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好像不再那麽在乎國際排名了。
從哪裏看得出?
近年來,本地兩所大學在各類國際排名上步步高,直追歐美名校。最近英國的QS教育集團公布的全球排名中,分別挺進到第11(國大)和第12(南大),超越美國常春藤名校如普林斯頓、耶魯、哥倫比亞。
世界數百大學之間競爭激烈,如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本地兩所大學越辦越勇,漸漸熬出了頭,登上國際龍虎榜。有點意外的是,這個新加坡版的“超英趕美”,在消息公布之後,社會各界反應不大,大家好像庭前看花開花落,一片淡定。
或許我們看多了國際排名,有名列前茅的,也有幾個排名幾乎墊底的,大夥見怪不怪,有了一份榮辱不驚的成熟了。
又或許,人們對這樣的排名半信半疑,不敢相信國大和南大會變得這麽厲害。
長久以來,在新加坡人心目中,歐美頂尖學府裏天下高手雲集,顯得高不可及,不是本地大學可以相提並論的,更不用說是追趕上去。志向遠大的才子才女,無不向往考進哈佛、劍橋這樣的名校,然後考取優異成績,成爲大家眼中名符其實的狀元。
本地大學當然也有優秀學生,不過在人們的意識裏,他們是地方甲組比賽的冠軍,比起世界級超級聯賽的冠軍,有些差別,含金量也不同。
在我們的公務員體系裏,曾有很長的一段日子,這樣的分類特別明顯。傳說中的“scholars”和“farmers”之別,差別往往在于一紙文憑:歐美名校的佼佼者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參加工作沒多久就直上青雲,施展各種騰雲跨風的絕技,而在田地裏一鏟一鋤慢慢耕耘的,十之八九是本地畢業生。
西方學府底蘊深厚,雄霸天下已經有幾百年,亞洲大學要跟它們齊名,要讓世人對它們刮目相看,還有一段路要走;不過,無論如何,國大和南大年年進步,積累了可觀的功力,能夠爲本土學子提供優質的教育,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這可以提振本土學子的士氣和自信心,進而模糊精英的定義,讓人越來越難分得清誰是精英誰不是。
當人們覺得滿街都是精英的時候,精英主義的色彩就會漸漸消減,這符合時代潮流和民衆的意願。新一代領導人最近開展與民對話的活動時便說:政府不是萬事通,民衆也有好主意,也不乏有識之士,所以政府願意聆聽、求教。
他們近來也愛說:英雄不問出處,文憑至上的觀念過時了,而政府部門人事管理制度也已經改變,已經不再那麽看重文憑,現在更看重的是能力和品格。
政府也有意淡化精英的色彩,就不知公務員體制裏的“農夫”是否已經察覺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