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部由丹麥拍攝的紀錄片。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啟發。紀錄片跟拍了兩個國家的畢業班《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
紀錄片安排了權威專家,為兩國的孩子設計了多項領域的測試希望以此做些對比探究兩國教育的不同之處。
9年Z班的孩子們來自丹麥一所非常典型的公立學校,也是奧胡斯地區最好的中學之一。班級成員的文化背景多樣,孩子們狀態和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具有代表性。
中國初三13班的孩子們來自哈爾濱的69中學,二線城市的重點初中。接受的也都是比較典型中國式教育。
兩個班級里都是即將面對本國中考的孩子都是14、15歲左右的年紀,紀錄片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討他們是怎麼上課的,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和他們能做什麼。
紀錄片製作方請到了丹麥各個領域的頂級專家學者為孩子們出測試題,讓兩國的孩子們進行公證的比拼。測試項目分別為:閱讀、數學、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和英語。
很多人都非常期待最後的結果。一方面,丹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之一。那裡是童話的王國,樂高的故鄉,教育理念一直被世界稱頌。
另一方面,中國是古老而勤奮的國家,這個民族有著驚人的韌性與生命力。中國的教育常被認為是刻板的,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潛力卻又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中國的孩子們到底怎麼樣呢?
紀錄片在開始比拼之前,呈現了一些比較有趣的對比:
兩個國家班級人數的區別
丹麥9年Z班的學生之前是8年級的兩個班,暑假之後被合併到一起,便於給孩子們上更多的課程。
合併之後的班級也只有30名學生,兩個班主任共同管理。班主任還認為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孩子太多了,無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的獲取知識,很難了解學生們每個人的想法。
在中國方面,中國初三13班有54名學生,一名班主任老師負責統籌管理。
班主任老師認為,學生們每天在校的時間非常長,有很多時間跟孩子們在一起,還是可以比較深入的了解孩子們的想法。
從在校時間上來看
丹麥與中國也截然不同
中國學生的上課時間一般是早上6:50左右開始到晚上6:50左右結束,並且晚上回家也要完成不少的家庭作業,光是在校時間就有12個小時。
而在丹麥學生則是8點鐘左右到學校,下午2點就會放學。每天在校時間是6個小時。
半天制是丹麥一直以來的傳統。因為在很久遠的時候,孩子們要在下午幫父母做農活。儘管現在早就已經不需要了,但上課時間一直沒有調整。
目前有些丹麥學者呼籲增加上課時間,政府也積極推動卻似乎阻力重重,因為孩子們覺得學習負擔已經很重了。
在課堂紀律上
兩國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
丹麥學生們的課堂更加自由。學生可以在課堂隨意發言,可以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老師也會走到學生身邊跟學生交流探討問題。
丹麥的老師們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課堂比較混亂,有些孩子比較自覺,程度比較好。而也有些孩子貪玩,還經常性的遲到,影響集體。
在中國,課堂上要好管理得多。老師們被賦予了更多權利,學生們對老師也足夠尊敬。發言和回答問題舉手,教學是嚴格按照大綱要求進行的,一切似乎更有條不紊。
兩個國家的教育中
對待競爭的態度也各有特點
在中國的教育中,孩子們彼此之間的競爭是被鼓勵的。班級會在教室後面公布每個學生的各科成績,鼓勵孩子們互相追趕提升自己的排名。
校方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家長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孩子們營造一種備戰中考的緊張氛圍。
紀錄片採訪了一名在班級中成績優異的孩子。男孩表示很喜歡做第一名的感覺,這是自己的一種成功。
在一個團體中總有勝利者和失敗者
班級里的一名擔任班長的女孩子也在採訪中表示競爭是非常有必要的。沒有競爭,人會比較追求安逸,會墮落、懶散、沒有奮鬥目標。
而在丹麥孩子們之間的競爭是被刻意的避免的。在足球、籃球等體育活動中競爭是可以被討論的,但在平時的學習中,學校和老師都不會讓學生們互相比較。因為擔心這樣會讓一些孩子感受到壓力。
紀錄片也採訪了丹麥班級里,一位成績特別好的女孩子在被問及自己是否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人的時候,女孩子回答:「上進心這個詞被濫用了,我覺得我只是成績比較好而已」。
一邊說這句話女孩子竟然一邊哭泣了起來,
採訪者問女孩為什麼哭?女孩委屈的回答:
「在班上,我被認為是成績最好的學生。有時候聽到他們說你每門都考滿分還來這裡幹什麼?這讓我覺得很委屈,我只不過是做我想做的事情。
連班主任老師也說:「孩子如果滿足老師的各種要求會被認為是太有上進心,容易被孤立,不利於和同學們融洽相處。」
第一輪比拼項目:閱讀能力
孩子們迎來的第一場比拼是關於閱讀的測試試卷由丹麥師範大學閱讀方面的專家來準備。
兩國國家都認為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沒有閱讀能力很難去學習其他的專業知識。
測試題一共有30道,測試時間是30分鐘。試題基本也是按照由簡單到複雜這樣的順序排列的,最後一道題比較困難。專家們設置了陷阱,孩子們不仔細閱讀很可能就會答錯。
有丹麥學生表示可能自己不會考得太好,因為是跟中國學生一起考,覺得中國學生很聰明。
還有人說中國孩子的知識面比較寬,可能會比丹麥學生成績好。
在考試的過程中,中國和丹麥兩國的孩子們都沒有覺得試題很難,也都認為自己考的還不錯。
考試結果顯示兩國班級之間的差異也確實沒有非常明顯。中國學生的平均正確率是76%;丹麥的學生平均正確率是70%。數據上看,是中國學生獲得了勝利。
但是也有一個比較值得注意的現象:丹麥孩子的平均正確率低,主要原因是班級孩子的閱讀水平差異很大。丹麥有2名孩子做對的全部題目得了滿分;中國班級則沒有全對的在只錯一道題、兩道題的這部分學生里。丹麥學生的數量也高於中國學生;在最拔尖的部分孩子裡,丹麥學生是占得了優勢的。
但是在錯誤率很高的學生中,丹麥孩子也是占了更多的比例,甚至有學生只做對了2、3道題目。也就意味著這些孩子可能只有小學3年級左右的閱讀能力和水平;而中國孩子中,卻沒有這種情況,所有孩子都能答對一半以上的題目。
麥專家說在丹麥9年級的班級中,有15%——20%的孩子是沒有足夠的閱讀能力的,這部分孩子需要更多的空間和幫助。
然而老師們認為9年級的時候完全沒有足夠的時間快速提升這些孩子的閱讀能力,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科目要學習。
丹麥學者們也無法達成統一,有學者認為,現有的教育對這部分學生太寬容。往往處於所謂的「好意」,這降低對這部分學生的要求,即使他們只做了很簡單的事情,也給他們很多的誇獎,而不是嚴格的要求和督促。
最終閱讀能力比拼結果:
中國孩子獲勝
第二輪比拼項目:數學能力
兩國國家都認為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沒有閱讀能力,很難去學習其他的專業知識。
在閱讀比拼過後,兩個國家的孩子們迎來的是數學方面的比拼。
關於數學,中國孩子在基礎數學上的能力是被世界廣泛認可的。中國孩子初中的數學難度也已經超過了多數的國家。
所以為了讓這次比拼更加公平,兩個國家的孩子會分別做丹麥的中考題以及中國的中考題。但是丹麥權威學者們會把中國中考題中,丹麥從來沒講過、沒學習過的部分去掉,只留下丹麥課堂上講過的題目。
在比拼之前,丹麥學者做了一些分析,他認為中國的數學是比較早期的「純數學」教育,孩子們學的比較死板;而丹麥的數學側重於應該用在實際生活的問題中,考察孩子們的數學能力。
所以哪怕是去掉了中國中考試題中難度比較高的題目,可能最後獲勝的還是中國學生。但是如果中國學生做丹麥的中考題可能也會不太適應,最後結果並不好判斷。
最先進行的是中國畢業試題的考試,兩個國家的孩子同時進行測驗。丹麥學者們已經調整過確保所有題目都是丹麥學生們接觸過的。
但是在考試結束後的採訪中,丹麥孩子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孩子們紛紛表示:「當我一打開試卷整個人都傻掉了,好多題都不會只能靠瞎猜。」
之後兩國的孩子們開始做丹麥的畢業考試題。有專家把丹麥文翻譯成中文,兩國孩子的考試時間是同等的45分鐘。
但是考試中,有不少中國孩子在20分鐘左右就答完了所有的題目,對中國孩子來說考試內容並不難。
兩國孩子的考試成績也證明了中國孩子的數學能力確實是非常的強的。
僅僅是試卷中的第二道選擇題請學生們選出正確的式子就出現了特別明顯的差異。
中國學生在這道題上的正確率達到了96%;而丹麥學生的正確率只有9%。
最後的結果很明顯,在中國試卷的比拼中,中國孩子做對了平均90%的題目;而丹麥孩子平均只做對的30%,中國孩子比丹麥孩子的成績要好上足足3倍。
對這個結果丹麥學者表示有些難過,他們肯定了中國學生的努力,也認為丹麥本國的孩子們可能需要更多的練習,同時應該做到齊頭並進,給程度不太好的孩子一些更多的幫助。
最終數學能力比拼結果:
中國孩子獲勝
第三輪比拼項目:團隊合作能力
在數學比拼過後是比較令人期待的團隊合作能力比拼。丹麥的學生和學者們,普遍認為他們可以在這項比拼中獲得勝利。因為團隊合作和團隊精神是他們從上學後就一直在刻意的培養的。
的確,丹麥在對學生團隊合作的培養上很下工夫。孩子們有相當多的機會進行分組討論、分組練習以及分組來做各種報告。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野營,各自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分工。
首先從兩國兩個班級中各自抽出8名學生分成2個小組,給每組學生分發50張白紙以及4個強力透明膠。要求孩子們在規定的30分鐘時間內搭建一個類似房子的獨立支撐體,能讓小組的4名成員進入到建築物裡面。
孩子們不知道的是,最後搭建建築物的好壞並不是這次的評判標準,而是攝製組會把他們在這30分鐘任務時間內的行動全都仔細的錄製下來,交給丹麥專家進行分析來看他們是如何進行合作的,是否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經過商討和團隊的努力,4組孩子的建築物都在規定時間內搭建完成了。過程中有過討論有過協作,看起來都是非常努力的。
丹麥專家們對4組孩子的搭建過程錄像進行仔細的分析,評判的主要標準是看團隊是否足夠專注,以及是否能夠聆聽彼此的意見和想法。
最後的測試結果顯示,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國學生的表現最好。因為他們非常善於在團隊合作中表達自己的意見、聆聽同伴的意見,並且進一步的改進任務過程中的方式方法,相互支持相互幫助。
中國團隊在整個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高度的專注,目標明確,沒有嘻嘻哈哈也沒有小打小鬧。
丹麥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則表現出了兩個不同的專注點:一個是執行任務,另一個則是自我的形象。孩子們在過程中嬉笑打鬧,看衣服手錶鞋子。專家們認為這影響了丹麥孩子的發揮。
也有學者在反思丹麥是否太過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丹麥的孩子真的在團隊合作上比其他國家有明顯的優勢。可能也需要進行調整,讓孩子們更加專注更加執著,而不是只顧及自己的快樂。
最終團隊合作能力比拼結果:
中國孩子獲勝
第四輪比拼項目:創新能力
丹麥一向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也一直在做自主創新的努力,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所以誰更有創新能力也是這次比拼對決的關鍵之一。
據此丹麥專家設置的試題是,每個班級選出幾名孩子,給孩子們一疊相同內容的畫,讓孩子們自由發揮、添加新內容作畫,並且給畫作想一個標題,限時15分鐘。
最後的評判由丹麥及中國兩國4名專家,獨立進行判斷打分,最後綜合評價完成。孩子們畫工怎樣都沒問題,主要是看孩子們的創造性和想像力、從原創性、靈活性,思維開闊性以及創意拓展性四個方面進行評價,這種方式也是國際上普遍認可的。
對於結果的預測,丹麥專家和學者們依然普遍認為創新能力上丹麥會勝出。因為中國的教育看起來對孩子們的創新能力是比較約束的。
然而最後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的創新性方面也是要比丹麥學生高的。專家們一致認為比較有創新性的畫作幾乎都來自中國孩子。
表現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畫作
在彈豎琴的男人
只有一幅丹麥孩子的作品被挑選出來表揚,名字是度假天堂。
但是也有些現象讓丹麥專家意外,關於人體器官方面的畫作題材丹麥學生選擇的很多,但中國沒有一個學生選擇。
專家們表示這可能跟丹麥學生比較開放,思維不受限制有關。中國學生比較嚴肅,所以不會選擇相關題材。
但是最後的結果同樣是中國學生在創新能力上要表現得更出色一些。
最終創新能力比拼結果:
中國孩子獲勝
第五輪比拼項目:
英語能力
最後一輪比拼是關於英語能力的測試。測試分為聽力測試和筆試在這輪考試中,丹麥學生和專家同樣認為自己會勝出。因為丹麥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使用英語,在基因方面也更加占有優勢一些。
事實上,中國學生也確實遇到了挑戰,在聽力部分中國學生普遍表示聽不懂,選項也很難看懂。
丹麥學生則表示完全在能力範圍內,覺得自己考的還是不錯的。
最後考試的結果讓丹麥專家感覺比較驚訝,因為兩國的差距超出了丹麥專家的心裡預期。
丹麥學生平均答對了71%;而中國學生平均只答對了29%。
原本專家預測可能丹麥學生會比中國學生好10%——20%左右,但是結果看來要樂觀得多。
而在筆試的英語部分,學生們主要的閱讀文章回答問題,很多中國學生同樣表示很難。丹麥學生表示還可以,不算太難,應該可以比中國學生好。
最後結果顯示丹麥學生平均答對了61%的題目,而中國學生平均答對了29%。也就是說在聽力與筆試部分,丹麥的孩子們表現非常好。
最終英語能力比拼結果:
丹麥孩子獲勝
就此,所有的比拼結束
中國孩子在閱讀、數學、團隊合作能力
創新能力方面
都取得了優勢
但是在英語方面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面對這樣的結果
丹麥專家表示很擔憂
如果丹麥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可能短時間內
丹麥學生的優勢
就會被中國所超越
丹麥也有學生表示
」個人覺得,中國人將來
有一天會征服全世界「
兩個班級的比拼結束了
國際之間的競爭卻不會停止
也許我們不應該因為一次比拼結果
而感到沾沾自喜
但是我們有理由信任自己的孩子
信任這個國家雖然有著弊端
但依然在不斷調整和進步的教育
少年強則國強
我們也相信
我們的孩子們
一定可以非常自信的
站在國際舞台上
迎接一切未知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