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又是一個國慶慶典彩排日,下個月9日,就是新加坡的國慶日了。國慶慶典的一個保留節目,就是閱兵。除了有陸海空三軍的正規軍外,志願軍團也會位列其中。新加坡的文史及社會研究者,帶我們走一趟新加坡的軍隊發展曆程。
自1966年新加坡慶祝獨立一周年以來,國慶日檢閱禮風雨不改,年年舉行。去年獨立50年,也就是宣傳單位所稱的SG50,檢閱禮回到最初舉行慶祝活動的政府大廈前大草場。
國慶檢閱禮最叫觀衆期待的,應該是軍人的步操與平日難得一見的軍備。長長的馬來語口號大家不需記,只要記住最後那句就知道該立正(sedia)、稍息(senang diri)、敬禮(hormat senjata)、轉左(kekiri pusing)、轉右(kekanan pusing)或前進(cepat jalan)了。
閱兵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自古以來,軍人已經負起捍衛國家人民甚至政權的任務。
兩千余年前,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民信、足食、軍隊是立國的基礎。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但兵從何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年輕人加入本地會館學武,一方面強身健體,另一方面准備隨時保家衛國。設在牛車水地區的精武體育會、岡州會館、鶴山會館等都招收了許多學員,後來他們創立其他體育組織如鶴僑體育會、沙岡體育會等,傳承國術。學武不局限于市區一帶的青年,遠在樟宜的光武國術團都有學員300人。
國家獨立初期,如果能夠有效地動員這群學武的年輕人加入志願軍團,對國家防衛確實是一枚定心針。在岡州會館的一樓大堂上閱讀到這則消息:1965年11月14日,時任總理李光耀甚至莅臨岡州會館,鼓勵青年爲保衛國家盡一份力量。
李光耀說道:“我希望像精武體育會與岡州會館這樣的團體能夠踴躍參加義勇軍,你們能夠組織一個隊伍,稱爲“精武隊”或“岡州隊”,最好能號召丹戎巴葛區更多的青年參加。….這樣一來,我希望在三四年內,能夠有一萬名受過訓練、有紀律、可靠的、效忠國家的公民參加義勇軍。我所指的“可靠的”是效忠我們,而不是效忠“別人”的人,這樣如果有什麽事情發生,我們才能有“安全感”。相反的,如果我們只會一味依賴不效忠的人,萬一有事情發生,那時真的什麽都完了!願大家對這個問題速作深思。”
▲(1965年11月14日,李光耀在岡州會館呼籲學武的年輕人參與義勇軍)
當時新加坡僅有由50名軍官、1000名士兵組成的第一和第二步兵營(1 SIR ,2 SIR)以及兩艘船艇。國防部長吳慶瑞首先成立了由志願軍組成的人民衛國軍,並如火如荼地通過立法,組織一支有作戰能力的武裝部隊。
在國會通過國民服役法令之前,軍人的需求逼在眼眉。李光耀看到志願軍在馬印對抗時期,執行跟正規軍人相同的任務。他也不可能不知道日戰期間應英國人要求,匆匆成立的星華義勇軍(Dalforce)和馬來亞人民抗日軍英勇抗戰的事迹。李光耀執政的年代不可能向馬共討救兵,因此念頭一轉,向武術團體“借人”。
▲(1967年8月17日,第一批國民服役青年在加冷的中央人力局宣誓。圖片來源:海峽時報)
▲(部分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圖片攝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早在1854年,新加坡已經成立了新加坡萊福槍志願團(Singapore Volunteer Rifle Corps SVRC),負責維持內部治安的任務。1869年一場大火,促使志願軍團成立首個消防部隊。
1888年,SVRC改組爲新加坡炮兵志願團(Singapore Volunteer Artillery SVA),1915年,駐新加坡的第五輕步兵團發生兵變(印度軍團叛變),SVA現身平亂。
1922年,SVA重組爲海峽殖民地志願軍(Straits Settlements Volunteer Force SSVF),成員包括新加坡、馬六甲與槟城人。
1942年2月,日軍入侵,馬來亞特別行動組達理中校(Dalley)率領的星華義勇軍跟SSVF並肩作戰。
▲(星華義勇軍。圖片來源:互聯網)
星華義勇軍奮勇抗敵的表現,英國人大爲驚歎,稱他們爲“達理的亡命之徒” (Dalley’s Desperadoes)。
關于星華義勇軍的事迹,官方並沒有提起。區如柏發表在2013年3月16日《聯合早報》的文章寫道:
1941年12月25日,日軍從馬來半島長驅南下,殖民地總督湯姆斯爵士召見陳嘉庚等60人,要求華社組織抗敵機構與政府合作抗敵到底,于是華社成立了星華抗敵動員委員會,支持政府抗日。
1942年1月下旬,湯姆斯總督進一步要求抗敵動員委員會成立星華義勇軍,陳嘉庚很無奈地接受下來。2月1日星華義勇軍成立,由英籍軍官達理上校任司令官,林江石爲司令員,胡鐵軍爲副司令員,胡鐵軍是廣州黃埔軍校畢業生,當年他是《星洲日報》的高級職員。
星華義勇軍大約有3000余名來自各階層的熱血青年,總司令部設在金炎路南僑師範(南僑中學前校址),以150人爲一連,使用落後的槍械。從2月4日起,接受軍訓僅三天的星華義勇軍即投入戰鬥搶救丹戎巴葛貨倉,在柔佛海峽阻止日軍以橡膠汽艇登陸,在巴西班讓、武吉知馬、裕廊等地與入侵的日軍展開浴血戰,傷亡慘重。
到了2月13日(淪陷前兩天),新加坡已經危在旦夕,達理上校宣布解散星華義勇軍,新加坡淪陷後義勇軍的命運悲慘,有的被捕入獄遭殺害,有的逃到馬來半島參加馬來亞抗日軍,有的四處匿藏,逃過浩劫。
1954年3月16日,新加坡代總督顧德(William Goode)宣布,在林德憲法(Rendel Constitution)所賦予的新國民權益下,18到20歲的男性公民必須履行國民服役的義務,政府將針對性地挑選青年入伍。經曆過震驚華社的《五一三事件》後,殖民地政府延後推行國民服役,結果不了了之。
戰後,各種族的志願軍團被整合爲跨種族的新加坡志願軍團(Singapore Volunteer Corps SVC)。直至1957年,本地出現了新加坡裝甲志願軍、婦女輔助軍團、志願步兵營、工程師與信號兵等。這些志願軍團加入剛成立的1 SIR,組成新加坡軍事部隊(Singapore Military Force)。五年後(1962),2 SIR成立。
當吳慶瑞從財政部長搖身一變,成爲國防部長時,首先成立了人民衛國軍(People Defence Force PDF),內閣部長與國會議員如王邦文、易潤堂、奧斯曼沃等人都接受訓練,成爲PDF志願軍人。
李光耀向武術團體招兵買馬,就是鼓勵這群習武人士加入PDF。
岡州會館的歐陽德仁回憶起響應李光耀的號召,成爲義勇軍的情景。當時他20歲,在師資訓練學院受訓。他的同胞多數是30多甚至40歲的愛國志士。1966年新加坡獨立一周年國慶,檢閱隊伍中有四個營3,200名義勇軍參與,展現了國人的愛國情操。當時的義勇軍每三年簽約一次,歐陽德仁留在軍隊裏,60歲才退役。
岡州會館的盧康齡在牛車水士敏街(史密斯街,Smith Street)開藥房。由于軍隊缺乏醫療後備人員,盧康齡自動請纓,建立野戰軍醫院,並帶領部隊到以色列、台灣等地考察。他是第一野戰軍醫院的指揮官。
▲(吳慶瑞在萬裏森林巡視自願部隊的訓練情況。圖片來源:MICA 1960s)
▲(1966年新加坡獨立一周年國慶,有四個營3,200名義勇軍參與檢閱禮。圖片來源:NAS 1966)
1967年2月27日,國民服役修正法案提出一讀,3月14日三讀通過,新加坡正式落實國民服役。8月17日,第一批國民服役軍人應召入伍,轉眼間已經過了48個年頭。
目前新加坡有約七萬名國民服役人員與職業軍人,九十萬名後備軍人。
▲(第一批國民服役人員的結業禮。圖片來源:MICA 1967)
多年以後,新加坡重新啓動志願軍機制,說是讓移民與永久居民有效忠的機會。首批68人組成的新加坡武裝部隊志願軍(SAF Volunteer Corps SAFVC)在2015年3月“入伍”,接受兩個星期的基本軍訓。
▲(第一批SAFVC志願軍宣誓。圖片來源:Today 2015)
作者簡介
李國樑,特許船舶工程師,學生時期起就愛文字創作,寫散文和短篇小說。成年後,有更多時間思考、挖掘史料與進行社會研究,並通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義務中文導覽、博客等平台結交同好。博客名“從夜暮到黎明”。
建議閱讀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