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熱傳“連續25天每天25下俯臥撐挑戰”(#pushup challenge),來提高公衆對心理健康意識,例如促使患者自殺的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TSD)、焦慮症和抑郁症等。
別問紅螞蟻做俯臥撐(本地稱伏地挺身)能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意識,紅螞蟻也好想知道這當中的關聯。
這個全球挑戰的發起人是誰,至今不明,但確實得到全球各地人們的響應,紛紛拍下自己做伏地挺身的英姿,順道展示自己健美的身材和肌肉,上載到社交媒體上。
該挑戰的規則是,接到挑戰者在被點名的隔天,就必須連續25天,每天做25下伏地挺身,記錄在案,並且每天須點名另一人接受挑戰。鼓勵大家把這個挑戰傳出去,來提高更多人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這個挑戰風最近吹進本地政壇。
短短七天就有十多名部長和議員紛紛響應,並點名其他內閣同僚或議員參與,看來他們都“領略”到這項挑戰的意義和關聯。
已經參與的包括國會議長、馬林百列集選區議員陳川仁、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顔曉芳、衛生部政務次長拉哈尤·瑪贊、三巴旺集選區議員林偉傑醫生、義順集選區議員黃國光,以及新議員如傅麗珊、黃文鴻、閥賀米、葉漢榮、陳聖輝和謝曜全等。
部長和議員爲響應挑戰,還在忙碌的日程中,抽出時間在不同場地做伏地挺身。比如,經常趁工作空檔到國會大廈附近跑步的陳川仁,伏地挺身的地點就包括在國會大廈前的草地和住家院子。
一向酷愛運動的陳川仁應該是本地最早參與這個挑戰的政治人物,他從9月16日(上周三)開始這個挑戰,至今已堅持了七天。
陳川仁昨天告訴《聯合晚報》,他不清楚發起人的身份,但認爲這個挑戰很有趣。
他指出,心理健康影響許多人,提高人們這方面的意識尤其重要,唯有改變公衆對心理疾病的負面印象,更體恤患者,才不會因爲無知引起的言行,傷害到患者和其家人。
“一旦提高這方面的認識,我們將能知道周圍是否有需要協助的人,可以推薦他們尋求專業協助。”
他還因爲自己抽不出時間,沒有遵守“規矩”少做一天伏地挺身,在星期六(19日)補做,共做了50個。
17日被陳川仁點名的唐振輝坦言自己非常非常非常久沒做過伏地挺身,更擔心自己無法一次過完成25個。
唐振輝開玩笑寫道:
“如果你看到視頻‘暫停’了,並不是因爲你的手提電腦或手機網絡不佳,我只是在喘口氣。”
雖然過程的確有點艱辛,但他最後還是完成了挑戰,並擺出了勝利的pose!
他第二天挑戰時,也解釋了自己的右手掌和拇指沒有牢牢地貼在地上的原因。
他說:“有些人注意到昨天的視頻,評論說我在做伏地挺身時,右手掌和拇指沒有牢牢地放在地上。我的手腕有舊傷,幾年前在一場足球比賽中扭傷了,還動了手術。現在我無法將手腕平放在與手臂成直角的位置。不過我還是可以踢足球和做(一些)伏地挺身。謝謝你們的關心和建議,我會小心的!”
而在阻斷措施期間也參加了由ActiveSG發起的“每日60秒運動挑戰”,幾乎每天都在面簿上上載做運動的視頻的傅海燕前天(9月19日)被唐振輝點名參與挑戰,立即響應了這項挑戰。
她是在做了居民家訪後,爭取在組屋樓下的遊樂場完成挑戰。
傅海燕在面簿貼文說,
運動是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因爲運動會促進有愉悅感的荷爾蒙,定時運動將有更佳的精神健康,同時保持身強體壯。
看來,我們的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找到了運動與提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
傅海燕這兩天分別點名三巴旺集選區議員傅麗珊和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參與挑戰。
然而傅海燕的上述解釋,並沒有讓網民明白如何通過伏地挺身來提高公衆對心理健康意識。
網友劈頭就問,你做伏地挺身對備受心理健康問題折磨的人有什麽幫助嗎?我們需要的是系統的改變和認識到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咨詢或去除標簽,而是必須意識到政策層面上,心理健康與種族主義,性別歧視,資本主義有真實的交集。你正在推動哪些政策來有效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如果你能在國會裏呼籲政府采取系統上的政策改變、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治療的普及性,難道不是更有效嗎?
傅海燕接著也禮貌地回答說:
“這是爲了支持提高心理健康認識的運動。由于心理健康不屬于我的部門管轄,我只能盡我所能來表示支持。我相信再小的行動都是有幫助的,你不這樣認爲嗎?做了總比沒做好,不是嗎?”
其實,伏地挺身挑戰並不是首次被提出。
2014年,各大社群中也出現“22下伏地挺身挑戰”(22 Pushup Challenge),目的是要關心美國退役軍人所産生的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
挑戰者得連續22天,每天一口氣做22下伏地挺身,並將過程拍下上載到社交媒體,並附上#22pushupchallenge的標簽。完成22天的挑戰後,就可指定另外3個人接受挑戰。
當時這項挑戰當時經由美國名人瘋狂傳開,熱潮後來也吹來新加坡。
這個伏地挺身的挑戰的確不那麽好理解如何提高公衆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它沒有疫情期間對著窗口鼓掌來支持前線醫護人員那麽直接,也沒有像爲漸凍人協會籌款而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想要讓人們感同身受那麽好理解、效應那麽好。
這類挑戰,就是希望借互聯網的力量,一傳十,十傳百,名人政要拍攝視頻引起廣泛的關注,如果加上健美的身材和肌肉就更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了。
只要這些公益活動的主旨與動機、善意與創意都是以正面和好的出發點,那是值得給予支持和肯定的。
反正有人響應就能普及開來,然後就能達到提高意識的目的,不是嗎?
事實也證明,部長議員的這些視頻,確實引來了不少網友留言與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