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也曾從報紙上看到關于新加坡華語電影節的報道,然而真正抽時間去參與其中是今年。這應該是新加坡眼、隨筆南洋等微信自媒體的功勞,在本屆電影節開始前、開始後,這些深受歡迎的自媒體不斷進行宣傳推送,成功引起了潛在影迷的興趣。
由于時間有限,這次我只看了三部影片,分別是內蒙導演張大磊的《八月》,香港楊凡導演、張艾嘉主演的《海上花》,以及台灣侯季然導演的紀錄片《四十年》。電影節主辦單位選的都是兩岸三地的好片,每部都很優秀。這三部片子觀後令人或沉思、或驚歎、或回味,都是經得起時光考驗的。
《八月》曾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新演員獎,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影片2016年上映,但表現形式用的卻是罕見的黑白片。片子從12歲男孩的視角,反映90年代初國企改革工人下崗給社會帶來的震蕩、給家庭帶來的劇痛。影片看來色彩單調、節奏緩慢、波瀾不驚,但實際上描繪的是時代巨變的洪流、家庭遭遇的急湍,以及非常歲月裏少年的野蠻生長。劇中的爸爸本來是電影廠裏的知識分子、業務骨幹,最後不得不爲生活低下頭顱,到野外片場辛苦打雜,這種生活的起落非常殘酷。影片形式上的平靜益發增加藝術表現的張力,讓人深切體會到那遠去的灰色八月是當時整個社會的陣痛,也是無數家庭默默忍受命運的集體印記。
《海上花》攝于1986年,距今已經30年。曾獲第35屆金馬獎評審團大獎、第一屆台北電影節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導演獎。飾演女主角的張艾嘉那時芳華正盛,令人驚豔。片子戲劇元素非常豐富,有刻骨銘心的異性戀、有令人揪心的凶殺案,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真正的主題竟然是同性戀!30年前,導演突破禁忌、大膽碰觸這樣的主題,意識真是非常前衛。主演張艾嘉、姚炜、鶴見辰吾一個個風采照人、演技出色,而由羅大佑詞曲、甄妮主唱的主題曲《海上花》更爲影片錦上添花。
紀錄片《四十年》2016年上映,紀念台灣的民歌發展40年。片中介紹了民歌時代的一個個代表人物,如楊弦、胡德夫、李雙澤、吳楚楚、楊祖珺、侯德健、李宗盛……. 這些歌手均是在1949年之後出生于台灣,他們的歌或是抒發對回不去的大陸的鄉愁,或是表達對安身立命的台灣的愛,或是吟詠人生感觸,每首蘊含的情感都非常真切動人。這股民歌潮發源于70年代,自80年代大陸開放後,很多名字也在神州唱響,例如侯德健、羅大佑,而李宗盛則從民歌取得突破,成爲流行音樂教父。當年,美國的鄉村歌曲催生了台灣民歌,40年的滄海桑田,其背景有家國之愛、有民族認同、有時代記錄。台灣的校園民歌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謠,兩者都承載了一代、甚至兩代人的青春記憶和文化情懷。聽民歌,唱新謠,兩地的往事都如此令人回味……
看著這些在電影院看不到的精彩好片,不禁對主辦華語電影節的新躍中華學術中心和新加坡電影協會充滿敬意。感謝他們這5年來堅持舉辦華語電影節,感謝他們對電影藝術的推動、對藝文生態的培植、對中華文化的深耕!明年再見!
(作者:丁微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