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兩個星期不到,部長年薪又被輿論拿出來劏多一遍。
事緣政府網站Factually爲了更正網絡輿論的錯誤,特意澄清總理的年薪實際數目,並指網上流傳總理年薪450萬元是“假信息”。Factually解釋說,總理的年薪是220萬元,而且包括花紅。不過,因爲沒人評估他的常年表現,總理所領取的花紅並不包括個人表現花紅,而是國家表現花紅和常年可變動花紅。
450萬是假,220萬是真。
這220萬已經是包山包海了,把所有的的花紅都包進去了。政府澄清了“假數據”,以正視聽。但很多普通小市民心裏還是有點不舒服,因爲我們的高官去年領取的花紅平均有四個月那麽高。
《聯合早報》9月11日報道說,我國擔任政治職務者過去五年所領取的個人表現花紅,介于三個月至六個月。2017年的個人表現花紅平均爲4.1個月,這還是五年裏最低的。去問問本地的打工仔,有多少人這五年有領取過4.1個月的花紅?更別說這個平均數還是五年最低。
這條新聞的另一個關鍵點是,信息的透露是因爲工人黨非選區議員貝理安在國會詢問,李顯龍以書面方式答複。如果沒有人問,國人也許就不知道這條信息了。
2011年行動黨在大選中嘗到敗績後,曾經信誓旦旦地要“宰聖牛”,檢討所有的現行政策。不斷爲國人诟病的部長百萬年薪也在檢討之列,最後在檢討了七個月後的2012年1月公布了《一個能幹並具奉獻精神政府的薪金》報告書,建議總理年薪減36%至220萬元,總統年薪減51%至154萬元,而初級部長的年薪標准比2010年減少37%至110萬元,在國會辯論後通過。
但是這頭聖牛顯然跟很多同伴一樣,並沒有被完全宰掉——只要看看行動黨要員對部長年薪所表現的委屈,以及所引爆的輿論反應,就不難看出政府和民間的雙重不滿。
2011年該宰掉這頭聖牛
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8月2日失言,表示“部長沒有獲取足夠薪金”,還說“部長要從哪裏來?從一年只有能力賺50萬元的人當中挑選嗎?要求50萬元以上的就不錄取?那你最終只會吸引到資質平平、在外頭連100萬都賺不到的人當部長。試想,到頭來這對你有益,還是對我們來說更糟糕?”引起輿論痛批,顯示部長高薪仍然是一條牽動民衆情緒的敏感政治神經。
其實,如果利用2011年的機會,真正宰了這頭聖牛,今天就不會留下這個禍患。
如今的情形是每隔一段時間,部長高薪這頭聖牛就會被拖出來當衆淩遲,而每淩遲一遍就疏離官民情感更遠,長此以往,對執政黨的傷害將是難以估量的。
可惜的是,類似禁止方言政策等李光耀時代的政治殘留一樣,作爲其政治遺産的部長高薪,顯然無法在李顯龍手中得到全面的檢討和解決;甚至所謂的第四代領導層也無人有膽碰觸這些聖牛,更遑論屠宰了。
當下的民意狀態,好像又有點回到2011年前夕的感覺,民衆對于貧富差距擴大、醫藥費和生活費高漲、教育競爭激烈、舊組屋價值可能歸零等的不滿,正慢慢抵消了2011年大選後的各種改革效應。立國一代配套的提出,效應將不如建國一代配套,開埠200周年的選舉效應,也將不如李光耀逝世那樣巨大。第四代至今還看不出有出類拔萃的領頭羊,缺乏聖牛作爲犧牲,行動黨下一屆選舉的成績,恐怕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