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的投資回報,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大來源,超過了公司或個人所得稅,也比消費稅多。
如果沒有這筆收入,“政府很久以前就要調高稅率,來投入到社會開支中”。
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官何晶昨日(1月21日)在面簿上分享一篇關于財政預算案的貼文時指出這點。
她寫道,若沒有這筆收入,政府只有靠增加稅收,或削減其他計劃的開支,才能推出建國一代配套(Pioneer Generation Package)這類的計劃。
在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s,簡稱NIRC)框架下,財政部每年可從上述三家機構的預期長期淨投資回報中,提取高達50%充當財政收入。
根據2018年政府財政收支平衡數據,NIRC的貢獻爲158億5000萬元,較前一年增加8.5%,占國內生産總值的3.4%,這高于任何一項稅收。
2018財年我國的經常收入爲727億元,其中稅收收入爲633億元。
各項稅收中,公司稅的貢獻最大,爲151億元,占了19.1%;其次是消費稅,爲114億元,占14.3%;個人所得稅則貢獻了14.2%,總額爲114億元。
由于政府開支增加,我國2018財年的基本預算收支(primary budget position)是赤字734億元。包括特別轉移部分(special transfer)和NIRC後,整體預算赤字縮小到6億元。
財政部長王瑞傑在去年的預算案宣布,計劃在2021年至2025年間,把消費稅調高兩個百分點至9%,以滿足今後日益增大的社會開支,包括安全、教育、基礎設施和醫療領域。
NIRC框架從2009年起實施,一開始只包括金管局和GIC的貢獻,2016年淡馬錫的預期收益也納入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裏。
何晶在面簿文中指出,2016年以前,淡馬錫每年向股東支付的股息,最多一半可用在財政預算中;財政部是淡馬錫的唯一股東。“政府應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增加開支,在經濟蓬勃的時候節省更多,從而撫平周期的上下波動。”
她認爲,從某種程度來說,這麽做也更加實際,因爲相比起經濟蓬勃的時候,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建造基礎設施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