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的《妖貓傳》,場面恢宏華麗,情節奇幻詭異。
大唐的建築街市氣派又精致,歌舞升平,繁華璀璨,極樂之宴歎爲觀止,視覺效果上堪稱一流。
讓我們這些仰慕大唐風姿卻想象力有限的小文人過了一把瞻仰大唐的瘾。
只是看完過後,總覺得哪裏有些不對頭,卻一時說不上來。
找來了夢枕貘的原著《沙門空海》讀了一部分,恍然明白電影帶給我的那種別扭的滋味來自哪裏。
如果說夢枕貘的原著是要借一場複仇悲劇不斷了悟佛法,那麽陳凱歌的複仇奇幻之旅不過是要告訴觀衆一切皆是虛妄。
後者對愛的渲染和佛法的簡單處理,最終帶來的卻是一種令人細思極恐的價值觀。
這部電影表面上是在講愛情,從皇帝到倭人,從大臣到詩人,再到小鮮肉,皆拜倒在楊玉環裙下。
這些人對楊玉環愛的程度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占有力度也不同,但皆是虛僞的愛。
陳凱歌相信楊玉環得萬千寵愛的唯一原因就是震撼世人的花容玉貌。
愛得淺薄便也經不起任何考驗:唐玄宗把楊玉環的美當作大唐的招牌、展示權力的工具,一旦帝國有危,棄之如敝履。
這一點導演的表達和觀衆的理解基本一致。
但是晁衡和白龍的愛就有點兒詭異了。
原名阿倍仲麻呂的日本人晁衡,從始至終雙眼一直脈脈含情注視著楊玉環,卻始終未曾爲她做過什麽。
即使生死關頭,他除了含情凝望還是含情凝望,然後導演用旁白提醒觀衆這叫一生摯愛???
從小缺愛的少年白龍就不一樣了。他因爲一句對話愛上豐腴的姐姐,不惜借貓還魂,在三十年後瘋狂地爲姐姐複仇,濫傷無辜、殺人如麻、攪得大唐皇都鬼氣森森、風聲鶴唳,然後導演借白居易的口告訴觀衆,偉大詩篇《長恨歌》其實歌頌的是這個少年忠貞不渝的愛???
看到這裏,我已是一頭冷汗。
已過耳順之年的陳導演,竟然把愛情處理得如此扭曲、瑪麗蘇,卻還要包裝成純情又高深的樣子,估計是一方面要迎合熱愛瑪麗蘇的年輕人,另一方面又無法徹底掩飾深入骨髓的大男人主義。
作爲一部複仇劇,複仇的原因和複仇的過程是兩大看點。
在劇中妖貓複仇的原因是一段莫名其妙的姐弟戀。複仇的過程是尋找三十年參與殺死楊玉環的相關人士及後代,包括兩代皇帝、參與兵變的陳玄禮將軍的兒子陳雲樵夫婦,還有一個織白绫的老嬷嬷。
導演認爲這個複仇是有合理性的,不然也不會渲染楊貴妃之死的悲慘、白龍虐心的愛、兩代皇帝猥瑣的死狀,以及陳雲樵的荒淫無恥。
可是,因爲貌美無雙的貴妃做了政治的犧牲品,參與兵變的後代子孫都得爲此償命,這邏輯跟古代一人犯法滿門抄斬、誅殺九族的反人性酷刑有什麽區別?
即使中國古人有善惡代代承負的觀念,那也是由天意執行,是自然之道。一個人,就算變成了黑貓,哪裏就被賦予了對無辜人的生命生殺予奪權力?
姑且認爲皇帝和陳雲樵人品不好該死,那麽陳雲樵的妻子春琴何罪之有,該受如此折磨?
最無辜的就是織白绫的老嬷嬷,當年就是個織布的下層宮女,她能決定自己織的白绫作何用途嗎?
老嬷嬷的慘死看得我心驚肉跳。在這些無辜者的慘死中,看不到導演絲毫的憐憫和歎息。
整部劇的價值觀就是:楊玉環的絕世美貌是絕對正義,白龍對楊玉環的癡情是絕對正義,所以害死玉環、扼殺白龍愛情的人,包括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該死。
令我震驚的是,在這個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時代,導演竟然有如此膽量用這樣陳腐、扭曲、反人性的價值觀爲這部商業大片奠基。
我想起來文學史上最有名的一個複仇故事《基督山恩仇記》。這部小說善惡分明,線索清晰,就是一部善與惡的對抗。
也想起最近看的兩部電影《莫娣》、《血戰鋼鋸嶺》,人物簡單、場景簡單、故事情節簡單,但卻展示出了人性中美好高尚的一面,深深打動觀衆的靈魂。
反觀《妖貓傳》看不到任何人性的光輝,善惡混沌一片。
生而爲人,我們是有點兒小小的驕傲的。
因爲我們一直在跟人性的弱點鬥爭,我們在追求勇敢、善良、慈悲、仁愛、平等、自由、大義的道路上從不放棄。
那些偉大的文藝作品就是我們人類在這條道路上不懈努力的憑證。
最後,陳凱歌導演用幻術、用一切皆空來抹去所有冷酷和血腥,雲淡風輕、故作高深地說一切皆是幻像、皆是執著。
但其實觀衆都明白,幻術能夠給糟粕裹上一層绫羅綢緞,但糟粕始終是糟粕。
(文/徐李穎)