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聲明,我是個有近30年煙齡的老煙槍,染上惡習後從一包幾塊錢的香煙抽到現在的十幾塊錢,當然也經曆了社會對吸煙者越來越嚴重的歧視。
再來我也必須表明,我是支持在特定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包括(特別是)醫院、學校、機艙、電影院、辦公室、地鐵、巴士、德士……幾乎任何密閉空間,其實都不應該吸煙,因爲二手煙的味道的確讓人不舒服,包括我自己在內。
國會議員黃國光(義順集選區)10月5日在國會辯論時建議,把禁煙措施擴大至個人的住家。他的理由是因爲更多人居家辦公,越來越多人投訴鄰居的二手煙,相關的糾紛不但增多,而且情況絲毫沒有改善。
新聞報道引述了一些投訴的例子,包括家裏有老人、小孩,或者罹患了癌症的家人。他們擔心鄰居的二手煙會傷害家人的健康。這些擔憂不無道理。
上網搜索就會發現,關于二手煙危害健康的資料汗牛充棟,甚至還有科學家提出三手煙的假設,就是殘留在衣物和室內擺設的香煙有害物質,也會影響人的健康。各種官方機構和權威醫療刊物也都用這個理由,支持更多的禁煙措施。
在這個科技進步神速的世代,科學的地位變得崇高,甚至到了不可置疑的地步。科學方法當然是有效的,可是人性的盲點卻始終存在。有時候,爲了達到自己所認爲正確的目的,科學也被刻意地扭曲和利用。對于二手煙甚至是三手煙的研究,就存在這種現象。
包括煙草公司在內,沒有人會否認一手煙對健康的傷害,這是經過嚴謹的科學和醫學調查所證明的結果。但是,對于二手煙的研究,卻未必符合這種高標准。
當然,煙草公司曾經贊助否定二手煙害的調查,試圖模糊焦點,讓二手煙的研究出現過爭議,可這卻並不能用來證明二手煙的調查結果,就是不可置疑的正確且最終的結論。
我不知道王國光議員所引用的“我國因二手煙而死亡的人數達383人”出自哪裏,權威性有多高,但是美國的很多相關研究所得出的類似結論,後來都被更大型的同類研究結果否定。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雜志2013年12月發布報告稱,在對7萬6000名婦女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後發現,沒有證據支持二手煙跟肺癌患病率有關。
科學界有一個重要的觀念“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系”(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是我們在討論二手煙問題時必須要謹記的教訓。
例如,數據顯示從1920年到2020年,海盜數目不斷銳減,同樣在這100年間,全球氣溫持續上升,不能因此得出海盜減少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的結論。
提出這些研究爭議並非要否定對鄰居二手煙的投訴沒有道理,而是想指出,這類投訴的性質的嚴重程度:鄰居的二手煙味真的很讓人討厭,但是聞到二手煙不代表就會增加自己或家人的死亡概率。
社會在對待這類投訴時,如何采取有分寸、不過當的反應,將決定我們社會的包容度和宜居性。
我們已經因爲小印度暴亂而禁止在夜間售酒和在公共場合飲酒,越來越多煙客被逼在規劃的空曠空間吸煙,這種種限制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稍微更無趣一些,也是事實。
可是黃國光議員建議把公權力的手伸進人們的私人居住空間,恐怕就有些過分了。
首先,當然是這侵犯了人們基本的權利。再來就是沒有分寸的問題,我們不是面對人命關天的公共衛生災難,而只是讓人不舒服的煙味。
幸好,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的答複是有常識的:政府必須在制定條例與個人隱私的考量之間達致平衡。
物極必反,禁煙過了頭,不但引起煙客和有常識的人的反感,也會因此削弱禁煙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