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中沒有試過減肥、減重的人,請舉個小手?
大概不多。
這是因爲超重是許多現代人的恒久挑戰之一,“我要減肥”幾乎淪于口頭禅了都,而且屢戰屢敗的例子比比皆是,花在減肥的産品或計劃的金錢更是難以計量。
在我們跨越冠病一周年的當兒,冠病狠奪我們2020近一整年的光陰,中斷無數的宏圖大計,阻斷我們和至親至愛相聚相守,行動管制令更讓無形拘禁家中的我們變胖了。
冠病前“超重”及“肥胖”才是流行大病
來看看數字,原來冠病來臨之前,我們面對的“超重”及“肥胖”才是真正的流行大病呢!
本地調查機構數據顯示,疫情期間,500個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至少增加5公斤以上的體重,受訪者年齡介于21歲到74歲。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減輕體重,而大部分人以增加運動量爲首要策略、其次是減少進食量,以及選擇健康的飲食。
調查報告雖然揭露阻斷期間國人體重增加,但是10位受訪者中有4位卻表示他們有更多時間運動,包括自行購買運動和健身器材在家中運動。
另一個可喜現象是6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通過減少食用取糖分來減肥。
人口超重是全球問題
人口普遍超重可不是新加坡獨有的問題。聯合國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成年人有39%屬于超重,13%屬于肥胖(obese)。
其中以輸出快餐和垃圾食品的美國挂冠,超重的人占61.3%、幾乎每三個人當中有一個屬于肥胖(28.6%)。歐洲人也不遑多讓,超重者超過人口一半(58.6%),每五個人有一個肥胖。
相較之下,新加坡國富民強,體重節節上升也是預料中事。根據衛生部2017年調查顯示,新加坡人從1992年至2017年的25年裏,不論男女都是越來越胖。
1992年,男女超重比列分別是27.4%,女性是24.9%。到了2017年,男士超重(包括肥胖)占人口43.4%,女士也不甘示弱,占29.4%,幾乎每三個女性就有一個超重。
另一數據值得注意的是:6歲到18歲的超重兒童的增幅最爲顯著,從2013年的11%增加到2017年的13%。如此驚人的數據,難怪醫藥界人士稱肥胖才是全球真正的流行病。
肥胖不是病,胖起來要人命
這些數據都反映全球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健康體重是身體是否健康的第一指標。
在我們還沒進入中、老年,仍然快樂的享受無病無痛的歲月,堅守健康體重(在許可的體重指數BMI內)是照顧自己的要訣。這是由于體重過高會帶來多重的的危機,包括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癌症、通風、脂肪肝、骨關節病的風險。
當然,造成疾病、身體耗損甚至最終死亡的還是有很多先天或後天的成因,我們都無法掌控,而唯一能掌控的是我們的體重,要把什麽吃進肚子裏,以將患病風險減低,爲什麽我們就不能嚴肅對待呢?
其實人尚未活到中、老年,鮮少會自覺原來無病無痛是一件多麽幸福的事,總是得意的往死裏大吃大喝、大魚大肉、暴飲暴食,看著體重飙升、贅肉橫生、臃腫蹒跚也無動于衷。
從吃不胖到“瘦不下來”
我就曾經是這樣的一個人。發胖之前,我一輩子算是個“瘦子”,小學曾太過瘦還被學校叫去喝令人作嘔的營養牛奶,就這樣一路自認“吃不胖的”,一直“拽”到了成年也苗條依然。一晃眼臨近中年才在兩年內增加體重到近65公斤。
然而,那時的我仍然我行我素,只是發現平時愛穿的裙子和牛仔褲穿不下了,有些小小失落而已。
由于新陳代謝變得緩慢,我逐漸感覺只要多吃一口白米飯,多吃一片蛋糕就要直接顯示在體重上,那時我開始有點慌,似乎不能這樣下去。
直到前年底身體檢查才發現確實超重好幾公斤了,我當時在台灣聽過減少攝取糖分和精致澱粉(白米飯、白面包、蛋糕和餅幹),多攝取蛋白質、蔬果和原型食物的減肥法,于是在半信半疑之中改變習慣。
真正的突破:168間歇性斷食
然而真正的突破是嘗試“168間歇性斷食”,也就是按照自己生活的規律,選擇每天固定16小時不進食(可喝水、茶和咖啡,當然是無糖!),以及在8小時內吃兩到三餐(中間不吃零食)。
我就是把早餐省略,第一餐是11-12點午餐,第二餐是晚上7點晚餐。我一個朋友選擇第一餐是8點吃早餐,第二餐在下午四點前吃,效果更佳,斷食到隔天早上8點“開齋“,她三個月內瘦了10公斤。
我差一些,因爲愛吃薯片和蛋糕,戰線也拉久一些;在去年9個月的阻斷期間還是減輕12公斤的體重,達到目標後已恢複三餐,也沒有複胖。
我依然減糖和精致澱粉(以糙米和藜麥取代白米),每周一天可以“爆醣”(糖和澱粉)——愛怎麽吃就怎麽吃。
換言之,先適應正確“吃什麽“,再配合”什麽時候吃“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斷食原理:增強新陳代謝和消化能力
古人其實也是只有一日一兩餐,三餐必吃又是誰說的?斷食原理很簡單,基本上我們睡眠8小時就已在斷食,也沒見我們在睡夢中餓死。
168斷食只是拉長讓腸胃休息的時間,這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新陳代謝和消化能力。我們的身體會因食量減少而改向我們身體囤積的脂肪索討能量來讓身體運作,身體長此以往就會減輕體重。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近年流行于歐美,也是許多好萊塢明星心照不宣的減肥法,但是斷食最大的功能不是保持身材,而是有效控制體重,預防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甚至有些個案還可以逆轉高血糖和高血脂。
一名加拿大籍腎髒科專科醫生Jason Fung言傳身教,甚至苦口婆心的在Youtube設立頻道宣導斷食的好處,一切的advice也都是免費的,堪稱是“間歇性斷食教主”。
他總結減輕體重的五大原則:
- 減少吃(喝)糖;
- 減少攝取精致澱粉;
- 適量攝取蛋白質(魚肉蛋豆腐等),以及攝取天然高脂肪食品(橄榄油、鳄梨、黑巧克力、芝士、堅果和牛油等);
- 多吃原型食物,從中攝取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減少加工食品;
- 配合斷食。
醫生也總結斷食減肥的五大好處:操作容易、方便、免費、可配合任何飲食(例如各種名堂的減肥餐:低碳、生酮等)以及成效顯著。
很多時候是“想吃”而不是“需要吃”
尤其是目前處于疫情期間,我們有更多私人時間,完全可以操控我們的飲食,杜絕那些有害無益的“酒肉朋友”,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和社交機會,自然有更大的機會成功。
我在斷食期間對食物和人的關系有很深刻的體會,很多時候我們是“想吃”、“應該吃”而不是“需要吃”。
作爲一個社會性動物,吃是人生存、家庭和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其社會屬性高于實用性。
即使我一個人在家斷食,在默默顛覆既有三餐模式的掙紮過程中,食物帶來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愉悅,更甚于它填飽肚子的基本功能。那種無止境的欲望、那種條件式的“要吃”反應才是我們要真正要克服的敵人。
即使做不到斷食,我們一樣可以通過減糖和精致澱粉來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你如果能踏出這一步,已經可以爲自己鼓掌了。
對于有長期疾病的人,可否斷食可以咨詢醫生;對于一般超重的人來說,斷食最大的好處是免費、簡易的,隨時可以開始,可以結束。
信不信由你,我這輩子第一次減肥就達到目標,每一個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