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和貝魯特這兩個名字最近天天出現在各大新聞平台,伴隨它們的畫面都是殘破不堪的。
一張又一張,全是一片又一片被炸毀後的廢墟。
諷刺的是,這些畫面其實更接近我們對黎巴嫩先入爲主的印象:內亂不斷、廢墟林立、作風保守。
黎巴嫩其實是一個非常時髦的阿拉伯國家,也是一個容易旅行的小國。
這個國家全長約200公裏,由海岸線到內陸也不超過50公裏,不少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都在首都貝魯特兩個小時的車程外,同日來回也很方便,因此不少人以貝魯特作爲據點,然後包車或坐公共汽車到周邊遊覽。
在羅馬時代,黎巴嫩已經是東地中海的商貿重鎮,因此全國布滿了羅馬時期的曆史遺址,到處都有斷柱殘壁的樂園。
黎巴嫩安全嗎?這事情我也說不准。
黎巴嫩發生過可怕的內戰,也曾經和以色列交戰多時,局勢每天都在改變,前一天原本想去黎巴嫩的第二大城黎坡裏,結果車開到半途就得折返,路被封了,問司機發生了什麽事,司機輕描淡寫的說:前方發生激戰,似乎是平常事一樣。
黎巴嫩司機開車十分瘋狂,經常把兩條車道當成三條來開, 超車超速是司機必須學會的技術,才能在路上馳騁。現在回想起,坐在黎巴嫩司機開的車上,算是我在黎巴嫩做過的最危險的事情。
被譽爲“中東巴黎”的貝魯特
戰亂之前,貝魯特在上世紀60年代曾經有過輝煌,是老外口中的中東巴黎。
除了幾個富有的油國之外,黎巴嫩的人均所得爲中東之冠。由1975年開始,長達30年的戰亂幾乎摧毀了貝魯特。
過去十幾年局勢算是穩定,貝魯特擺脫了戰亂,慢慢恢複到上世紀60年代的風華絕代,但它的鄰國以色列、敘利亞都是多事之地,動蕩也經常波及到黎巴嫩,以致這個美麗的國度不會輕易出現在旅人的行程當中。
貝魯特人的生活十分歐化,雖然位于中東地區,但黎巴嫩基督徒人口比例很高,占了總人口的4成。
我到訪的時候正值齋戒月,但正午時分,餐館永遠是鬧哄哄的。夜晚的貝魯特更是不輕易睡覺,很多餐館過了9點鍾才開始迎來人潮,一直營業至午夜時分。
我在城市中著名的Liza餐館用餐,餐館設計時尚而自信,完全有資格登上各種設計雜志的封面。女老板就是先在巴黎設點,然後再把分店開到家鄉貝魯特來。
在街上你也能經常能看見豪華跑車,這完全顛覆了我先前對黎巴嫩的想象。
臨靠地中海的貝魯特,陽光十分充足,海岸設有不少沙灘俱樂部,城中的俊男美女原來都聚集到這裏,躺在躺椅上曬太陽品嘗著雞尾酒,DJ播放著目前歐美最流行的音樂,一時間我還以爲自己正在Ibiza島呢。
在局勢較爲安穩的日子,貝魯特瘋狂的夜生活和地中海的陽光和蔚藍,吸引了不少歐洲人來這裏度假。當地人覺得自己更像是熱情奔放的地中海人,而不是拘謹保守的中東人。
在貝魯特的市區內亂逛,日常的喧鬧中依舊能感受到緊張的氣氛。
由于市中心布滿了不少政府辦公的大樓,因此戒備頗爲森嚴,到處設有站崗的兵士,以銳利的眼神注視著路人。
市中心有不少現成的戰爭紀念碑,著名的假日度假酒店,早已經失去了所有的玻璃和趾高氣揚的遊客,鋼骨水泥到處是炮彈的痕迹,更像是一棟爛尾樓。這算是一件荒謬的裝置藝術吧,矗立在市中心,活生生的提醒著貝魯特人那些不堪回首的記憶。
我忍不住拍了照片,就被士兵叫住,說這裏不能拍照,必須馬上把照片刪掉,但士兵的態度是友善。
市中心的建築風格十分混搭淩亂,也正是這樣的風格提醒了一場場可怕的戰爭曾經在此輪番上演。
各種造型設計新穎的公寓由廢墟中升起,向貝魯特人預示了一個可靠的未來,其中不少還是名家的設計,比如赫佐和德梅隆設計的貝魯特陽台是目前全市最貴的公寓,層層疊疊富有層次的樓房,風格十分前衛,也成了貝魯特一抹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
一些仿古風格的樓房及街道,看起來太新,旨在複原這裏曾經有過的歐式地中海情調。一些廢墟依舊還是廢墟,一口破牆裏有破爛的沙發,牆上留下了一家人的生活照。
華美的廢墟,不過是失敗的紀念碑,提醒著世人,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喧鬧的繁華總會凋零,認清了這些,也就讀懂了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