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王瑞傑在去年的預算案宣布,計劃在2021年至2025年間,把消費稅調高兩個百分點,從目前的從7%增至9%,以滿足今後日益增大的社會開支,包括安全、教育、基礎設施和醫療領域。
當時這個消息一公布,民怨四起,特別是鄰國馬來西亞一換政府後就將6%消費稅降至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你叫新加坡人情何以堪。
消費稅話題炒熱之後,工人黨議員建議,把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s,簡稱NIRC)從50%上調到60%,以免提高消費稅會加重人民的負擔。稅率問題永遠是敏感的,特別是遇上選舉年,行動黨更是謹慎應對。但無可避免的,下屆全國大選期間,消費稅相信還是會成爲各政黨激烈交鋒的議題。
在面簿上經常只轉發、不評論的總理夫人何晶,昨天選擇在稅收議題上開金口了。何晶轉發了《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一則關于“財政預算案五件你不知道的事”的新聞,然後與國人分享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相信也希望大家讀後能熄熄心中的怒火,不要怪政府加稅。
何晶說,
來自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的投資回報,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大來源,超過了公司或個人所得稅,也比消費稅多。
身爲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官何晶也提醒大家,
如果沒有這筆收入,“政府很久以前就要調高稅率,來投入到社會開支中。”
言下之意,Heng啊,不然你們每個月拿回家的薪水早就減少啦,調高稅率也是萬不得已的事。
何晶寫道,
若沒有這筆收入,政府只有靠增加稅收,或削減其他計劃的開支,才能推出建國一代配套這類的計劃。
這位榮登《福布斯》2018年全球100名最具權勢女性排行榜的總理夫人就是不一樣,不用露面,只是出馬PO個文,就引起各大媒體報道、衆多網民熱議。8個小時內,就有超過800人給出反應表情,引來超過400人留言以及200人轉發。雖然當中有不少人不爽消費稅將會提高,但也有不少人感謝她的分享,非常有教育性、信息量也很大。
何晶提到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及淡馬錫控股的投資回報,和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IRC)息息相關。
如果蟻粉們不是很了解NIRC如何操作,請繼續看。
在這NIRC的框架下,財政部每年可從上述三家機構的預期長期淨投資回報中,提取高達50%充當財政收入。
《聯合早報》報道,2018年政府財政收支平衡數據,NIRC的貢獻爲158億5000萬元,比前一年增加8.5%,占國內生産總值的3.4%,這高于任何一項稅收。
2018財年我國的經常收入爲727億元,其中稅收收入爲633億元。各項稅收中,公司稅的貢獻最大,爲151億元,占了19.1%;其次是消費稅,爲114億元,占14.3%;個人所得稅則貢獻了14.2%,總額爲114億元。
由于政府開支增加,我國2018財年的基本預算收支(primary budget position)是赤字734億元。包括特別轉移部分(special transfer)和NIRC後,整體預算赤字縮小到6億元。看到沒有,這個NIRC好像能變魔術,有了它可以縮減赤字。
NIRC從2009年起實施,一開始只包括金管局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貢獻,2016年淡馬錫的預期收益也納入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裏。
何晶在面簿文中指出,2016年以前,淡馬錫每年向股東支付的股息,最多一半可用在財政預算中;財政部是淡馬錫的唯一股東。“政府應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增加開支,在經濟蓬勃的時候節省更多,從而撫平周期的上下波動。”
她認爲,從某種程度來說,這麽做也更加實際,因爲相比起經濟蓬勃的時候,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建造基礎設施成本更低。
NIRC雖然作用大,但我國政府堅持不能死命增加這帖藥方的藥性。去年3月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也曾在面簿上PO文,告訴大家爲何不增加NIRC的比率來應付國家開支,而是選擇提高消費稅。
當時他非常形象地把國家儲備比喻爲“下金蛋的母雞”,母雞只有越健康,才能下更多蛋。與其動辄“殺雞”、減少國家儲備的淨投資回報,不如把雞養得更肥碩,保障國庫的穩健收入。
吳作棟說,新財年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預計超過150億元,比政府通過消費稅征得的110多億元還多。儲備金增倍,就能把NIRC增加到300億元,這能讓國家在維持低稅率的同時提高國際競爭力。
面簿上發帖的重量級常客都出來解釋爲何要提高消費稅,給大家打打預防針,看來消費稅增加是鐵定沒有退路了。蟻粉們還是在2021年到來之前,好好珍惜和享受7%的GST吧。
總理夫人的原文翻譯如下:
來自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的投資回報,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大來源,超過了公司或個人所得稅,也比消費稅多。
從2016年開始,淡馬錫控股的預期收益被納入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這意味著,財政部每年可從中提取高達50%充當財政收入。在這之前,淡馬錫每年向股東支付的股息,最多一半可用在財政預算中。
但股息的波動性更大,而且是順周期(pro-cyclical)的——在經濟蓬勃年份,派的股息更多,而在
濟衰退年份,派的股息更少,這與政府預算開支是相反的。
政府應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增加開支,在經濟蓬勃的時候節省更多,從而撫平周期的上下波動。這麽做也更加實際,因爲相比起經濟蓬勃的時候,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建造基礎設施成本更低。如果沒有GIC、MAS和Temasek三家公司的這筆收入,政府很久以前就要調高稅率,來投入到社會開支中。
若沒有這筆收入,政府只有靠增加稅收,或削減其他計劃的開支,才能推出建國一代配套這類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