鑫還稱,當時的總理李光耀在私下向英國駐新加坡專員坦承,展開“冷藏行動”是爲了政治利益。
覃炳鑫上述言論也出現在2013年11月,他以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身份撰寫的論文中。他曾在2012年至2014年擔任國大亞洲研究所研究員,目前在英國牛津大學工作。
“冷藏行動”是新加坡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1963年2月2日,新馬和英國殖民地政府援引內安法,逮捕百余名被指參與顛覆活動的左翼人物及工運領袖,包括社會主義陣線和人民黨領導人、工會會員及大學學生會會員等。社陣在失去林清祥、方水雙、林福壽醫生等100多名社陣主要領導人和骨幹黨員之後,元氣大傷。
覃炳鑫以“冷藏行動”爲例,指責政府散播“假新聞”,面對這麽嚴厲的指控,特委會派出律政兼內政部長尚穆根親自過招。當律師遇上曆史學者,後果就是:近六小時的拉鋸戰,難分高下。雙方的主要爭議點是:“冷藏行動”是爲了國家安全?還是爲了政治利益?
顯然的,尚部長采取的策略的是:不斷地對覃炳鑫的曆史認知進行解構,指覃炳鑫偏面地摘取迎合自身認知的史料,不參考那些與自身認知不符的材料,進而否定覃炳鑫的學術研究,指他是一個不客觀的學者。
覃炳鑫在開頭的自我介紹中說,他是牛津大學的曆史研究員和牛津大學東南亞項目的協調員。尚部長還沒有進入正題就先來個下馬威,反問覃炳鑫在牛津大學有沒有正式教職?覃炳鑫回說:沒有。
尚穆根接著大量引用陳平、 方壯璧和余柱業等前馬來亞共産黨人士書寫的出版物資料,以證明馬共勢力當時已經滲入新加坡,並指覃炳鑫在論文中關于共産主義、共産主義統一陣線和“冷藏行動”的論述,與這些出自于馬共領袖和成員的“可靠證據”不一致。尚部長還引述陳平在回憶錄中說,“‘冷藏行動’粉碎了我們在全島的地下網絡。那些逃過警方逮捕的人,都躲了起來,許多人逃到了印度尼西亞。”
覃炳鑫反駁說,陳平的說辭“不可靠”,因爲陳平當時不在新加坡,不了解新加坡的情況。覃炳鑫也認爲,陳平的說辭只是陳平本人對曆史的認知,而他自己在學術研究中引用的英國國家檔案局解密的政治部情報顯示,沒有證據證明,冷藏行動的被捕者涉及任何顛覆國家的陰謀。
但尚穆根認爲,覃炳鑫在論文中完全沒有引述陳平的說法是不恰當的。他說:“你說,沒有證據顯示,新加坡的左派與共産主義挂鈎……你這麽說是完全忽略馬共總書記(陳平)的一手陳述”。
覃炳鑫回說,他不可能在一份論文中引述所有曆史材料,“也沒有必要引述那些不是我核心論爭的材料”,而且至今,沒有曆史學者質疑他論文的核心論點。
在交鋒中,覃炳鑫堅持他對待曆史材料的態度沒有問題,尚穆根顯然被激怒了,一度拿英國右翼作家大衛.艾文來(“猶太大屠殺否認論”鼓吹者)來做比對,指覃炳鑫“忽略你不喜歡的證據,忽略和壓制你嫌麻煩的材料,呈現一個不真實的景象”,並怒斥覃炳鑫不是一位客觀的曆史學者,“違反了好些條規”。
尚穆根抛重話說:“根據你所說的,我們看到的不是學術,而是詭辯。”
覃炳鑫表示,他不接受這樣的指控。但他坦承,尚穆根提及的一些馬共領袖和成員的口述曆史材料,他本身沒有接觸過。
尚穆根多次旁敲側引,只允許覃炳鑫給出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覃炳鑫有點沉不住氣:“你是要繼續規定我答是或不是,還是我可以給一個比較細致的答案?” 對于尚穆根多次用“假設陳平的說法是正確”來引導他作答,覃炳鑫回說,“曆史從來不假設”。
到了最後,覃炳鑫還是堅持,新加坡當時有共産主義者,但並沒有“共産主義陰謀”。
尚穆根強烈反駁說:“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最終目標是組織一個聯合陣線,它可以滲透不同的工會、中學、政黨,這在鬥爭中是存在的。操作上有困難就意味著,在特定時候,幹部沒有接獲特定行動的指示,就自己扛下來,而且幹了很多。” 他說:“這無法證明,不存在陰謀。事實上,它證明了,陰謀是存在的,但組織不嚴謹。”
一場近六個小時的辯論拖至晚上才結束,也讓大家重溫了一些父母輩才熟知的詞彙:馬克思列甯主義、馬共、共産黨統一陣線、抗英同盟組織、陳平、方壯壁……
像“冷藏行動”這樣敏感的事件,官方和民間極少在媒體和輿論場上公開討論。民衆在潛意識中可能已經認定,這是個禁忌課題,所以不敢多言,于是長期只能聽到官方版的曆史論述與诠釋,就更加重“一言堂”的印象。借著網絡假信息聽證會的舉行,執政者與反體制者得以對新加坡曆史的論述和诠釋進行公開辯論,也算是難得一見的精彩。
具爭議性的曆史事件都是衆說紛纭的羅生門。哪一個版本才是“真相”,很多時候取決于觀者從什麽角度去看待曆史。我們的曆史需要“補白”,但必須是多方嚴肅考究,而不是采取偏面摘取的方式。越多公開討論,越能加深和豐富我們對曆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