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ain,你知道是什麽嗎?
年紀稍大的蟻粉可能聽過Wabiang、Walao, Waseh,沒有聽過Watain,但這個名詞在尚穆根部長今天的國會部長聲明中卻出現多達31次。
這是一個瑞典黑暗金屬樂隊,原定已經獲准在上個月于我國演出,但臨時被當局下令取消,理由是“危及公共安全秩序及我國宗教和諧”。
尚穆根:最後一刻取消Watain演出,因爲基督徒很受冒犯
Watain過去的一些表演極具爭議性包括鼓吹反基督教觀點,通過歌曲宣導撒旦崇拜和暴力,本地基督教團體公開表達了反對演出的立場。政府在最後一刻禁止演出,這個決定在網上(特別是講英語的社群)掀起爭議。
有人認爲政府幹涉言論自由、表達自由,藝術自由。有者甚至抛出陰謀論稱,政府向基督教徒“低頭”,體制內決策者有很多基督徒等等。
尚穆根在國會發表部長聲明時斬釘截鐵地說,
“身爲內政部長,我被賦予維護國家安全和宗教和諧的職責,這是我做的決定。沒有基督徒影響我。”
尚部長解釋說,當局原本的評估是,現場只要約200名觀衆,表演者只要不做出任何冒犯基督徒的言行,再加上當局所設定的一些條件,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平衡。但是在接獲一些基督徒反饋,以及內政部人員和基督教領袖及其他宗教領袖接觸之後,內政部認爲演出不該進行。
尚部長說:“因爲很多基督徒覺得很受冒犯、被诋毀,于是內政部建議資媒局(IMDA)取消演出。”
他反問大家:
“如果允許Watain演出,是不是也要允許馬來人至上(Malay Power)音樂?他們呼籲馬來西亞政府禁止移民,也呼籲政府驅逐非馬來族……我們要不要允許華人至上音樂?它目前尚不存在,但如果允許馬來人至上音樂發展,你確定不會有華人至上音樂嗎?”
尚穆根:仇恨言論加深偏見並引發社會分裂
尚穆根毫無疑問是今天國會的主角,一個人獨角戲說了1小時40分鍾。他動用視頻和文字,列舉各國例子說明仇恨言論所造成的巨大殺傷力,包括最近的新西蘭基督城恐襲、外國傳教士發表煽動性的演說等等,闡明政府嚴正看待維護國家安全和種族和諧的立場。
尚穆根指出,仇恨言論加深人們的偏見和暴力傾向,使他們推脫道德並將特定群體“非人化”(dehumanise),引發社會分裂。我國因此禁止仇恨言論,內部安全局會根據事態情況采取行動。
歐盟部長理事會給仇恨言論下的定義是:“任何一種傳播、煽動、宣揚、合理化種族仇恨、排外主義以及缺乏包容的表達形態。”
冒犯性言論還更“陰險”
讀到這裏,蟻粉或許會問,極具煽動性的仇恨言論(hate speech)容易界定,也應該被禁止,但那些處在灰色地帶的冒犯性言論(offensive speech)要怎麽應對呢?政府的立場向來很清楚,公開的冒犯性言論同樣要限制。
尚穆根說:
“如果我們讓冒犯性言論’正常化’,過了一會兒,公開言論的語調和結構都會改變,冒犯別人的言行會被視爲是正常的行爲。”
部長認爲,事實上冒犯性言論還更“陰險”。部長提及了2012年發生在新加坡的“張艾美事件”。時任職總會員事務署助理署長張艾美(Amy Cheong),在自己的個人面簿上批評馬來人在組屋底層辦婚禮,言辭帶嚴重種族歧視。這位出生于吉隆坡、移居新加坡的澳大利亞公民,在24小時內被職總開除,過後回到澳大利亞避風頭,還被警方嚴厲警告。
部長說:
“聽到這種言論的人,可能會以爲自己並沒有將這種信息內化,因爲它聽起來像個笑話。但它灌輸的思想是,其他群體是愚笨、無知、無道德、有罪的,最終也會將特定群體“非人化。”
政府對付冒犯性言論的法律工具包括:刑事法典第298和298A節條文和《維護種族和諧法令》。
新加坡世俗化政府和法國的不一樣
針對有輿論認爲,政府應該保持中立和世俗化,不應禁止冒犯基督教徒和其他宗教群體的材料,尚穆根回應說,新加坡對于世俗化的定義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在法國,政府完全不幹預宗教事務,任何人都可以出版冒犯某一宗教的材料,但新加坡政府不是這樣。
尚穆根說:“(新加坡)這個世俗化的政府完全保持中立。它不偏袒任何一個宗教團體,也不允許任何一個宗教團體被侮辱或攻擊。這個世俗化政府保證宗教自由,並保護任何人包括少數民族免受暴力威脅。”
社交媒體給仇恨言論提供傳播平台
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無底線的言論自由催出仇恨言論,社交媒體又給仇恨言論提供瘋傳的平台。沒有傳播就沒有傷害。重點來了:要如何對付網絡和社交媒體上的仇恨言論和冒犯性言論?
尚部長批評社交媒體說:
“它們無法也不願對付仇恨言論和冒犯性言論。對那些在它們平台上傳播的內容不負責。它們靠廣告賺錢,越多眼球越好。利用演算法,他們給人們提供那些很可能會挑起憤怒和其他反應的新聞報道。”
以基督城恐襲爲例,尚部長說,面簿(Facebook)並沒有迅速取下在平台上流傳的直播視頻,讓4000人看到了,這個數字或許不如另一個平台Whatsapp來得大。
部長繼續酸道:“面簿會說,我什麽都做不了。因爲已經加密了。”
尚穆根:采取行動對付社交媒體傳播的仇恨信息
既然社交平台不願意采取行動,那政府就自己動手?答案很明顯。
尚部長說道:
“防止網絡假信息法案是一步,但我們一定要采取進一步行動。”
尚部長最後強調,多元種族的新加坡能享有種族和諧不是天掉下來的,而是幾十年推動的“社會工程”創造的。
尚穆根:甯可過于謹慎維護和諧,也不願冒險
部長晾曬的政策包括:維持組屋區一定的種族比例、保障少數種族權益的集選區國會議員制度、任何人焚燒聖經或可蘭經都會被內安部對付、制止基督教徒向回教徒傳教。部長也透露,警方正在調查一起發生在金文泰的事件,有人試圖想回教徒青年傳教。
部長說:
“我們甯可過于謹慎,甯可爲維護和諧而冒反應過度的風險,也不願冒險引發爆炸性震蕩。”
限制言論就能制止仇恨嗎?
但如果限制網上言論,也很可能引發鉗制言論自由的爭議。批評政府的言論,批評某個領導人或部長的言論會不會也被當打成仇恨言論和冒犯性言論來對付?
任何言論都不應冒犯宗教,但也不因遏制仇恨言論而破壞整體言論自由,導致“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局面。
部長今天講了近兩個小時,有兩個關鍵詞:國家安全和宗教和諧。如果政府是針對性地對付那些破壞國家安全和宗教和諧的言論假信息,那個界線相對分明一些。不能不讓網民講話,而是在公開發言前,要先想想那些話會不會冒犯到某個種族或宗教,這和網上經常看到網民罵政府的發言有區別,那些主要涉及民生問題。
要立法加強禁止網絡仇恨言論和冒犯性言論一點不困難,國會通過法案正式立法就可以了。但一個更需要關注的根本問題是:限制言論就能制止仇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