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網絡新聞媒體慈母艦昨天(2月21日)轉載了原本發表于2020年1月出版的《寫給女兒的信》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裏,育有兩名7歲和4歲女兒的年輕母親蔣曉亭(34歲)親自寫信向大女兒解釋,爲何好不容易在辦理小一入學時,幫大女兒在特選小學搶到一席之位後,卻在小一報名結束前,忍痛在最後一分鍾將她從母校抽出來,報到鄰裏小學去。
蔣曉亭說她意識到身爲一名“虎媽”,她想讓女兒進入自己那所特選小學的母校就讀,希望女兒能在起跑線上比其他人更具優勢。
這麽一來,女兒就能複制她的成功故事,和她一樣在學業上考到好成績,在事業上出人頭地。而特選學校恰恰符合了身爲母親的她對于這方面的需求。
然而,很快的,她就意識到,教育的意義不在于讓女兒出人頭地,或者讓女兒複制她的成功史。
“你是你。我是我。我不可以,也不能夠,將我的夢想強加在你的身上。我必須允許你去探索天主賦予你的所有的饋贈。”
這個故事顯然得到67歲的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的共鳴。
她在面簿分享這則故事時,洋洋灑灑寫了500多字的短文,與大家分享小學時就讀于鄰裏學校所經曆的那段快樂時光,深入淺出帶出一個道理: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
先看看夫人分享了什麽?
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即使是在上世紀60年代。
我就讀于一所距離我家,走路5分鍾就能到的鄰裏小學。
中學呢,我就選了小學隔鄰的那所中學,該校與我的小學共享一個操場。
我很感激母親允許我選擇我想去的學校,而且還因爲我能夠上我自己選的學校,感到雀躍萬分。
學校距離住家只有5分鍾路程,好處多多。
我可以回家吃午餐,或者洗個澡然後回學校參加課外活動。
忘了拿東西,我可以跑回家取。
每天我都走路上學,有時候是在上午,有時候是在下午,取決于我當時上的是上午班或下午班。
清晨,空氣清爽。午前,陽光灼熱。
路邊攤售賣椰子糖。幸運的話,還能在裝糖果的長筒內,找到一個1分錢硬幣。
另一個路邊攤售賣刨冰球。
下課後我會買一個,然後在回家前將它吃完,慢慢慢慢走,在開心享用了美味後嘗試讓冰凍的雙手回暖。
我們在學校玩耍,也在我們居住的組屋旁邊的草場玩耍。
玩玻璃彈珠、用玻璃粉武裝風筝的線以便去“鬥風筝”、到草叢中翻轉葉子,尋找蜘蛛來“鬥蜘蛛”。
我們將風筝的線捆在兩個樹幹之間,以便將一整罐碎玻璃粘在線上。
一名小學同學,爲了追回一個飛走的風筝,跌斷了手臂,手臂吊著繃帶,提醒我們大家千萬別去追逐飛走的風筝。
所謂的學習和童年,並不是僅僅爲了升高中或上精英學校。
我非常感激我的教師們,雖然有些教師一直在督促我申請其他“精英”學校,不要留在鄰裏學校。
多年後,一名小學教師回想起我在學校的日子,笑出聲來。
原來我在上課時爲了掩飾我在閱讀夾在課本內的漫畫書,故意將課本立在桌面上。他完全知道,只是當時沒有揭露我的行徑。我倆爲此笑了好一番。
當另一名小學教師用他的英文課來爲我們念詩歌時,我就對詩歌情有獨鍾。
隨風起舞的水仙、站在燃燒甲板上的男孩。
詩歌的力量能讓人在腦海裏勾畫出一個畫面、一個意境,一窺當中的甯靜、恐懼、和平以及在害怕中獲得的勇氣。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給了我選擇玩具和學校的自由。
我的父親在我們小時候,總是在我們纏著他吵著要上書店時遷就我們。位于國家圖書館隔鄰的MPH書店是我們的最愛。
母親在我們上學之前,就教會我們自立,爲我們的教育奠定基礎。
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能過得很充實,無須追求一個又一個閃光的東西。
各位,享受生活吧。在享受的同時,也善待他人吧。”
是不是寫得頗有感覺?甚至有點詩歌的意境?
看來夫人是真的對詩歌情有獨鍾~
鄰裏學校走出來的她很出色
紅螞蟻在網上咬了許多資料,發現這應該是何晶第一次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小學生活,讓大家有機會一窺她成長和學習的環境,以及她小時候做過的樂事與糗事。
看到這裏,蟻粉們一定很好奇夫人的鄰裏小學是哪一所吧?
夫人在字裏行間,早已埋下這個答案。
何晶中學上的是克信女中(Crescent Girls’ School)。上世紀60年代,與克信女中共享同個操場的,就是當年位于紅山一帶的亞曆山大小學(Alexandra Estate Primary School)。這所在1954年成立的鄰裏小學,在1987年停辦,舊址後來成了擴建後的克信女中的一部分。
何晶從克信女中畢業後,就到國家初級學院升學。她的丈夫,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是國家初級學院的校友,比何晶大一屆。
何晶當時是國初銅樂隊成員,在樂團非常活躍,擔任樂團總務,吹的是中音號(euphonium)。李顯龍總理雖然沒有正式加入國初銅樂隊,卻偶爾會參加樂團的練習,他當時學習的樂器是單簧管。
何晶後來在A水准考試中成爲國初那一屆考獲最高分的學生,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1976年考獲電子工程一等榮譽學位文憑。1982年,她從美國史丹佛大學考獲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何晶以自身的經曆證實,就讀于鄰裏小學,不見得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反而有機會成爲未來總理夫人。
網友紛紛分享自己的小學回憶
何晶的這篇分享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
大家紛紛在她的貼文下留言分享自己童年的回憶,以及針對好學校的看法。
這名網友的經曆與何晶很相似,小學和中學都就讀于鄰裏學校,全部都是走路10分鍾就能抵達。他可以晚點起床、早點回到家,有更多時間做功課和休息。上完理工學院後成功考入國大,現在也是一名成功人士。他鼓勵家長們讓孩子到鄰裏學校上學。
以下網友指出,他始終相信,一名孩子有沒有出息,與他的學校無關,關鍵在于家長的言傳身教。他在上世紀70年代就讀的學校,學生當中有許多私會黨徒,但是他的父母和家庭有很嚴格的品德教育,所以他並沒有近墨者黑。
夫人在短文中說,人生在世,無須追求一個又一個閃光的東西,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過得很充實更爲重要。
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卻未必能做得到。
只要是人,就有攀比心。我們最難過的那關,始終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