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美麗 讓人心蕩神馳,
草原的神奇 令人歎爲觀止!
來自草原的天籁之音 ——內蒙古民族風情系列演出——《草原的呼喚》
神奇的歌唱藝術 ——呼麥
“草原音樂活化石”——長調
悠揚的琴音——馬頭琴
……
這些富于民族特色和草原氣息的藝術形式
都將一一展現
來自大草原的呼喚
內蒙古風情系列演出
火熱售票中!
▲演出宣傳海報。
去年,中國內蒙古藝術團爲獅城觀衆帶來了精彩的內蒙古民族藝術歌舞演出,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異域風情征服了本地觀衆,演出結束後,現場掌聲幾乎停不下來。連一些知名藝術家都驚歎——“從沒看過這樣精彩而特別的表演!”
一時間,獅城刮起了一陣蒙古族的熱潮。不僅所有的票被搶購一空,要求加場的呼聲也絡繹不絕。
今年,內蒙古藝術團帶著精心編排的、更加美輪美奂的歌舞表演——《草原的呼喚》回到獅城,于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和17日(星期六)晚上8點,在濱海藝術劇院(Esplanade Theatre),再次以魅力無限的草原“三絕”,震撼你的感官!
▲蒙古舞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異域風情。
內蒙古藝術團成立至今已有70年輝煌曆史,歌舞節目多次入選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受到全中國乃至全球華人華僑觀衆的好評。
它也曾多次在海內外比賽中獲獎,如2000年和2002年在奧地利與韓國舉辦的“奧林匹克國際合唱大賽”各獲得三項金獎。
內蒙古藝術團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西班牙大教堂、德國市政音樂廳、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等地演出時,都受到空前的熱烈反響。
▲鄂爾多斯舞塑造了鄂爾多斯男人粗犷、豪邁,女子勤勞、妩媚的舞蹈形象。
草原的音樂活化石——長調
蒙古族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明,尤以遊牧文化最爲燦爛。而蒙古長調可稱爲遊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哪裏有草原,哪裏就有長調,哪裏有牧人,哪裏就有長調。
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歌。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它贊美美麗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頌父母的愛情、親密的友誼,表達人們對命運的思索,被稱爲“草原音樂活化石”。
2006年,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曲調優美流暢的蒙古長調。
草原的天籁神奇——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裏唱出兩個聲部。
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于大地之邊”。
2009年,蒙古族呼麥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草原的美麗傳說——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
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點,恰到好處的音色,扣人心弦,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産、生活和草原風格。
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的最好的樂器,它能夠准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
2006年,馬頭琴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呼麥與馬頭琴表演。
在一場表演中,能將三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藝術形式一次看個夠,這樣的機會可以說是千載難逢。
讓你猶如置身于藍天、綠草之中,與雪白的羊群爲伍,身邊彌漫著草香、花香和陣陣的奶茶飄香,氈包前悠揚的馬頭琴,述說著草原無限風光,歡快的舞蹈釋放出馬背民族的豪邁。
30位來自草原的天生的藝術家們,將以熱情奔放、粗犷英武的歌舞,爲你呈現時長兩小時的演出。
而16個精彩紛呈、風格各異的歌舞節目,每一個都華麗得讓你不忍眨眼,不能錯過:
1. 歌舞《歡慶友誼盛歌》
2. 長調《微風》
3. 馬頭琴獨奏《朱色萊》、《奔騰》
4. 舞蹈《衛拉特布斯貴》
5. 呼麥組合《春天》、《石頭哥哥》
6. 獨舞《筷子舞》
7. 獨唱《莫尼山》
8. 舞蹈《博克雄風》
9. 獨唱《天邊》
10. 女子呼麥《蒙古遊牧》
11. 舞蹈《頂碗舞》
12. 獨唱《今夜無人入睡》
13. 舞蹈《舞動的琴弦》
14. 獨唱《草原情》
15. 二重唱《敖包相會》
16. 舞蹈《鄂爾多斯舞》
▲一組熱情奔放的演出照。
(本文資料由華韻提供,鴻運傳媒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