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的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已經卸下了國家領導人的身份,但這顯然無阻他再做出一些驚世駭俗之舉,以讓自己重新收獲海內外媒體的關注。
仍未從一名曆史教師帕蒂在巴黎街頭被伊斯蘭極端份子斬首的悲劇中平複,法國另一個城市尼斯的一座教堂昨天(30日)再度發生了一起造成三人死亡的恐怖襲擊。
就在這異常敏感的時機,馬哈迪昨晚在推特針對法國日益激化的社會對立發表了看法。其中一段火上澆油的文字引發巨大爭議:
“回教徒有權利爲過去的大屠殺感到憤怒,並爲此殺害數以百萬的法國人。”
這段文字很快被推特以“宣揚暴力”爲由刪除。馬哈迪的個人部落格“chedet.cc”則依然保留該段文字。
馬哈迪事後解釋,他的推文被斷章取義。
持平而論,上述這段話只是馬哈迪一系列推文中的其中一段,他在下一段貼文寫道,回教徒沒有以眼還眼的律法,所以回教徒不會這麽做,法國人也不應該這麽做,並強調法國應該教育其國民尊重他人感受。
但他在最後一段推文卻又言辭暧昧地寫道:
“既然你們把一個憤怒的人所做的事怪罪到所有回教徒及伊斯蘭教身上,那回教徒就有權懲罰法國人。抵制(法國貨)不足以彌補法國在這些年所犯下的錯誤。”
身爲一名在回教世界頗具影響力的政治領袖,馬哈迪在這敏感時刻煽風點火,無疑是對本就激化的局勢火上澆油。
更何況,從他個人對種族及宗教歧視發言的記錄來看,他爲回教徒同胞仗義執言,自己卻經常對非我族類發表充滿歧視的言論。
“回教徒有權殺害法國人”的言論,顯然是他爲撈取政治資本的投機與僞善。
2019年9月,當時還是馬國首相的馬哈迪被媒體追問,多次在國際場合爲緬甸少數民族羅興亞人及巴勒斯坦人發聲的他,爲何沒有挺身而出爲同是回教徒的維吾爾人仗義執言?
他答道,那是由于中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是馬國的重要貿易夥伴,所以馬國及其他回教國家才會對維吾爾人課題沉默以對。
“你不應該去做一些注定會失敗的事,我們不要以過度激烈的方式去和中國對抗,因爲中國對我們有利。”
嗯,好萊塢電影中的子彈會轉彎,馬哈迪在現實中的原則也會轉彎,不愧是縱橫馬國朝野,曾憑一己之力攪動政局,將國陣和希盟吃幹抹淨的政治老手。
馬哈迪在昨日的第二段推文中也提到,他不認爲侮辱他人也是言論自由的一種。
“你不能只是因爲你相信言論自由,就走到一個人的面前詛咒他。”
上面這段話無疑是馬哈迪在自打嘴巴。
馬哈迪過去多次發表反猶太言論,包括曾形容猶太人有“勾鼻”、指控猶太人是貪婪的族群以及質疑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種族大屠殺的死亡人數等。
一樣是去年9月,馬哈迪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爲世界領袖論壇發表演講時,現場學生質問他的反猶立場。
他當時是這樣回應的:
“我是在行使我言論自由的權利。爲什麽我不可以說猶太人的壞話?其他人批評我和馬來西亞的時候,我也沒有抗議啊!”
馬哈迪下面這段話更絕:
“出于言論自由,我們應該要樂意聆聽逆耳的意見。言論自由就是言論自由。”
馬哈迪還強調,別人不該阻止他反猶太人,因爲“那樣就沒有言論自由”了。
上述言論都還只是馬哈迪針對國外課題的發言,更別提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打著種族主義旗號起家的他,在政治仕途中多少次以充滿種族色彩的言論挑起馬國社會的族群對立,以撈取個人的政治資本。
投機、僞善,四處興風作浪,仿佛世界越混亂他越開心。不隨這種政治人物的出位言論起舞,忽略他的存在,就是人們對這世界的功德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