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花了150萬元買下公寓”,“不是住在政府組屋”,來自印度的外來專業人士,因爲不爽自己的訪客需支付10元夜間停車費而怒罵保安的過程被拍下並在網絡瘋傳。
外籍住戶和本地保安的“對戰組合”,以及該名印度專業人士囂張跋扈的態度,也讓國人對移民課題的敏感神經再度被觸動。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和種族和諧資源中心OnePeople.sg近日發布了一項全國調查的結果報告。該調查針對五個可能影響新加坡凝聚力的斷層線,對4015名公民和永久居民進行了訪問。
移民課題是本次調查列出的五大斷層線之一,調查結果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國人的敏感情緒,但也呈現出一些和常見社會認知有所出入的資料。
在移民課題部份,該調查針對五個部份,包括國人對新移民的看法、移民課題處理不當會産生什麽後果、政府幹預移民政策程度、公共討論是否足夠以及國人可接受的移民比例詢問受訪者,並加以數據量化。
誰對移民課題最敏感?
說到移民課題,就不得不提人民行動黨在2011年創下建國以來最差的選舉成績,首度丟掉一個集選區,報告指出,移民政策被視爲當時其中一個導致國人對政府産生不滿的主因。
寬松移民政策引來大量外勞和外籍專業人士,導致本地薪水下降和房屋價格升高。按照這個脈絡來看,移民課題導致民生問題,很容易産生一種對移民政策較敏感的應是在生活上辛苦掙紮的中下階層國人的印象,不過調查結果卻打臉了這一印象。
調查發現,較富有國人、年輕國人和教育程度較高的國人才是對移民課題更爲敏感的群體。
其中,越富有的國人,反而越擔心移民課題可能産生的後果,包括國家身份認同和政府信任度的削弱。超過一半居住在私宅者擔憂移民課題處理不當將削弱國家身份認同和政府信任度。
相反的,只有三分之一居住在三房式或更小政府組屋單位的受訪者持相同看法。
報告認爲這種現象有兩種可能解釋:
- 住私宅者一般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在勞動力市場上必須和外來人才在相似領域展開競爭。
- 相對于外國人購買受管制的政府組屋,私宅市場將面臨外來人士的競爭。
18歲至25歲的年輕國人同樣對移民課題感到敏感,因爲他們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勢必在工作和住宅市場面對更多來自外來人才的競爭。
同時,教育程度較高國人和年輕國人在政府幹預程度方面,也較其他群體更認同政府在移民課題中,必須采取更多行動。
教育程度較高國人和年輕國人希望政府在移民課題上做得更多的可能原因,同樣也是由于他們在勞動力市場必須面臨與日俱增的外來人才挑戰,因此開放的經濟體制必須受到管制。
教育程度較高國人和年輕國人也希望能有更多關于移民課題的公共討論。
住越近,接納度越低
調查也顯示,國人與新住民住得越近,他們對新移民的接納程度就越低。
高達六成受訪者表示,在自己所居住的鄰裏,比較理想的新移民比例是1%到20%。
如果再把範圍縮小到同座組屋,接近一半(42.9%)的受訪者希望只有1%到10%的新移民和自己住在同座組屋。
加上11%到20%區間的受訪者,一共有71.1%的受訪者認爲理想的新移民比例是1到20%。
除此之外,有47.8%的受訪者認爲,新移民占新加坡總人口的理想比例是11%至30%。
盡管上文提到年輕國人對移民課題較爲敏感,但比起年長國人,他們反而更能接納更高比例的新移民住在自己居住的鄰裏。
其中,18歲到25歲受訪者中,近四成(37.1%)認爲自己所屬鄰裏的理想新移民比例爲11%至20%,這比65歲以上群體的27.7%來得更高。
本地華人最擔憂移民課題處理失當的後果
對于移民課題處理失當所可能引起的問題,受訪者認爲最可能導致的後果包括削弱新加坡人身份認同、政府信任度下降和對特定社群感到憤怒。
新加坡華人在削弱新加坡人身份和政府信任度下降兩項指標的態度尤其顯著,44.3%的華族受訪者擔憂國家身份被削弱,42%的華族受訪者認爲移民課題處理失當會導致政府信任度下滑,上述數據都比馬來族和印族受訪者來得更高。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爲非華族新移民帶入不同的文化習俗,即使是華族新移民遷入也會帶來和本地華人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
因此,更多華族受訪者希望能保留獨特的新加坡華人身份,並擔心移民的遷入會削弱他們的獨特性。
馬來移民受接受度最高
接近九成受訪者認同,他們能從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身上學習到各種文化,同時也認可在自己所住鄰裏有其他國家人士是一件好事。此外,72%的受訪者也表示願意和新移民往來。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67.5%的受訪者認爲新移民並未真正融入新加坡。
盡管上面的資料顯示受訪者對接納新移民似乎抱持開放態度,但若要在公領域和私領域中和新移民相處,國人的接受程度恐怕就得打折。
其中,在新移民成爲自己同事或員工方面,無論是來自中國、印度或其他區域的馬來新移民,都分別有逾八成受訪者表示這樣的相處會是舒適的。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其他區域的馬來新移民所獲接受度最高、中國新移民居次、印度新移民的接受度最低。
如果情境換成由新移民擔任自己的上司,國人感覺舒適的比例瞬間滑落至七成,馬來新移民比起中國新移民和印度新移民,同樣獲得更高的接受度。
八成左右的受訪者對于新移民成爲自己的隔壁鄰居感到舒適。將各國新移民細分來看,馬來新移民的接受度同樣高于中國和印度新移民。
國人只願意“有限度”接納新移民
盡管有高達七、八受訪者對和新移民在工作和住處相處方面感到舒適,但這不意味著他們願意接受新移民“侵門踏戶”成爲新加坡人口的多數。
報告指出,少于五成的受訪者願意接受新移民組成我國主要人口,其中47.5%的受訪者能接受中國新移民成爲人口多數、44.3%的受訪者可接受印度新移民占人口多數,馬來新移民則再度成爲最受歡迎的新移民群體,仍有50.3%的過半受訪者表示對馬來新移民成爲人口多數感到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所有數據,感覺舒適的比例都比2013年的調查來得低,其中對新移民作爲新加坡人口多數部份更是從五年前的五成左右,跌破四成,顯示國人對新移民的態度比五年前來得更保守。
另一方面,受訪者在私領域方面,對新移民成爲自己姻親或配偶的舒適程度接不算高,倒是對新移民成爲自己的親密朋友抱持較開放態度。
近八成國人願意移民海外
調查顯示國人對新移民的接納度仍然有限。不過,在對新移民進入我國不是那麽抱持開放的態度的同時,另一份調查卻顯示有近八成國人願意移民。
《聯合早報》報道,由人力資源公司任仕達(Randstad)展開的調查顯示,只要出現更具吸引力的條件,有不少國人願意移民海外工作。
71%的受訪國人願意爲了“有意義的事業”移民,74%則會爲“更高的薪水”移民。此外,如果移居國外可改善工作與生活平衡,並對他們的事業有利,高達79%的國人表示他們會考慮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