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攜子到新加坡讀書。他兒子參加了新加坡教育部組織的智力測試,成績非常好,新加坡教育部允許他的孩子報考新加坡最好的11所中學。
新加坡承認人有不同的智商,因而有不同的潛能。他們把最好的教育資源留給那些智能高的學生,把一般的資源給一般的學生。反過來,也絕不要求所有的人在學習上都達到一個水平。比如,他們中學的外語教學,對于跟不上的學生,學校准備了一個“B”級課程,允許他們選修比較低級別的內容。
新加坡承認精英是需要天分的,所以,他們不鼓勵每個人都做精英。在新加坡生活得久了,有個很明顯的感覺,這裏人人都心平氣和,沒有那麽多怨氣。新加坡甯可全額資助那些精英出國留學,也全額資助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優秀學生到新加坡留學,卻沒有提出普及大學教育的口號。新加坡有許多技術學校,天分不足的學生可以進這些學校,學習一門技術,將來做技工。
當然,在新加坡做技術工人,工資比一般白領高,這是重視技術工人、體力勞動的表現。這個在中國要改變。中國的情況是鄙視體力勞動,重視腦力勞動,逼得人人都要讀大學、坐辦公室,最後誰去田野和工廠呢?
相比較而言,我們國家的理想教育可能過了頭。我曾經在上海的一所小學聽課,那堂課上,老師要學生們說出自己的理想,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想做科學家、企業家、文學家,沒有一個想做工人或農民的。事實是,我們承認人在體力上有差別,卻不願意承認人在智力上也有差別,實際上是害了學生。
我有一個朋友,他鼓勵他的女兒將來要到美國留學,做楊瀾那樣的人,仿佛只有做了楊瀾那樣的人才叫成功。但是,依我看,他的女兒只不過是中等資質,做到楊瀾那樣的成就,不是絕對沒有可能,但是,恐怕要付出極高的體力和心智的代價。
再談談我在馬來西亞馬六甲旅遊時的一點兒感受。在馬六甲旅遊,最有趣的是坐人力三輪車。車夫們穿得幹淨而體面,見到遊客過去,都站起來招呼,但是,並不顯得過分熱情。晚上7點多,各種店鋪關門。當地人不願意讓生意影響生活,店鋪們靜靜地立在那裏,不會因爲你的到來或離去而改變。他們不迎合你,也不拒絕你。
馬六甲的三輪車先生也是如此,他陪你一天,在馬六甲的大街小巷裏走。有時候你就在一家酒吧裏坐下,看裏面的雕塑和繪畫,竟然忘了時間,他也不催你,遠遠地在街頭站著,直到你再次上車。如果你放心他,他就會給你安排一切,那個線路一定是非常經濟、非常地道的。你吃飯的時候,他就悄悄地退到不知名的地方去了,等你吃好了,他又出現了,好像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
新加坡和馬來的很多當地人能安貧樂道,怡然自得地生活,爲什麽呢?我覺得是觀念——不占有,不嫉妒,整個社會有一種氣氛,一是保護和尊重體力勞動者,二是尊重那種安貧樂道的平凡生活。
作者葛紅兵,中國新生代作家,批評家,文學博士,文藝學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