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國人持續批評國內貧富差距的問題,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希望從政策上縮小差距、化解社會分歧的時候,本地大學研究機構竟然發出一份所謂的調查,從“社會階級”的角度出發,研究國人在思想觀念、生活作風之間的差異,並從而得出所謂“高級”“低級”階級的答案,真是令人看傻了眼。
何謂高級低級?60%以上用財富劃分,3%用行爲舉止定義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幾天前發布一項叫做《汽車、公寓和菜飯》( Cars, Condos and Cai Png )的調查報告,多項數據引起網民的議論。
根據英文《今日報》的報道,這份報告重點內容包括:
- 61%的受訪者純粹以財富(包括房地産、汽車、旅遊地點)看待人的“階級”;
- 36%會把人的行爲(例如罵粗口、粗魯)納入考慮才決定是高級低級;
- 只有3%純以人的行爲定義高級低級。
但在“什麽因素組成階級”的分析中,
- 65.99%認爲包括工作和收入來源;
- 42.94%認爲是房屋;
- 35.32%相信教育;
- 29.93%認爲家庭;
- 26.02%相信汽車;
- 而有13.94%覺得假期和旅遊可以認定一個人的階級;
- 還有9.85%認爲使用的語文有關;
- 9.85%相信人際網絡;
- 8.74%會說有沒有女傭是高級低級的分別。
在回應中,被視爲高級的薪水是5000元以上到8萬3000元。3000到5000之間,以及少于3000元的統統被視爲低級薪水。
調查樣本只有538人,具代表性值得借鑒嗎?
這項透過互聯網發出的調查只有538個回應,誤差率4.25%,也就是只要95%准確度。
在回應的人裏面,自己報出收入的,從完全沒收入到年收入400萬。有77%自認中産階級,11%自認“低級”,3%自認“高級”。其他不確定。
大略綜觀整份報告,說實在,其實就是國人習以爲常的現象。
例如三分之二的人相信財富決定社會地位,其實何止新加坡這樣,東亞大部分地區都是吧!從俗語“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就知道了,還有時不時上新聞的上流下流事件,也可以反映啊,哪裏需要花那麽多錢做研究?看房子大小也一樣,住洋房比住一房式鼻子擡得更高,
負責開展研究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旗下的研究機構Vox Dei私人有限公司。接受《今日報》訪問的是名字一看就是來自英語國家的研究員,他們對亞洲視爲理所當然的情況,是不是覺得特別好奇?
有車人士=高級?只有新加坡才如此吧
汽車被當做階級分化的象征,這才是值得研究。
本來在很多國家屬于出行工具的東西,在新加坡因爲人爲的稅率和刻意的擡高價格,逐漸變成一種身份地位的代表物,是當年政策制定者有意無意造成的社會分化。但是隨著現代環保意識高漲,減排意識提高,開車逐漸變成一種道德問題,情況有了變化,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所以只有26%的人把汽車視爲階級象征?
去馬來西亞台灣香港中國旅行=低級?
最離譜的是,出國旅行不但被加入階級意識,連去哪裏玩也有高低之分。
一個1972年生的女子自認是低級人,認爲放假去旅遊的地方是台灣、香港、曼谷,是屬于低級的。
另外一個低級人覺得最遠去馬來西亞,而且是坐車不是坐飛機,就是低級。此外,去中國、峇淡島也是低級。
至于高級旅遊,歐洲、日本、美國甚至非洲(因爲太遠了要花很多時間金錢),都是高級。
使用母語 = 低級?
然而最該令華文圈子的人氣憤的,是有一成回應者把講新式英語和母語視爲低級。
研究者也同意,在一些方面的回饋數目是不足的,例如反應的女性比較不傾向把行爲和階級挂鈎,就因爲樣本不夠大,難以完整解釋。
單純的網絡調查,又只有538個回應,可以想見這份調查的貧弱。除了呈現的內容對新加坡來說屬于老生常談的常識,在細節方面又提不出有力的說明或者發現,如此這樣的研究,按照我的看法,根本應該重做,如果經費有限,那就根本不應該開始,浪費公款。
新加坡的“階級意識”是隱形的,很多有錢人出門穿短褲拖鞋
報告一開始就拿馬克思和孔子來解釋什麽叫“階級”,根本就像高中生在寫的課堂報告!“社會階級”一詞雖然是馬克思的社會學重點,但階級這個事實跟人類曆史一樣久遠,中文成語有多少相關的,you name it。
新加坡貧富差距的消除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是整體上,我們的“階級意識”是隱形的或者說不容易表露,跟香港和紐約那種“有錢大曬”的赤裸裸風格,非常不一樣。所以很多新加坡有錢人出門穿短褲拖鞋,去小販中心吃東西,民風相對還是很樸素。
大家都知道網民反應往往不客觀,何況新加坡根本談不上全民上網。
網民所傳達的往往有不少偏見、成見和因循任意的想法,從調查結果來看確實如此。研究員不能細察,卻把人內心潛藏的偏見、成見,具體化、表面化、固定化。雖然報告的開始表明所用的是一套可以幫助發掘受調查者真正想法的社會學方法,但是怎樣證明那些不是偏見?如果知道是偏見,怎樣轉化成比較客觀的社會現象?
報告不具啓發意義,只把大家心照不宣的現象公開出來
從報告中我們看不出其具有啓發意義的合理性。如果只是偏見、成見的集合,那是很大的問題。樣本不准確,研究者對民情的實際情況如果充分了解,就必須在調節樣本的加權方面做一些功夫,這些都沒有,就整理了回饋數字,把一個社會裏大家心照不宣的現象公開出來。
很多事情公開之後就變得很敏感。這不是言論自由不自由的問題。現在可好,講母語和新語的人是不是要自覺低級?去馬來西亞旅行是不是最好不要跟同事講?按照我們的體會,在新加坡請不請女傭根本是需要的問題,跟show off一點關系都沒有,就因爲幾個人回饋了這樣的反應,就被當做一個社會階級的表征,這是何其荒唐的調查!
黑了政府一把?原來新加坡半數人口都是低等人?
新加坡社會對很多外國人來說是相對質樸,土豪極少,也極不張揚,這跟80%以上人口住在組屋有關系。因此新加坡人普遍因爲社會地位而自卑的現象極其少。
對中文語文來說,所謂的高級低級,也就是上等人下等人,是非常不遜的言語,訴諸文字,幾乎等于罵人。一個國立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員,不去深入了解本國文化,卻以爲掌握社會學研究的工具和語言,就用對本土語言帶有侮辱性的言語研究本國政治社會現象,無疑非常幼稚。
話說回來,這一研究成果對鄙國政府算是一種高級黑,按收入3000到5000元被視爲低級或者下等人,本國超過半數人口都是,這是執政黨半世紀的治理政績結果,是不是該回應回應呢?
把人分階級等級是封建的做法,現代社會的治理必定致力消除,追求平等。研究員要探究的問題,鄙國政府難道掌握不住,需要透過這樣的研究去發現?研究機構主管不認爲這樣的“低級”研究需要重做得更嚴謹更有意義才發布嗎?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